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郴州市中心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19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郴州市中心市场
分类号: F729
页数: 5
页码: 35-39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州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道枢纽,也是商业中心市场。
关键词: 郴州 中心市场 经济

内容

郴州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道枢纽,也是商业中心市场。历为郴州府、州城,清代、民国为郴县县城,新中国为郴县专区(地区),1995年撤地建市,为郴州市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和北湖、苏仙两区行政中心。
  地级郴州市成立后,原县级郴州市和郴县行区,由北湖、苏仙两区分管。北湖区辖5个镇、9个乡、4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830.157平方公里,2006年底总人口317590人。苏仙区辖8个镇、9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土地总面积1342平方公里,2006年未总人口34.99万人。
  郴州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自古以来商业线达,为湘南地区农副土特产品和日用工业品集散地。改革发展时期,社会新型商业蓬勃兴起,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连锁大型商业相继进驻郴州,建设现代化商业都市的步伐加快。郴州城区商业中心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扩大。
  第一节悠久的历史郴州,“在海道未通以前,南来北往商品都在此过载”④。“盐贩贩盐而来,广客买麻而去,六、七月间收蔫,九、十月间取茶、桐油,行旅客商,络绎不绝,沿河一带设立大店、栈店数十间,诚楚南一大冲会也”①。郴州握湘南各县经济枢纽,土特产品在此集散,粤盐和广货亦在此中转和购买。“商贾云集,货物辐辏,市场颇极一时之盛”②。民国元年(1912)10月,郴县商会成立,积极振兴商业,市场渐次开拓。民国18年(1929),全城有商店778家,商人2135人,每千名居民有商店3.26个,商人8.94人③。民国20年(1931),核准备案的商业公会有盐业、屠业、纸张、磨坊、米业、烟业、旅馆、瓷铁、南货、百货、汤点等11个,会员432家。其时,郴州“九街十八巷”,商务以东塔周围最为繁盛,河街有堆栈店铺数十家,下河街之郴永盐围,则是盐商幅辏之地④。
  民国25年(1936),粤汉铁路通车,衡宜(衡阳至宜章)、郴桂、郴资等公路干线逐步修建,湘南各县和湘东部分地区的商品集中在郴州运输集散,其中粤盐的日销量由民国11年(1922)的300-500担,上升到1500-3000担。郴州市场各类商店兴起,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发展,商业精华荟萃於南大街、中山东、西街,逐步向文化路延伸,上中下河街以旅馆、茶号、米庄为主⑤。民国28年(1939),文化路发生火灾,烧毁店铺数十间,全城商店减到458家,从业人员1564人。与民国18年(1629)比较,商店减少41.14%,商人减少26.74%。全城人口也减少11.9%,平均每千人口只有2.18个商店,7.43个商人⑥。抗日战争期间,民国34年(1945)元月24日,郴县沦陷,日军烧杀掳掠,商人经营维艰,货物短缺,商店倒闭停业者颇多。商业损失巨大,按民国24年(1935)物价指数计算,损失法币119.85亿元。⑦抗日战争胜利后,郴县城区商人积极筹集资金,恢复营业,加上粤汉铁路及各线公路修复通车,市场渐趋活跃。不久,内战爆发,至民国38年(1949)初,由于金融紊乱,通货恶性膨胀,工商界人士受反动宣传影响,一些大户解雇店员,分散资金,甚至逃往港澳,粤商大部离郴返粤,市面不如以前兴旺。至当地解放前夕,县城商店仅余661家,较之民国18年(1929)减少117家。
  第二节 发展变化
  1949年10月7日,郴州城解放。初期,市场物资奇缺,物价波动,私营商人对政策不理解,经营消极。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政策,迅速建立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利用私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调动其经营积极性,同时打击投机非法经营活动,稳定市场物价,市场开始复苏。
  1949年11月,郴县专员公署成立工商科(郴州地区商业局前身),并迅速组建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商业企业——郴县专区贸易公司,经营粮食、油盐、棉纱、棉布、食盐等重要商品,稳定了郴州市场。随后,国营商业和各类专业公司逐步建立。国营商业网点由1949年底的6个增加到1952年的26个,从业人员由60入增加到320人。1950年下半年起,郴县专区供销合作总社、郴县供销合作社和郴州职工消费合作社等相继成立,在市区设立7个门市部。同时,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商业,通过银行贷款扶助,也得到一定发展。1950年6月,全城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到870户,较解放前夕的661户,增加209户,增长31.62%。
  1951年底至1952年初,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私营工商业者顾虑重重,营业下降。1952年二季度,私营商业营业额比上年同期下降,如绸布业减少15.26%,百货业减少12.22%,南货业减少20.2%01952年底,全城有私营商户635家,比1950年870户减少235家;从业人员1663人,减少476人。“五反”运动结束后,国家调整商业,适当放宽批零差率,银行增加贷款,减轻税负,国营商业加工订货,以及广泛开展城乡物资交流,有利于正当私营商业开展经营。1952年7,8月份以后市场开始活跃。
  1953年至1954年国家先后实行粮食、食油、棉布统购统销,生猪派购和棉花统购,社会主义商业阵地不断扩大,市场公私经营比重发生深刻变化。表1-11950-1955年郴州城区公私经营比重表至1956年,对城区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私营商业由初级的批购、代销发展到公私合营,小商小贩实行合作化,组成合作商店(小组)及经销小组。
  为了适应对私营商业改造后的新情况,1956年,国营商业部门成立棉布、百货、南货、饮食服务等零售贸易管理处,归口管理改造后的私营商业、饮食服务业。至1957年底,全市有纯商业和饮食、服务业网点569个,商业、服务业人员1909人,平均每千人口有网点12.9个;商业、服务业人员43.4人。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87.27万元,比1952年增长1.75倍,平均年递增率29.8%。其中,国营商业占71.51%,供销商业占2.69%,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小组)及个体商业占25.8%。
  1958年“大跃进”中,行政区划和商业管理机构进行调整。8月,将郴县城关镇、市郊、许家洞两个公社划出建立郴县郴州市。197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县级郴州市,组建市商业局,相应成立市级各商业专业公司。但因抽调大批商业、服务业人员支持“大办工业”和下放农村,同时进行所有制过渡,把公私合营企业和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合作商店并入国营商业,原分散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小组转为统一核算的合作商店,抽走合作商店资金16万元支援工业。全城撤并商业网点294个。1958年底,全城仅余下275个商业网点,从业人员1444人,分别比1957年减少51.67%和24.36%。同时,关闭自由市场,形成单一的国营商业商品流通渠道,市场供求很不适应,群众购买商品极不方便。
  1959年起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歉收,工业减产,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之间差额较大,凭票凭证商品增多,部分商品采取高价供应措施。
  1961年至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方针和“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货源逐渐增多。1962年,商业、供销机构分开,原抽调的商业人员部分归队,一部分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小组)恢复原来的经营形式和供应网点,开放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从1963年起开始好转,到1965年,高价商品基本退出市场,敞开平价供应商品增多,集市贸易价格与国营牌价相接近。1965年与1957年比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41.18%,吃、穿、用主要商品零售量普遍增加,其增长幅度:猪肉17.65%,鲜鱼162.6%,卷烟211.73%,酒类40.64%,胶鞋177.8%,肥皂166.89%o“文化大革命”期间,1970年,供销社又并入国营商业,再次大批撤并商业网点。保留下来的合作商店推行国营商业的管理办法;分散经营的合作小组也集中为合作商店,全城仅有14个合作商店,15个合作小组。个体商贩减少。到1978年,市区每千名居民只有商业网点9.9个,商业人员29.4人,分别比1957年减少22.6%和32.3%。市场出现购物难、买吃难、住店难、理发难状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实行“三多一少”的商品流通体制,发展集体、个体商业。至1988年,全市社会商业零售、饮食、服务业网点5770个,从业人员20490人,平均每千居民有商业网点86.4个,商业服务人员96.5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1.67倍和2.65倍。1988年,全市社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219万元,比1978年增长5.61倍。改革十年平均年递增率为21.25%。主要商品零售量普遍大幅度增加,与1978年比较,增长幅度较大的有:粮食1.41倍,食用植物油2.15倍,食糖5.4倍,卷烟1.6倍,酒类5.6倍,火柴2.06倍,肥皂9.2倍,胶鞋23.47倍,缝纫机5.53倍,手表1.86倍,自行车10.86倍,收音机1.24倍。市场繁荣活跃。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94台(其中彩电45台),电冰箱37台,收录机14台,缝纫机56架,电风扇194台,洗衣机88台,自行车139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的郴州市场,市容大为改观,市区面积扩大,人口由解放初期的3.5万人发展到21万多人,工业生产迅速蓬勃发展。卷烟工业成为全省的基地之一,郴州烟厂为全省第二大烟厂,1988年有职工2549人,总产量39.38万箱,总产值31203万元(1980年不变价),分别为1978年的1.96倍和3.6倍。其他工业有纺织,食品、火柴、造纸、家具、化工、冶炼、机械、机电、建材等行业。1988年,全市工业企业总户数为766个,工业总产值为78683万元(不变价,按现行价为108813万元),分别为1978年的4.1倍和8.5倍。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彻底改变了旧城面貌。从1978年到1986年,城市建设累计投资5140.28万元,为1978年以前28年投资总和的5.42倍。街道拓宽,铺设柏油路面,新建和扩建了北湖路、解放路、人民西路、国庆路和飞虹路等主要街道。商业繁华区由过去的东街、西街、文化路,渐次转移到以北湖路为中心的纵横地段。街道两旁商店林立。除原有北湖商场等主要商店外,1978年以后,北湖路新建地区百货大楼、五交化大楼、南国商场、南北食品商场、汇丰商场、粮油贸易中心、郴县迎宾楼及北湖农贸中心等数十家大中型商店;人民路有商业服务大楼、湘南大酒店。西街有华侨友谊商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郴县商业中心商场、商业综合商场、南大商场,国庆路有国庆商场、五交化商场和郴州商业大厦。郊区下湄桥商业区也建设一批新式商业网点。与此同时,还新建了健康路、兴隆街、东风路、国庆北路,同心路5条个体商业街。扩建罗家井农贸市场,投资总额310万元,建设交易场地面积3770平方米。还兴建火车站、张家巷、许家洞等13处农贸市场。郴县属的栖风渡、华塘、良田、桥口等集市,也发展成为郴州市的卫星集镇,不仅当地贸易活动频繁,还为城市市场提供大量蔬菜和副食品,并成为推销城市工业品到农村去的前哨阵地,沟通城乡联系,有利于城市中心市场的发展。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