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时期郴州商业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191
颗粒名称: “文化大革命”时期郴州商业经济发展
分类号: F729
页数: 1
页码: 10
摘要: 本段介绍了郴县从“文革”以后商业和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关键词: 郴州 商业 经济

内容

“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商业工作的理论、政策、体制、管理都被搞乱,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商业流通的正常作用成了“流通决定生产论”,商业的常规管理制度成了“管、卡、压”,合理的商业利润积累成了“利润挂帅”。扫“四IFF,,砸商店,毁招牌,撤并商业机构,关闭集贸市场,各方面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1970年,供销社和合作商店(小组)也普遍推行国营商业的一套管理办法,把人、财、物权集中在归口国营商店。全区商业网点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1977年,全区城镇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只剩901个,从业人员1010人,比1965年分别减少18.7%和20.3%o 1968年12月,撤销专署商业局、供销社办事处、外贸办事处等三个单位,成立郴州地区生产生活资料服务站,搞成个大摊子,商业管理工作大大削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缺少竞争,“官商”作风滋长,有什么,卖什么,等客上门,提倡顾客自我服务;经营高档商品被斥为资产阶级服务,以致经营品种减少,服务质量下降。许多行之有效的商业规章制度被破坏,摊派、挪用商业资金,贪污、盗窃国家财产,库存商品保管不善,短款、短货等不良现象经常发生。全区商业系统财产损失金额1971年为36.5万元,至归975年增加为50.8万元,增加39.1%。经营亏损单位1971年为21个,到1975年增加为25个,亏损金额由1971年的150.1万元,到1975年增加为236.9万元。亏损单位和亏损金额分别增加19%和57.8% 1971年9月,撤销生产生活资料服务站,成立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商业局。1975年9月分设地区外贸局。12月分设地区供销社。商业系统各专业公司(二级站)均得到恢复,并新成立地区工矿民族贸易公司。商业和供销社分家后,依靠社会力量,城乡普遍建立代购代销店。1975年,建立“双代”店375个,人员623人;到1978年,发展为2735个,人员3432人,其中城镇59个,人员119人;农村2676个,人员3313人,增加了商业网点和人员,对缓和当时市场商品供应紧张状况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商业网点和人员少的矛盾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978年全区商业网点5044个,比1965年减少19.3%,其中,国营商业网点1681个,增加18.4%;集体商业(含供销社)1610个,减少49.7%;个体商贩1753个,减少90.9%。每千人口拥有商业网点由1965年的2.4个下降到1978年1.45个。群众“购物难”的问题更趋严重。
  在“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努力保障市场供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7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7110万元,比1965年16808万元增长1.2倍,比1970年23336万元增长59.09%。从1966至1976年十年期间,年平均递增率为8.26%。商业系统职工人均劳动效率也有提高,1976年为1.5万元,比!965年增长2倍。

知识出处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郴州商业志(1840-200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出版地:2009年4月

本书记述了郴州市从1840年至2006年近两百年来的商业历史沿革、发展状况、前进的规律、宝贵的经验,包含了清代以来我市各个阶段的商业发展变化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