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汝城县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2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汝城县市场
分类号: F729
页数: 5
页码: 63-67
摘要: 本段介绍了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界江西省祟义县,南邻广东省仁化、乐昌县,西、北与本地区宜章、资兴、桂东县接壤。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全县总面积2444.8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0%02006年底:总人口37.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0自古以来,三省边境居民相互往来频繁,互通有无,自然发展民间贸易,相沿成习。
关键词: 汝城县 市场 经济

内容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界江西
  
  省祟义县,南邻广东省仁化、乐昌县,西、北与本地区宜章、资
  
  兴、桂东县接壤。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全县总面
  
  积2444.8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80%。2006年底:总人口
  
  37.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0%。自古以来,三省边境居民相
  
  互往来频繁,互通有无,自然发展民间贸易,相沿成习。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筑了宜汝、汝仁、汝桂、汝赣四条公路,沟
  
  通三省通道,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与桂、粤、赣贸易更趋活
  
  跃。
  第一节 市场概况
  “汝本山邑,交通阻绝,故无富商巨商出于其间,店铺可三四百
  
  家,大抵疋头、杂货、酒米、油盐等行业”。①商业不甚发达。
  
  民国5年(1916),境内发现钨砂矿藏,采矿业兴起,加之“东西
  
  两河之木,东南二区之纸”行销邻近各省,外地客商前来采购贩
  
  卖。其时,诸如“衡帮(衡阳)、宝帮(邵阳),广帮(广东)
  
  、西帮(江西)和福建、汉阳、长沙等地客商均来汝城设店经营
  
  ,并设有会馆。自此,广货、赣货、湘货相继输入,本地商贩亦
  
  随之发展。民国18年(1929),全县31个集贸市场,共有私营商业
  
  户数554家,从业人员2607人,其中服饰品类44家,食品类190家
  
  ,日用品类126家,其他商店194家②。抗日战争期间,商业受到
  
  影响,经营户数急剧减少,仅日用百货业即由民国18年(1929)的
  
  126家减少为56家,减少55%01949年6月25日,汝城解放后,建立
  
  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同时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政策,调动私营商业经营积极性
  
  ,全县商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年,共有集贸市场24个,
  
  商业行业18个,私营商业户数为1031户;较民国18年(1929)增
  
  加477户。1956年6月,对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有95
  
  %以上商户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为673万元,比1952年403万元增长66.99%,其中,国营商业占
  
  21.76%,合作商业占75.79%,私营商业占2.27%。市场经济结构
  
  发生了根本变化。
  1958年“大跃进”,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供销商业也
  
  并入国营商业,撤并商业网点,抽调商业人员支工支农,关闭集
  
  贸市场。1959年至1960年,由于“左”的路线和自然灾害影响,
  
  生产下降,市场极不景气。据1960年与1957年比较,国营商业和
  
  供销商业网点由161个减为39个,减少44.7%;个体商贩摊点由
  
  1265个减为290个,减少77.1%。全部商业人员由2346人减为1184
  
  人,减少49.3%,经营品种由1542个减为935个,减少39.4%,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也由818万元减为652万元,下降20.3%01961年初
  
  ,汝、桂二县重新分设,逼过贯彻调整方针,政策放宽,开放集
  
  贸市场,生产逐步发展,经济开始回升。1965年,全县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达到1375万元。比1960年的652万元增长1.1倍。1966年
  
  至1976年“十年动乱”中,集贸市场再次关闭,农村割资本主义
  
  尾巴,部分商品实行计划和凭票定量供应,开始出现国营商业独
  
  家经营局面,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缓慢。十年中年平均稳
  
  定在2000万元左右,即1966年为1514万元,至1975年为2444万元
  
  ,仅增加930万元,年均增加93万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方针,改革流通体制,发展集体、个体商业,开放集市贸易,市
  
  场进入新的繁荣活跃时期。据统计:1983年全县商业、饮食服务
  
  等网点发展到2276个,从业人员2855人,其中个体商户1390户,
  
  从业人员1446人。至1980年,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再发展为3491
  
  个,比1983年增加加1221个;从业人员5241人,比1903年增加
  
  2386人。其中,个体商户2437个,从业人员2959人,分别增加
  
  75.32%和1.05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生产发展,边境贸易活
  
  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以1978年3107万元为基数,
  
  1985年上升为273.5%01986年为345.3%01988年达到16482万元,
  
  比1978年增长4.3倍。
  第二节 省际贸易
  省际贸易是汝城市场的重要部分,对县内经济具有重大影响。晚
  
  清、民国时期,交通不便,边境贸易随水路流向而发展。其时,
  
  对外通商主要分为三路。一路循九龙江而下,经广东省乐昌、仁
  
  化而至韶州(今韶关市)、广州,贸易货物出口以土纸为大宗,
  
  次之谷米、钨砂、牲畜、香菇、药材等。输人货物大宗为食盐,
  
  其次洋油(煤油)、洋纱、广货,约占全县进货量的6/10。一路
  
  经集龙江而达江西赣州、南安等地,出口以杉木、家禽为大宗,
  
  输入布JE、瓷器、食糖等,约占全县进货总额1/10。一路沿沤江
  
  、浙水而至资兴,达永兴、株州、湘潭、长沙。大宗输出货物有
  
  杉木、钨砂,由衡、宝(今邵阳)、湘潭、郴州等地进口布z、绸
  
  锻、衣帽、毛巾、书籍、药材和茶油、食品等,约占全县进货的
  
  3/100边境贸易的繁荣活跃,带来了全县市场的兴旺。50年代中期
  
  ,由于商品流通按行政区域划定框框,产品划地为牢,大部份商
  
  品由国家收购包销,不许随便出县、出省交易,人为设关堵卡,
  
  扼杀了源远流长的边境贸易,影响了县内经济发展。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边境贸易重新恢复发展。特别是省际
  
  间公路干线通车后,县内城乡公路网络建成,代替水路而使交通
  
  大为方便,为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十年来
  
  ,全县国营商业和供销、乡镇等工商企业,先后建立各种形式的
  
  流通联合体86个,设置县外购销窗口463个,其中,沿广东、江西
  
  的边界窗口就有138个。广东、江西两省对汝城的竹木、矿产品、
  
  粮食、生猪、烤烟、茶叶等产品需求量较大,两省的工业品,现
  
  代化家用电器产品和机械设备等为汝城所需要。发展省际贸易,
  
  加强横向联系,输出输入量日益扩大。据统计:1980年后,汝城
  
  销往广东的矿产和农副产品总值年均达4000万元以上,占全县工
  
  农业总产值的四成左右。全县每年加工钨精矿7000吨,硅铁5000
  
  吨,仲钨酸胺300吨,大部份销往广东。边境贸易由单一的农副产
  
  品发展到门类较多的综合性贸易,由国营商业、供销社经营发展
  
  为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1988年,全县个体商户发展到
  
  2950户,3848人,其中40%以上从事省际贸易活动,成为除国营
  
  商业和供销商业以外的一支最活跃的流通力量。与此同时,国营
  
  、供销和乡镇等工商企业普遍增添设施,改善服务态度,吸引外
  
  地客商。1986年至1988年间,国营商业部门投资336.8万元,兴
  
  建了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五金公司等商业大楼,建筑面积
  
  18930平方米。县百货公司与9个省、37个县市、257家工厂建立
  
  购销往来关系,引进大批日用工业品,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后的购买需求。
  全县25个集贸市场,是三省省际民间贸易的重要场所。其中土桥
  
  、集龙、大坪、文明,城关等5处为主要对外窗口。通过改建扩建
  
  交易场地,新增面29633平方米,总投资221万元,改善了贸易条
  
  件。1988年,市场交易额上升为2800万元,比1983年的840万元
  
  增加2.3倍。市场调剂粮食11701吨,猪肉130916头(折合9632.8
  
  吨),鲜蛋115吨,水产品126吨,蔬菜1750万公斤,各类良种
  
  300万公斤,以及耕牛和其他生产资料等达300余个品种,给边境
  
  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土桥市场处于县境中部,汝赣公路横穿而过。是连接湘赣两省边
  
  区的通道。市场面积1万余平方米,三省七县(崇义、上犹、仁化
  
  、宜章、资兴、桂东、汝城)人民汇集于此,开展边境贸易活动
  
  。大宗交易产品有土纸、笋干、香菇、木耳、草席、藤椅、板鸭
  
  等,if日平均成交额18万元左右。集龙市场与江西崇义县交界,
  
  是通往江西、福建两省的通道,也是全县木材、楠竹的主要集散
  
  地。民国初期经此地水路外运木材年平均2.5万立方米,土纸6000
  
  余担①。其时,客商云集,商务颇盛,故有“小南京”之称。
  1958年汝赣公路通车后,贸易活动更趋繁荣,江西、福建两省和
  
  本省宜章、桂东等地商人均来此经商贩运。著名的土特产除木材
  
  、土纸外,还有香菇、木耳、玉兰片等。大坪市场与广东省仁化
  
  县交界,汝仁公路经此,三省边境居民前来集中交易,该地还是
  
  杂交水稻制种区,每年约有水稻良种225万公斤销往广东、江西、
  
  湖北及其他省市,销售额1250万元。此外,文明、城关等处贸易
  
  活动也十分频繁。通过这些集市,互通有无,发展了省际、县际
  
  民间贸易。
  第三节 主要商品
  汝城县外销商品,历来以竹木、钨砂、土纸为大宗,20世纪80年
  
  代又发展了小水果。其集散情况是:
  竹木 汝城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之一,活立木总蓄积量586.9万立
  
  方米。其中东西河之木材素享盛誉。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至
  
  1987年,共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20万立方米,竹材644.2万根。
  
  1956年前,汝城不通公路,木材主要靠水路外运。东部林区(旧
  
  称“东河木”)的木材由集龙经江西上犹江,运至赣州出鄱阳湖
  
  销往南京、上海、南昌等地。中部东蛉、大坪等地林区由三江口
  
  集散,经广东仁化县城口岸转运韶关、广州等地销售。西部林区
  
  (旧称“西河木”)的木材概由浙江、沤江运至资兴黄草、滁口
  
  抵达东江,销往衡阳、长沙、武汉等地。1956年,汝城开始有了
  
  公路,改变木材水路运输的流向。由于公路通畅,近年来木材吞
  
  吐总量年平均达20余万立方米,为解放初期的10倍。木材产品也
  
  不断增多,品种主要有杉圆木、松圆木、松坑木、松板方材、楠
  
  竹等。1970年后,又增加胶合板、造船材料。还发展一批竹木加
  
  工产品,如高档家具、竹藤制品。竹藤制品价廉物美,受国内外
  
  市场欢迎。汝城竹木输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地建设,也是县
  
  级财政收入的主要财源。
  土纸 汝城土纸生产历史悠久。据民国21年(1922)《汝城县志.
  
  实业篇》记载:“汝城工人以造纸工为最多,汝城商务输出,其
  
  大宗货物为土纸”。又据民国31年《湖南之纸调查》记载:“全
  
  县有纸槽140余户,工人500余人,年产量9000担以上”。生产全
  
  盛时期(1946年至解放初期),有纸厂400余家,年产达5万多担
  
  ,除销本省各地外,大部份运往江西、广东乃至海外销售。品种
  
  有文化用纸和工商企业包装用纸,质量上乘,居全区第一,全省
  
  仅次于浏阳。1960年后,随着机制纸的发展,土纸生产开始下降
  
  ,但据《湖南省传统纸(土纸)》一书记载:“汝城土纸年产量
  
  仍在二万担左右”。1981年热水造纸厂开始生产机制纸。汝城纸
  
  业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机制纸年产量达300余吨。
  钨砂 汝城钨砂资源丰富。有矿床(点)41处之多。民国5年
  
  (1916),粤人罗德友发现汝城钨砂,一时引来各地商人竞相开采
  
  ,矿厂多达20余家,但其时战争频繁,销路不畅,时采时停,产
  
  量极不稳定。新中国成立后,接管国民党官办汝城钨矿,发展为
  
  国营企业,是县内唯一的中央企业,拥有职工2424人,至1985年
  
  止,累计固定资产投资7065.4万元,成为全县钨砂的主要开采企
  
  业。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开采企业崛起,钨砂外销
  
  量大增。1988年,全县有大小钨矿22个,个体开采者3600余人。
  据统计,是年,小型矿和个体开采者销售钨砂达到1662吨。中央
  
  企业汝城钨矿销售1500吨。销售总额分别为1586万元和1377万元
  
  ,是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
  小水果 野生杨梅、猕猴桃分布面广,竹笋、生姜产地集中,产量
  
  较大。青梅、杨梅、笋片为大宗出口产品,粤赣商人纷纷购买加
  
  工。新中国成立后,又引进梨、桃、柑橘等新品种,大力发展了
  
  果园栽培。据1959年统计,全县果树栽培面积有9350亩。嗣后,
  
  因各种原因减少至500亩。1970年后逐步恢复,至1973年达1966
  
  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大力扶植果园生产,并得到省
  
  扶贫办支持,在文明乡建立万亩果园基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至1983年,全县果林面积达15783亩,比1969年增长31.56倍。
  为了充分利用小水果资源,1985年,建成县办小水果加工厂,主
  
  要生产罐头、蜜饯食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海外。1987
  
  年至1988年,共出口竹笋罐头、笋片罐头320吨,销售总额达
  
  207.4万元。发展小水果生产和加工,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个
  
  重要门路。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汝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