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临武县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27
颗粒名称: 第九章 临武县市场
分类号: F713
页数: 4
页码: 67-70
摘要: 本段介绍了临武县位于郴州地区南部边境,居南岭山脉东段南麓,与广东省紧密相连。“山势遥连郴岭秀,乡音半带广韶言”。全县总面积1375.24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为32.05万人。辖5个镇,17个乡。
关键词: 临武县 市场 经济

内容

临武县位于郴州地区南部边境,居南岭山脉东段南麓,与广东省
  
  紧密相连。“山势遥连郴岭秀,乡音半带广韶言”①。全县总面
  
  积1375.24平方公里,2006年人口为32.05万人。辖5个镇,17个
  
  乡。
  第一节 临武盐埠
  临武县“西岭接九嶷之胜,华阴枕两粤之交”②。自古为往来商
  
  旅必经之所。明隆庆年间(1567-1572),粤盐人湘,湘中、湘南
  
  各县改食粤盐。是时,辟境内牛头汾为盐埠,以转运粤盐。此处
  
  “四州(韶州、连州、桂阳州、郴州)适中之地”③,武水、高
  
  安水会合於此人广韶。“通舟达韶郡,近抵邑之南关”④。帆船
  
  多至数百艘,盐运繁忙。后“奉例分引分河”⑤,“郴属民用食
  
  盐改由商贩往连州星子肩运,然道路险远,所费不贷”⑥。清康
  
  熙46年(1707),仍立牛头汾为临桂埠,水东为分埠。至此,原有
  
  豫章客商与本地商人,便纷纷于此开店,市面上有花行、麻行、
  
  百货行、山货行等,还设盐围子(堆盐处)一所。店铺林立,牛
  
  头汾有99间,水东96间。
  牛头汾每隔四天定期赶墟一日。墟日,外地客商与本地居民接踵
  
  而至,买卖各种货物。迄至清咸丰(1851-1861)和同治(1862
  
  -1874)年间,“商务发达,直可居县城之上”①,一度成为湘南
  
  繁华小镇。清雍正九年(1731)于西乡土桥又设人和埠转销粤盐
  
  。其时,湘南之土特产和农副产品输出,粤盐人湘多以临桂、人
  
  和二埠为转运口岸。迄至民国中期,粤汉铁路通车,衡宜公路建
  
  成,粤盐改铁路人湘,湘南各县经郴州转运集散,临武县两个盐
  
  埠遂告衰落。抗日战争期间,粤汉铁路中断,粤盐复又由连州星
  
  子肩挑入境,沿县内土桥、城关、楚江一路西运至嘉禾、蓝山等
  
  县,由同益、汾市、两路口一路往北人桂阳、常宁等县。抗日胜
  
  利,铁路恢复通车;该盐埠复又没落。临武盐埠的兴起与衰落,
  
  对临武县市场的兴衰均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 市场演变
  临武乡民自古即有择日逢墟交易物品之习惯,集市贸易自然形成
  
  。清同治六年(1867)《临武县志》记载;有墟场16个,每墟各有
  
  定期,按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每隔五日
  
  赶墟一天,各墟场互相交错。其时,为便于盐运商贩往返,县内
  
  伙铺业发达,据统计有132间,多数分布在客商过往频繁的县城、
  
  汾市、水东、楚江、土桥、花塘等交通要道集市上。市面小型杂
  
  货铺、饮食业店铺也随之兴起。进人民国,商业发展加快。民国
  
  18年(1929),茶楼、酒馆、旅店、照相馆等百余家,从业者918
  
  人。香花岭有“酒肆歌楼,拥挤于道”之记载。据民国19年
  
  (1930)元月统计,县内商户244户,从业人员1325人。至民国
  
  23年(1934),有布业、杂货业、药业、酒业、烟业、盐业、米业
  
  、油业、铁货业、书店业、鞭炮业等12个行业,241户,从业者
  
  1290人。主要分布在县城、水东、汾市、楚江、祖教寺、塘市和
  
  香花岭等集镇。抗日战争期间,县城遭日机轰炸,日军过境烧杀
  
  抢掠,然终因地处偏僻,外地逃难商人流入增多,境内市场出现
  
  战时繁荣。民国35年(1945),全县开业商店255家。次年,境内
  
  饥荒,市场萧条,商店减至159家。后因内战,市场通货膨胀,物
  
  价飞涨,至民国37年(1948),商店又减至124家,其中粮食业20
  
  家,文化业8家,医药业9家,屠宰业11家,布业6家,百货业12家
  
  ,烟酒业19家,鞭炮纸扎业26家;另有饮食服务业36户。
  这些商户多为夫妻商店、小本经营。布业以粗土布为主,其货源
  
  多数由本地及祁阳布商自祁阳输入;洋布、洋油来源于广东及长
  
  沙、衡阳等地,铁器和油漆来自祁阳,药品从湘潭、桂阳贩人。
  1949年12目1日,临武解放。初期,多数商人不了解共产党的政策
  
  ,全县仅有私营商业195户,市场冷落,物价暴涨,徘徊观望。
  1951年3月,成立国营贸易商店,经营粮食、棉花、百货、布匹、
  
  副食及土特产品。随后,粮食公司、食品公司及盐业批发部等国
  
  营商业机构相继建立。1952年元月,成立县供销合作社,并逐步
  
  建立区乡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其时,政府实行调整
  
  商业的政策,鼓励私营工商业正当经营,大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
  
  ,私营商业有所发展。至1953年底,私营商业增加到579户,从业
  
  人员638人。恢复集贸市场19个。嗣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油料
  
  、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统购统销,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至1956年3月底,全县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924户,1023人
  
  ,通过改造,其中,纳入公私合营309户,342人;组织合作商店
  
  (组)175户,200人;代销、经销户229户,229人;直接过渡国
  
  营4户,4人;保留个体211户、248人。至此,形成社会主义统一
  
  市场。市场商品批发比重,国营商业由1952年的7.2%,提高到
  
  1956年的85.5%。1957年,全县社会商业零售网点601个,平均每
  
  千人3.8个;从业人员1183人,占总人口的0.75%。全县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750万元,比1952年361万元增长1.07倍。1958年开始“
  
  大跃进”,1959年至1961年进入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物资紧缺,市
  
  场冷落,商业发展缓慢。1961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35万元
  
  ,比1957年下降2%。经过三年调整,市场情况好转,1965年,全
  
  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71万元,比1957年增加42.8%,,1966年至
  
  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下放,网点减少。1973年
  
  底,全县仅有社会商业网点273个,比1957年减少328个,减少
  
  54.6%,平均每千人只有1.2个;从业人员873人,减少310人,减
  
  少26.2%,仅占总人口的0.4%,给全县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放搞活,国营、集体、个体商业同
  
  时发展,市场日趋繁荣。1987年底,全县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
  
  3409个。平均每千人拥有12.3个;从业人员4908人,占总人口的
  
  1.77%。其中个体商业,1980年仅有146户,159人。到1988年底
  
  ,增至4147户,6749人,分别增长29倍和42.4倍。1988年,全县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840万元,比1978年2549万元增长3.86倍。随
  
  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吃、穿、用商
  
  品由低档向高、中档方向发展,特别是家电商品销量大增,进入
  
  普通居民家庭。新旧五大件零售量,1987年与1983年比较:电视
  
  机增加7.5倍,电风扇增加9.63倍,自行车增加92.8%,电冰箱增
  
  加98倍。1987年与1984年比较:洗衣机增加117倍,收录机增加
  
  14.2倍。市容面貌也大为改观。城关为全县商业中心,以国营百
  
  货大楼、集体农贸服务中心商场为主体的商业大街形成。新建农
  
  贸市场占地20667平方米,交易亭棚格式整齐划一,墟日上市人数
  
  达3万~4万人。农村各贸易市场也全部整修扩建,增添服务设施
  
  ,市场日益活跃。
  第三节 传统产品
  临武物产丰富,农林产品有谷米、生猪、桐油、磨芋、苎麻、生
  
  姜、辣椒、花生、药材、土靛。矿产品有锡、铅、锌、煤等。尤
  
  以白蜡、龙须草席为著名的传统产品。白蜡、龙须草席运销省内
  
  长沙、衡阳及鄂、川、粤等省,并出口国外。土靛主销邵阳、祁
  
  阳等地。
  白蜡 境内南强、土桥一带素有种植白蜡树,放养蜡虫的习惯。明
  
  嘉靖十年(1531)开始生产,迄今已有450余年。民国四年
  
  (1915)参加巴拿马博览会获银牌奖,从而闻名国内外。种植放
  
  虫者日渐增多,发展为临武著名特产。民国29年(1940)有蜡户
  
  2650户,习业者13250人。人称白蜡为“树上白金”,时一斤白蜡
  
  价可抵稻谷2担,总产量达2000余担。集散于县城,其时有白蜡行
  
  10余家,蜡行收购后运往广东、武汉、长沙、四川等地销售。新
  
  中国成立后,交由外贸部门收购。为临武县主要外贸出口商品。
  但因60年代后蜡价下跌,导致产量减少,迄今仍未恢复历史生产
  
  水平。
  龙须草席 自明末年间开始编制,清初得到发展。乾隆、道光年间
  
  为鼎盛时期,光绪年间稍衰,民国又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再达高
  
  潮,为久负盛名的传统手工艺品。手工精细,平整光滑,质地柔
  
  软,折叠自如,是纳凉清暑,垫床、垫枕、垫坐的佳品。清代为
  
  朝廷贡品,民国年间曾多次作为湖南特产参加省内外展览。民国
  
  24年(1935)以后,成为中国出口产品,远销港澳、日本、东南
  
  亚及欧美9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代和民国时期,编席者上市自由
  
  贸易,商贩成批收购运销外地。新中国成立后,外贸部门委托供
  
  销合作社收购,然后出口。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更为迅速,
  
  从事编席者众多,收购量大增。1969年收购量多达6.57万床。
  1961年至1979年的19年间,年平均收购量3万床以上,1980年收
  
  购2.43方万床。后逐年减少。1986年仅收购0.4万床,生产者又
  
  转为自销居多。
  有色金属 锡、铅、锌是临武的主要矿产品。隋唐时期,县内即有
  
  采矿业。民国10年(1921),商营公司挂牌采矿者达40余家;至民
  
  国27年(1938)年,有色金属采矿公司多至67家。在明万历年间
  
  ,在境内香花岭一带开采锡,日渐兴盛,当地迄今仍为湖南主要
  
  锡矿产地,经久不衰。民国6年(1917)产锡31吨。民国27年
  
  (1938)产锡180吨,民国37年产锡1759吨,其时,发展为临武
  
  主要输出产品之一。在清代、民国时,民间和官办纷纷开采铅、
  
  锌。民国3年(1914)开设裕湘公司集中经营。新中国成立后,特
  
  别近年来生产迅速发展。1979年产铅720吨,锌970吨;1987年产
  
  铅1151吨,锌1774吨。产品或加工或外销,十分畅销。钨砂随锡
  
  、铅、锌矿开采而起。民国19年(1930),官、私合作办矿,每月
  
  产钨10.8吨。民国24年(1935),开设恒安、宜成两个公司,年
  
  产227吨。此后,钨矿开采连年不断。1958年开设国营东山钨矿,
  
  1965年,社、队矿业兴起,先后有茶山吊脚下、蜈蚣岭开办钨矿
  
  ,次年又有9A子岭、黄沙坪开采白钨。当年全县总产91吨。后产
  
  量增加,1979年为286吨,1985年为325吨,1987年为541吨。产
  
  品国内外畅销,运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为外贸出口免检产品。
  (养鸭为临武传统家庭养殖业。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加快,建
  
  立舜华鸭业养殖、加工一条龙生产线,成为郴州主要特色产品,
  
  畅销国内外。本志《改革发展时期商业》篇页记述。)

附注

①清《临武县志》(同治版)卷之五·形势志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临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