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场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市场综述
分类号: F713.58
页数: 3
页码: 48-50
摘要: 本节介绍了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宜章市场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 郴州 市场 经济

内容

民国时期,战争频繁,宜章市场迭受影响。抗战期间,沿海及内
  
  地许多大中城市先后沦陷,外商纷纷迁入宜章逃难。民国32年
  
  (1943)长沙沦陷后,湖南省政府和国民党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
  
  部分机关迁驻宜章县城,市场出现短暂繁荣。民国33年(1944)12
  
  月,日军占领县城及农村部分地区,商人大多逃往临武或其他偏
  
  僻乡镇,凡未来得及迁走的商品和财产都被日军抢劫一空。商业
  
  损失达83.32余亿元(法币)⑤,市场复趋冷落。民国34年
  
  (1945)日军投降,生产恢复,市场开始复苏。民国36年
  
  (1947),全县有各种商店674家,从业人员1011人①,每千人有
  
  网点3.37个、从业人员5人。嗣后,内战暴发,滥发纸币,物价暴
  
  涨,商业又遭打击。
  1949年10月22日,宜章解放。初期,私营工商业者对共产党的政
  
  策不甚了解,多持观望徘徊态度,市面萧条,少数私营业主投机
  
  倒把,造成纱、布等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对此,人民政府大力宣
  
  传和贯彻中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
  
  政策,调整公私关系,扶植和保护合法经营。同时开始创建国营
  
  商业。1950年元月,国营宜章贸易公司成立。1951年成立县供销
  
  社,各区先后组建基层供销社。1952年底,全县共有私营商业
  
  1953户、2133人,每千人有网点8.6个,从业人员9.6人,比1947
  
  年网点增加1.56倍,人员增加90%。是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为
  
  663万元,其中国营商业82万元,占12.38%;合作社商业112.8万
  
  元,占16.91%;私营商业468.2万元,占70.69%。嗣后,社会主
  
  义商业逐步发展壮大。1952年,县贸易公司撤销并人县供销合作
  
  总社,先后成立国营食品公司、专卖公司、零售公司、纺织品公
  
  司、百货公司、盐业公司、药材收购站。1953年,对粮、油、纱
  
  、布实行统购统销,1954年,对生猪实行派购,国营、供销合作
  
  商业不仅全部控制了批发商业,零售营业额也稳步增长。1955年
  
  ,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001万元,其中,国营商业271.8万元,占
  
  27.16%,比1952年增加119.3%;供销合作社商业364万元,占
  
  36.36%,比1952年增加115%;私营商业减为265.2万元,占
  
  36.48%,比1952年下降51.6%01956年,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全县私营商业1115户,1307人,直接过渡到国营商
  
  业的18人,占1.3%;转为公私合营的230人,占18.3%;组成合作
  
  商店的267人,占20.4%;组成合作小组的721人,占50.5%;维持
  
  个体经营的71人,占5.4%。整个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以
  
  国营商业为主,供销合作社商业为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57
  
  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1075万元,比1952年的663万元增加
  
  62.14%.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合并
  
  ,抽调286人(占总人数13.3%)支工、支农,网点减少,农贸市
  
  场基本关闭。1959年~1960年,农业连续欠收,社会购买力与商
  
  品可供量之间出现较大差距,凭票商品由几种增至100种以上,少
  
  数商品实行高价销售。1961年10月,国营、合作社商业分家,恢
  
  复原有网点,随着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市场交易活跃,商品供应量增
  
  加。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1849.94万元,比1957年的1075万
  
  元增长72.09%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砸商店“四
  
  l日”招牌,破“封、资、修”服务方式,害叮个体户“资本主义
  
  尾巴”,关闭农贸市场。1978年,全县社会商业网点减少到649个
  
  ,从业人员1900人,每千人只有网点1.57个,从业人员4.56人,
  
  是历史上最低水平。市面出现了“住宿难、饮食难、理发难、购
  
  物排队”等现象,给群众生活带来许多不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
  
  针,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一齐上的政策,逐步形成“三多
  
  一少”的商品流通体制,全县商业网点和从业人员迅速发展。
  1988年底全县共有商业网点5070户,从业人员8072人,比1970年
  
  分别增加6.8倍和3.25倍,比1981年892户、3966人分别增加4.68
  
  倍和1.03倍。每千人有网点9.79个,从业人员16.25人。其中国
  
  营商业网点156个,人员1376人,比1978年分别增加15%和
  
  63.42%;集体商业367户、1422人,比1978年99户、322人分别增
  
  加2.7倍和72.99%;个体商业4547户、5274人,比1978年191户、
  
  207人,分别增加23.7倍和24.5倍。1988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
  
  额19425万元,比1978年4265万元增加3.55倍,人均388元。市场
  
  繁荣活跃,人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