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永兴县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1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永兴县市场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5
页码: 52-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兴县市场各个历史时期的市场概况、产品类型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 永兴县 市场 经济

内容

永兴县古称便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之后,县名
  
  和辖区几经变更。至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始名永兴,沿
  
  袭至今。全县总面积1979.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占67.4%
  
  ,耕地面积55.98万亩。2006年底,总人口63.82万人,其中城镇
  
  人口19.88万人,占31%0铁路有京广复线从西北而南,经县境20
  
  公里;公路线与铁路平行,贯穿南北,境内有公路1578公里,乡
  
  乡通汽车。水运有便江从县城经过,上达东江,下通耒水人湘江
  
  ,水运方便。
  第一节 市场概况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生产发展,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永兴商业渐兴。光绪九年(1883年),全县有农民贸易活动的圩
  
  场17个。光绪三十二年(1906),圩场发展到43个。宣统二年
  
  (1910年),成立商会,有会员150人①。民国初年,铁路、公路
  
  未通,因得水运之便,永兴县批发商业即比较发达。从汉口、长
  
  沙、湘潭等地经便江水路运输进入的绸缎、棉纱、棉布、南味杂
  
  货、药材,煤油等北来商品,多数批销给郴县、资兴、汝城、桂
  
  东等地。而由广东乐昌等地南来的粤盐、广货等则由郴州船运至
  
  城关和当时县内第二大集镇塘门口,再转批给茶陵、攸县、安仁
  
  、酃县等地。民国18年(1929年),全县共有商户766户,从业人
  
  员2288人。其中:经营南货、药材业者多江西人;经营磁铁、书
  
  纸业者多邵阳人;经营油盐、粮食、屠宰、旅馆业者多本县人。
  
  而以江西商人资金最为雄厚。开设裕泰南货店的姜玉盛兄弟,空
  
  手到永兴当学徒,仅二十年时间,成为拥有数十万银元资金的巨
  
  商。粤汉铁路、湘粤公路相继通车后,依靠水运为主的永兴县城
  
  和塘门口批发商业日趋衰落,铁路公路沿线的高亭司、油榨圩等
  
  集镇逐步兴起。但由于转批市场的作用缩减,商业较前稍有逊色
  
  。民国30年(1941年),县城共有大小商户600余家,从业人员
  
  975人。特别是1941年和1944年,县城、塘门口、高亭司、湘阴
  
  渡等地多次遭日机轰炸,县城几百间商店房屋被炸为焦土,损失
  
  惨重。民国34年(1945)2月至8月,又被日军占领七个多月,商业
  
  几乎陷于停顿。抗战胜利后,商民陆续在废圩上搭盖临时店棚开
  
  市,勉强复业不到200家。之后,部分商户渐次复业。又因内战爆
  
  发,农业连年歉收,通货恶性膨涨,市井肖条。解放前夕,国民
  
  党交警部队退驻永兴,兵匪为患,不少商人抽走资金或停业、歇
  
  业。
  1949年10月,永兴县解放。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稳定市场,
  
  县人民政府着手创建国营商业企业。同时,贯彻保护工商业的政
  
  策。1950年5月,郴县专区贸易公司在永兴成立贸易组,到10月,
  
  扩建为国营永兴县贸易公司。次年,成立永兴县供销合作社。
  1952年,专区油脂公司、百货公司先后在永兴成立购销站(组)
  
  ,同时建立9个农村基层供销合作社和3个城镇消费合作社,国营
  
  和供销合作商业初具规模。此时,私营商业也有一定发展。1952
  
  年全县私营商业1515家,从业人员1772人,其中纯商业945家,
  
  982人;饮食业260家,282人;服务业310家、408人。1952年至
  
  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县私营商业人员1283人
  
  ,分别组成公私合营商店14个,194人;合作商店53个人,606人
  
  ;合作小组52个,273人,维持个体经营的210人。私营商业共拥
  
  有门店和货摊776个,资金18万余元。在此期间,国营商业发展很
  
  快。1956年底,有百纺、副食、专卖、肉食、煤建、粮食、油脂
  
  等国营专业公司,拥有批、零门店69个,职工297人。国营、合作
  
  商业在市场的批发比重,由1952年36.75%上升到82.02%。社会
  
  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也逐步上升,形成了社会主义统一市场。
  到1957年,由于生产发展,人民购买力提高,国家先后对粮食、
  
  食油及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对生猪实行派购,市场商品供应较为
  
  正常。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654万元,较1952年的849万元增长
  
  94.0%a1958年开始“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农业连年歉收。在流通领域里撤并商业网点,抽调人员
  
  参加办工业、炼钢铁,关闭了12个农村集市,剩下23个集市也改
  
  为十天一集。其时,市场商品短缺,物价上涨。1961年,凭票供
  
  应的商品品种达100余种,糖果、糕点、针织品、钟表、自行车、
  
  白酒等商品实行高价销售;对部分农副产品实行奖售或议价收购
  
  。196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87万元,比1958年至1960年社会
  
  商品零售总额年平均2147万元下降15.2%。同年开始贯彻中央“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发展,货源增多,集市贸
  
  易价格与国营牌价接近,商业又趋繁荣。1965年,全县社会商品
  
  零售额达到2412万元,比1957年增长45.8%“文化大革命”中,
  
  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合作商店过渡为国营商业,集市贸易关
  
  闭,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撤并,出现了群众“饮食难、住店
  
  难、理发难、排队购物难”的现象。在此期间,社会商品零售额
  
  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改革开放方针,推行“三多一少
  
  ”流通体制,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城乡商业迅速发展。
  1988年底,全县共有商业网点7027个、从业人员10605人,其中
  
  ,国营商业网点186个、1561人;集体商业网点1095个、2936人
  
  ;个体有证商贩5746家、人员6018人。平均每千人有商业网点
  
  12.26个,商业人员18.5人,市场活跃、繁荣。当年,全县社会商
  
  品零售额达16658万元,比1952年增长18.62倍,比1978年增长
  
  2.47倍。
  第二节 主要产品
  永兴县主要工农业产品有煤炭、茶油、竹木、烟叶、茶叶、生猪
  
  、鼎锅、土纸、山苍籽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巾、电
  
  池等地方工业产品得到发展。
  煤炭 永兴县已探明煤碳储藏总量80824.8万吨,占郴州地区的
  
  41.3%,是湖南省十大重点产煤县和商品煤基地之一。煤质优良,
  
  饮誉三湘,驰名广汉。清乾隆年间开始采掘,光绪九年(1883)通
  
  市衡阳、长沙和武汉等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永兴县志》记
  
  载:“近城煤矿,邑人集资开挖,工钜者至千余人,沿河一带,
  
  煤矿鱼鳞杂袭,装运者,皆衡阳小驳船,以米来,以煤往。”民
  
  国30年(1941),经政府备案的煤矿公司32家,未经备案的农村煤
  
  窑20余家,年产At30万吨以上。①由耒水帆船和粤汉铁路运往衡
  
  阳、湘谭、长沙、汉口及贵阳、桂林、广东等地,年销量25万吨
  
  以上。后因战争影响,运输受阻,煤价跌落,民国32年(1943),
  
  输出降至7000吨;1949年,产煤不足5万吨,输出不足2000吨。
  新中国成立后,煤炭生产发展迅速,省属老矿湘永和新办马田煤
  
  矿相继扩大开采规模,县和乡村大办煤矿,1952年,产量达43.43
  
  万吨;1957年达97.93万吨,其中外销量87万吨。1965年产114万
  
  吨,外销99万吨。1987年产186万吨,外销160.5万吨。煤炭工业
  
  是全县支柱产业,为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重要物资条件。
  茶油 永兴县素称“茶油之乡”,产量甲湘南,全国闻名。清光绪
  
  三十二年(1906)《永兴乡土志》载:“永兴运出之货,以煤、油
  
  为大宗。邑丛山峻岭,多种茶、桐。每当秋末冬初,新油上市,
  
  上由陆路运至广东坪石,下由水路运至末阳及衡州、湘潭等处。
  ”民国30年(1941)12月,湖南省银行《经济月刊》载:“永兴
  
  丰年产茶油五、六万担,平常年产四万担,低产年三万担左右。
  
  ”茶油集散,历年以县城和塘门口两处为主要市场。粤汉铁路通
  
  车后,大部转移至高亭司、油榨圩等地。高亭司经营茶油大户骤
  
  增14家,油榨if由2家增至9家,两地年集散量在3万担以上。新中
  
  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发展油茶生产,开始由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
  
  社经营,1952年成立油脂公司,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由粮食部
  
  门统购统销和计划供应调拨。1949年,全县产量21500担,1957
  
  年,产--1-发展到43000担,国家收购28560担。1972年,产量为
  
  当地解放后最高年份,达54000担,国家收购量也突破历史,达到
  
  36999担。嗣后,贯彻“以粮为纲”,油茶生产受到影响,特别是
  
  茶山垦复投入大,挖山、补种、施肥、治病不及时,产量下降。
  1985年,国家改变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定购。至1988年,年产
  
  Ai22300担,完成国家定购任务6780担,比最高年份1972年收购
  
  量减少71.68%0鼎锅、铁锅为永兴著名的传统民用产品。永兴产煤
  
  ,耒阳产铁,马田铁锅生产业有200余年历史,在湘南、粤北、桂
  
  北颇负盛名。民国33年(1934),全县有鼎锅生产者30余家。解放
  
  初期,曾发展到90余家,1951年,合并组成两个鼎锅厂,1953年
  
  ,两厂联营迄今,生产长期不衰,为农村居民煮饭、煮潲的必备
  
  用具,年均产鼎锅4万个,鼎盖3万余片。每年大量外销。永兴铁
  
  锅业也有悠久历史,民国30年(1941),全县产铁锅2000担,销
  
  郴县占1/10,销衡阳占3/10,本县农村销6/1001952年,成立湘
  
  阴渡合作锅厂,1955年,转为公私合营,嗣后过渡为地方国营铁
  
  锅厂,年均产铁锅2万至2.5万个,产品质量优良,畅销各地农村
  
  市场。
  山苍籽油 系用野生山苍籽加工的一种天然香味植物油料。全县有
  
  山苍林近3万亩。20世①民国30年(1941)12月,湖南省银行《经
  
  济月刊》二卷六期载:永兴县经济t7况调查。
  纪50年代开始生产山苍籽油出口创汇,政府亟力扶植,号召大力
  
  种植山苍籽林,变野生为人工培植。由于永兴山苍籽油柠檬醛含
  
  量标准平均70%至75%之间,质量列全省前茅,在国际市场颇受
  
  青睐,成为县内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1978年,全县收购山苍籽
  
  油1371担,居全省第一位。1979年,收购上升至g1464担,为历
  
  史最高水平。1983年以后,国际市场价格一度下跌,每担由1200
  
  元降低至675元,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6年,种植面积减少
  
  为1.6万亩。1987年,价格恢复并上涨至3400元一担,全县山苍
  
  籽油又重新发展。是年,种植面积恢复为2.5万亩,当年收购586
  
  担,比1985年增加2倍。从1966至1988年,累计收购17695担,收
  
  购投放金额1654.5万元,为农民增加了收入。国家收购经营部门
  
  获利润182万元,为地方财政培植了财源。
  毛巾 民国20年(1931年),永兴城关县正街曾开设一家贫民工厂
  
  ,有职工7人,艺徒20人,生产花色棉布、官布、竹布。1950年,
  
  油市成立染织生产合作社,有工人40人,年产土布213756尺。
  1952年,商人谢功良等12人,在县城合资开办染织厂,1956年,
  
  转为公私合营,至1970年停办。1977年,召集原有染织技术人才
  
  ,开办地方国营永兴毛巾厂,从投产至1980年,年均产毛巾100万
  
  余条。1985年,该厂与上海人才交流开发银行订立合同,引进上
  
  海毛巾十二厂的技术和设备,1986年,毛巾总产量上升为300万条
  
  ,且产品质量提高,花色品种增加。改革商业流通体制后,该厂
  
  产品改为自销。1988年,总产量432.57条,除地、县商业部门收
  
  购一部分外,销往天津、重庆、韶关、湖北、江西、贵州、山西
  
  等地217万条,占销量的54.34%。成为地方工业崛起的主要品种。
  电池 1953年,开办马田电池厂,1959年,与马田榨油厂合并,
  
  1963年4月,收归地区管辖,1972年,又下放归县。年均产干电池
  
  900万只。商标原为矿工牌,后改熊猫牌。1982年,熊猫1号电池
  
  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2年前,由商业部门收购,供应区内外
  
  市场。1983年,开始交省外贸出口,当年出口619万只,价值125
  
  万元。嗣后,产品绝大部分外销。
  第三节 农村市场
  1988年,全县共有集贸市场35个。公路、铁路沿线的马田、城关
  
  、油市、油麻圩、柏林、金龟、鲤鱼塘等是全县的主要集市。城
  
  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路网络以此为起点,通往
  
  全县各乡镇、并直达郴州、长沙等地,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的
  
  专业公司集中于此。1988年,共有批零商业网点1045个,从业人
  
  员2777人,其中,国营商业90个,792人;集体商业213个,1202
  
  人;个体有证商业742户,783人。平均每千人有商业网点25.92
  
  个,商业人员67.73人。马田镇附近有省属马田煤矿和县办红星煤
  
  矿,矿区人口集中。特别是该镇处于国道107线要道,铁路、公路
  
  相会处,发展为全县物资集散中心。马田工矿贸易公司,国营商
  
  业和供销社各专业公司均在此设分支机构和仓库,组织物质集散
  
  转运。镇办工商企业和个体商贩也发展很快。
  1986年,投资340万元建设农贸市场,占地54亩,建筑面积14591
  
  平方米。每逢农历五、十日开圩,上市人数达4-5万余人。交易品
  
  种逾千种,其中主要是茶油、豆制品、猪牛肉、水果及日用工业
  
  品。茶油和豆腐皮颇有名气,行销广东和本省各地。1988年,集
  
  贸市场成交额960万元,占全县集市贸易额的27%,为湘南较大的
  
  农贸市场之一。油市是全县建立最早的圩场,距今已有五百年历
  
  史。原以耕牛交易为主。铁路和公路通车后,建有火车站、汽车
  
  站,又成为主要的茶油市场。耕牛每圩上市平均150头左右,1982
  
  年,成交7476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除供应本县农业生产用外
  
  ,还销往郴县、桂阳和资兴等地,菜牛销往广东。近年,新建交
  
  易棚四栋832平方米,并有供销社商业门点和国营商业批发网点,
  
  个体商户发展到547户,为全县第三大集市。柏林地处永兴与安仁
  
  交界处,郴安公路必经之地。当地华侨人数众多,冶炼业发达,
  
  有“华侨之乡”和“冶炼之乡”之称,经济富裕。1988年,有个
  
  体工商户457家,其中,商业271家,冶炼180家。还有供销社商业
  
  和国营批发下伸网点。青山垅水库也在此开办商业、服务业。为
  
  当地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的交易场所。此外,鲤鱼塘、油麻圩
  
  、湘阴渡、金龟等均为传统if场,逢if上市人数均在4000人以上。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