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宜章商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宜章商埠
分类号: F713.3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本段介绍了宜章县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湖广商路”的重要商埠。
关键词: 宜章县 商业 经济

内容

宜章县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为“湖广商路”的重要商埠。清康熙
  
  二十四年(1685年)开放海禁通商。设江、浙、闽、粤四海关①
  
  。其时湖南主要商路是“北经洞庭湖出长江接湖北,南溯湘江而
  
  上至郴州,翻越骑田岭至宜章,换木船至坪石、乐昌,再顺流而
  
  下广州”②,称为“湖广商路”。“南北货物,取道县境。水运
  
  僦舟,陆运雇夫,县城东门外,设有转拨栈店数十家”。③现存
  
  下来的行栈旧址还有6家。其中的乾昌寺店旧址,建有两层楼房,
  
  面积800平方米,层高6.6米,底层堆放粤盐及笨重货物,二楼堆
  
  放百货及客商居住,其店后门有2.5米宽的码头直抵玉溪河,前门
  
  临骡子街(今东长街),装卸十分方便。其时来往宜章、坪石的
  
  船只和郴州的骡子各有两千。有“商贾郴阳辐辏道,骡铃冬夜响
  
  秋风,小民竟逐维刀利,长日肩挑大道中”的歌谣流传至今。
  清嘉庆三年(1798年),江西客帮商人建立江西会馆(又名万寿
  
  宫),随后,两粤公馆、长沙公馆、衡阳会馆相继成立。咸丰六
  
  年(1856)前后,清政府设有盐、茶和百货卡(今供销社饮料厂
  
  和温家村附近),分别抽收各种税金。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骡子
  
  街(今东长街),街长五华里,有绸缎、首饰、京果、饮食、典
  
  当、牙行、烟馆、轿行等共500余家,从业人员1200余人。经营的
  
  主要商品有销往郴州以北的粤盐、煤油、火柴、布匹、棉纱、海
  
  味、胡椒、片糖等;南去商品有茶油、茶叶、湘莲、桐油、苎麻
  
  、药材、生猪、菜牛、鲜蛋、家禽、娃娃鱼等。其时,是湖广第
  
  一条商路,商贸活动十分活跃,也是宜章市场最繁荣的时期。此
  
  外,还有从坪石溯章水河而上至白石渡的江边村,再肩挑至郴州
  
  转永兴、耒阳各地的第二条商路。乾隆《宜章县志》记载:“县
  
  东十五里粤船至渡口,郴宜贩盐往来不绝。”江边村专营粤盐的
  
  商户达26家,往来坪石至白石渡的民船有300余艘。第三条商路从
  
  坪石溯武水至梅田、四溪、汾市到临武县城转桂阳、常宁。清朝
  
  和民国均在四溪设有盐圃子(盐埠)。另一支线从坪石溯乐水河
  
  至栗源、一六等地。粤盐、日用工业品和梅田、黄沙、一六等十
  
  三个乡镇的生猪、原煤、木材等均由木船运输,销往广东及县内
  
  各地。第四条是由乐昌肩挑至里田再到资兴滁口转水运销往资兴
  
  、永兴、安仁等县。在嘉庆年间,通过各条商路,每年额销郴州
  
  、永兴、宜章、兴宁(今资兴市)等地粤盐2万零2百弓!(折
  
  1298.9万公斤)。①。由此可见当时宜章商埠之发达。咸丰八年
  
  (1958年)汉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从此,衡阳以北,川、陕、
  
  甘、京等地出口物资,概由汉口输出②,往来宜章——坪石——
  
  郴州之骡马、民船减少到千艘(匹)。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军
  
  队明摊暗抢,商民负担沉重。民国7年(1918年),县筹响办事处
  
  指令各商户派银元五万元,粮食五万余担,全县人均80斤大米③
  
  ,宜章商业面临困境。民国22年(1933年),湘粤公路和民国25
  
  年(1936年)京广铁路相继通车。从此,湘南各县所需粤盐及其
  
  他物资,输出的土特产品均不再过往宜章转销。商业再次萎缩。
  城关镇各行业商户仅存87家④,比咸丰年间500余户减少85.5%。
  船只骡马歇业,湖广商路消失。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宜章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