第十章 桂东县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31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桂东县市场
分类号: F713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段介绍了桂东县位于郴州地区东南部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界江西上犹,南邻祟义、汝城,西靠资兴、9县,北连遂川。面积1452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人口17.33万人,是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为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区,也是全国93个贫困县之一,属“老、山、边、穷”县。
关键词: 桂东县 市场经济

内容

桂东县位于郴州地区东南部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界江西上犹,南邻祟义、汝城,西靠资兴、9县,北连遂川。面积1452平方公里,2006年,全县人口17.33万人,是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为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山区,也是全国93个贫困县之一,属“老、山、边、穷”县。
  第一节市场历史“桂东山高,水驶舟车不通,逐末者少,间有贩卖京广货者,悉皆闽、粤及江右人,然亦只肩挑脚运,非有巨商大贾如他处之云腾雾海也”①。“各乡圩集以三八、二七等日交易,而退皆布、米、菽、粟之类,无有奇异之物”②。清嘉庆年间(1796-1820),沙田if场开始形成,沤城(现城关)、寨前、大塘、四都、桥头等圩场古已有之。“本县城乡圩场商店均系小本经营。农村生活简朴,用品多以有易无,既无行业之组织,亦无堆栈之设置”③。商店进货概由专人赴湘粤赣各埠采办,用人力运集各乡圩赶圩交易。所集物品除了当地产的粮食、茶油、桐油、家禽、毛边纸、皮纸等以外,其余均由外埠采购而来,如广东、浙江的盐,江西的中棉、青大布,茶陵的粗毛兰、青方布,衡阳的衡白布等。旧圩场皆以街为市。沤城镇是全县商业中心。
  民国元年(1912),第一任县长谭嗣穆任期内,在县城设有盐行、油行、牛骨行、米行、柴茅行、猪崽行、蔬菜行,使分散的贸易活动发展为行业市场。④嗣后,各圩镇陆续出现坐商经营,分别经营雕饰品、百货、粮食、五金、文化、医药、酒类,屠宰、饮食、旅馆等业。
  民国23年(1934)7月,全县有服饰品业商店23家,食品类商店132家,日用品类商店1家,其他181家,合计337家。①民国32年(1943),县城有布匹业15家,杂货业36家,中药业6家②。其时,著名的商店有布匹业的大盛昌、同兴号、永盛昌,百货业的复兴和,国药业的保和堂、祥和元等。
  民国元年(1912)元月,桂东县商会成立,民国17年(1928)元月改组,并于民国36年(1947)呈准备案。寨前、大塘、沙田、四都、桥头等商会于民国29年(1940)先后成立,民国36年呈准登记。以后各圩镇行业商户又继续组织各业同业公会,沤城镇有丝绸呢绒布、屠宰、油盐、百货、国药、旅馆、酒业、豆腐等业同业公会。商会和同业公会规定行规及行业价格,禁止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和走私贩运,稳定市场物价,活跃商品流通。但由于战争连绵,商业经营倍受影响。民国37年(1948)遇水、虫灾害,农业歉收,素称繁盛的米行也被迫停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商户纷纷歇业,市场极为萧条。
  第二节市场发展1949年桂东和平解放。初期,市场冷淡,许多商店无货可售,物价暴涨。194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仅75万元。为迅速安定人民生活,恢复正常经济秩序,1951年8月,建立第一个国营商业机构——桂东县贸易商店。1952年2月成立供销合作总社。同年,全县6个行政区成立区供销社,并将国营贸易商店并人县供销社。
  1955年,国营商业机构开始下伸至县,先成立食品公司,次年成立百货、蔬菜,杂货、专卖等公司。1956年桂东县商业局成立。
  至此,国营商业初具规模。在发展国营和供销商业的同时,1954年8月,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关私营布匹、百货、屠宰业共147户,其中座商49户,摊贩91户,共有从业人员162人,都是零售商,无批发商。改造结果,转业者89户,停业者10户,其余48户中,批准布业经销户26户,百货经销户19户,屠宰业3户。沤城镇9户布匹经销店,改造后增加资金,扩大营业,当年销售额比1953年上升48.7%。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为发展山区经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县人民政府积极建设公路网络,改善山区交通条件。1958年以后,陆续建成四条干线,可通汝城、宜章、资兴、郴州、NW县以及江西的上犹、祟义、遂川,广东的韶关、乐昌等地,境内里程117公里,简易公路41条,共361公里,县内各乡镇全部通车,为搞好商品运输,活跃城乡市场,创造了条件。195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515万元,较1949年75万元,增加6.08倍,国营商业占71.4%。
  1960年,国民经济进入暂时困难时期,市场商品短缺,凭票供应品种增多。加之商业、饮食服务业机构撤并,人员锐减,由1957年的1197人到1961年减少为520人,减少57%,群众购买不便,排队购物。市场主要商品销售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与1957年市场主要商品销售量相比较,食用油下降61.8%,猪肉下降91%,食糖下降11.5%0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市场虽有复苏,但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复又出现精简商业机构,减少网点和人员,同时全部关闭集市贸易。到1975年,全县商业从业人员689人,每千人口平均仅有商业人员4人。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政策,进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大力恢复和发展省际间传统贸易,市场趋向繁荣。到1988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1547个,从业人员2727人,年均每千人网点10.1个,从业人员17.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网点91个,从业人员513人;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453个,从业人员808人;个体有证商贩1003个,从业人员1389人。1987年以来,国营商业改善设施,市场竞争能力大为提高。百货公司、副食公司、罗霄酒家等新型商店落成,市场面貌焕然一新。集贸市场形成以10个圩场为主体的边界贸易网络。
  1988年,全县有2064个农民组成的农林土特产品购销贩运队伍,长年累月活跃在边界山村。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龙头,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并存的商业格局。是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709万元,比1978年年增长3.17倍,比1952年则增长68倍。集市贸易成交额和个体工商户营业额分别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1%和34.9%。市场繁荣活跃。
  第三节主要产品桂东县出产生猪、家禽、茶油、桐油、茶叶、中药材、楠竹、木材等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特产有相思鸟、沉香鱼、香菇、薏米、方竹等。这些传统特产,历来通过省际边界地区的农村集贸市场,由商贩长途挑运至广东的乐昌和江西的赣州、遂川、上犹,以及本省汝城、酃县、资兴、茶陵等地销售,以换回本地所需的食盐、食糖、煤油、火柴、布匹、毛巾、袜子等民用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生猪是桂东县农村的主要副业和最大宗的输出商品。早在清末、民国,就有商贩专事收购生猪,长途贩运至广东乐昌、韶关、广州等地。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多以人力抬猪或赶猪走路,数量有限。其时有“抬猪下广东”的传统说法。民国35年(1946),全县产猪21200头,民国36年生猪输出量为11200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商业成立食品公司,负责生猪的收购和外调工作,并实行派购政策。全县生猪购销量逐年上升。
  1958年收购8606头,1969年突破万头,1979年收购20262头,创历史最高记录。1985年取消派购,放开经营,调动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大塘乡1988年投入资金16万元,帮助农民发展养猪业,当年全乡饲养量达19590头,户平6头,比1985年增长1.38倍;出栏1.1万头,户均3.4头。运往广东9600头,养猪收入37.18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9.8%,因养猪使千户农民脱贫。全县1988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7.3万头,人均1.09头,户平4.47头,喊了几十年的“一入一猪”、“一户一猪”的目标得以实现。
  苡米是桂东传统名产,富含蛋白、脂肪、糖分、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为常用中药。民国34年(1946)输出江西赣州、广东乐昌等地800担,获利24万元(法币)。新中国成立后仍为重要输出产品,1957年303担,1977年368担,1978年452担,1988年1000担以上,是种植业仅次于粮食的一个重要品种。
  相思鸟又名红嘴鸟,是爱情的象征。南洋风俗,青年男女相爱,要赠送一对相思鸟。相思鸟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商品。桂东山林繁殖相思鸟甚多,收购出口有几百年历史,经香港远销南洋各地。1956年出口2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
  方竹主干呈正方形,内圆外方,高约2至3米,质地坚硬,修饰为杖,杖头镶银,杖末镶铜,中镂山、水,人、物、花草及诗文,颇为精致。20世纪初,县城设置“银店”,附设“永晶铺”(后改为方竹园),专门从事手杖艺术加工,每年约有2000根供应市场,迄今仍为社会名流视为稀珍之物,每购以赠知已。
  玉兰片是竹笋加工而成,色黄肉嫩,为酒席桌上一道佳肴。桂东县竹林密布,竹笋产量大,生产玉兰片历史悠久。民国30年(1941),全县产量200担,1977年产102担,1978年257担,畅销成都、兰州、江、浙等八省市。
  桂东茶叶也颇有名。桥头乡玲龙茶种植3300亩,多次评为全省名茶。1985年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此外,中药材、茶油、桐油、木材、土纸等也是桂东的重要传统输出产品。
  改革开放中,进一步恢复与发展传统名特产品生产,扩大外销,为改变“老、山、边、穷”的落后面貌,繁荣活跃桂东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桂东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