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场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2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场变迁
分类号: F729
页数: 3
页码: 39-41
摘要: 本章介绍了资兴市各个历史时期市场发展情况。
关键词: 郴州 商业 经济

内容

清光绪元年(1875)《兴宁县志》载:“兴宁地处楚国,联结广东,山高水险,交通不便,通无巨商大贾。”“居北者只贩煤,往湘、往汉、往苏,来则买棉花、牛骨、黄豆;居西者只贩麻往德安、孝感、樊城等地,来亦如之;居南者贩麻往粤,来则买庄衣、洋货。”清代末年,境内共有集贸市镇17个。城厢是县衙门所在地,位于县中心,是东南乡物资集散地,输入外埠商品经此转运,土特产品亦大部分经此外运。东江为汝城、桂东、资兴三县木材集散地,每天进出装载货物船只几十艘,街上店铺有100多家。蓼江市紧连三都煤区,亦为永兴、资兴两县交通孔道。三都所产煤炭,人力挑至蓼江市,再水运销往衡阳、湘潭、汉口等地。城厢、东江、蓼江三地商业较发达,为县内重要市场。
  民国时期,矿业开采发展,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民国31年(1942),郴州经许家洞至三都的窄轨铁路修通(1950年改为标准铁轨),煤炭改为陆路运输,年输出量由一两千吨增至1.8万吨。商业随之繁荣。民国18年(1929),全县有商店469家,从业人员1794人。①民国24年(1935)增至1256家②。这一时期,商品出人量大增。输人的主要商品有粤盐、酒类、白糖、面粉,洋油(煤油)、棉花、布匹、绸缎及日用百货等。输出的商品有煤炭、木材、生姜、苎麻、菜油、桐油、药材、土纸、生猪、家禽等。民国34年(1945)2月,日军侵占北乡和其他七个乡,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商业损失法币99197.74万元③,商业元气大衰。抗日胜利后,资兴县商会曾力图振兴商业,但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商业经营又受影响。民国38年(1949),全县商店只有622家,比民国24年(1935)1256家减少634家,减少一半以上。
  1949年8月10日,资兴解放,资兴商业翻开新的一页。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工商科成立(现市商业局前身);4月,成立国营贸易小组,人员由5人迅速增加到40人,经营粮食、食盐、棉布等主要商品,为全县第一家国营商业企业。1952年县供销合作社和资兴煤矿消费合作社(现三都工矿贸易公司前身)相继成立。至1953年,百货、食品、花纱布、专卖等国营商业专业公司全部建立,逐步占领市场。1953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3.8万元,比1950年380.1万元增加27.2%o其中私营商业零售比重,1952年为60.19%,1953年下降为55.89%;国营商业比重由19.78%上升为21.11%;合作商业比重由17.21%上升为23%。至1956年底,完成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私营商户782户,从业人员885人中,组成公私合营商店300户、364人;组织合作商店172户,203人;合作小组255户、260人;保持私营55户、55人。嗣后,国家实行粮食、植物油、棉布统购统销、生猪派购等一系列政策,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迅速发展,市场日趋活跃。195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w总额为1049.86万元,比1952年增长1.76倍。国营和供销社商业全部控制了批发业务,市场零售比重占80%以上。
  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资兴县由于煤炭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充足,交通方便,发展工业条件优越,发展速度加快。三都地区的煤炭开采量大量增加,鲤鱼江火力发电厂建成发电,水泥、耐火材料和化肥等工业崛起,三都、鲤鱼江等地形成新兴工业区,商业随之发展。国营商业部门各专业公司在鲤鱼江建立批发机构,并在这两个地区建立工矿贸易和商业零售、饮食、服务业网点,以确保工矿区职工物资供应和生活服务。“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市场物资奇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县商业局专门成立保煤物资供应办公室。在国家计划安排下,省、地、县三级商业部门千方百计组织资源,从外地调人肉食水产品和副食品供应,特别是对矿工猪肉定量供应标准,较干部职工每月多供应l市斤,井下工人每月还定量供应班中餐用肉2公斤;同时,在矿区附近建立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保证工矿区居民生活需求,为安定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煤炭生产起到积极作用。1979年东江水电站建设工程重新上马,建设工地人口迅速增加,职工多达1万余人。为保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县商业局又专门成立东江工矿贸易公司,为水电建设工程服务。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资兴商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加速发展,商业网点和职工人数逐年增加。1988年全市有商业网点3613个,从业人员7232人;有饮食、服务业网点1441个,从业人员2143人。合计网点5854个,从业人员9381人。每千人口有网点14.5个,商业服务人员26.9人。其中国营商业网点151个,从业人员1179人。市场繁荣、活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高档商品进入消费领域。1988年同1978年比较,市场零售量:缝纫机增长4.13倍,手表增长2.15倍,自行车增长3.3倍。1978年前,许多高档商品还是销售空白,至1988年,全市电风扇零售量12080台,洗衣机3741台,电冰箱1239台,收录机5228台,电视机5222台(其中彩电719台)。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
  以1978年为基数,1980年上升为137.40%,1985年上升为234.45%,1988年为441.48%。

附注

①参见民国I-V年湖南各县主要商业统计表。 ②参见(中国实业志·湖南省》。 ③《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表》,藏于湖南省图书馆。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