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滨绥铁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第五工程处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20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滨绥铁路
分类号: F530.7
页数: 5
页码: 89-93
摘要: 郴州市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第五工程处铁路复线滨绥铁路概括了概况、线路特征、施工、工程验收评价、完成主要工程数量及建安产值、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
关键词: 郴州市 铁路复线 滨绥铁路

内容

第一节 滨绥铁路
  一、概况
  滨绥铁路,西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抵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全长548km,早在1933年建成通车。解放后,随着运输能力的增加,滨绥线中的杜草隧道成了制约扩能的瓶颈,国家决定在原杜草隧道旁边增建一座隧道。1961年4月,新杜草隧道开工,因资金原因,于1962年10月停工。进入1970年以后,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运输能力,1974年I月交通部决定续建滨绥线杜草隧道。
  杜草隧道的续建,对扩大滨绥线运输能力,增强东北地区物资外运及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线路特征
  杜草隧道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设计,建设单位为哈尔滨铁路局。
  七处承担的滨绥线杜草隧道处于滨绥线中段,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县与海林县镜内,全长3900.53m,里程为DK251+320-DK255+220.53,另外包括3座涵洞,653m的路基。
  本段的设计工程数量为:路基土石方约9.55x10;m³,涵洞3座72.48m(横延米),隧道I座3900.53m(延米)、平行导坑3300m(延米)。
  1975年5月,七处开始进洞施工,截止1978年11月,历时3年6个月完工。
  (1)地质地貌
  隧道穿过张广才岭华西第二期侵入花岗岩,岩石以肉红色颗粒长花岗岩和灰白色、黑云花岗岩为主;进出口端为花岗岩风化呈砾、砂及碎石状,中部均为花岗岩。隧道进口端与既有线旧隧道间距为24m,中间直线段间距为30m。
  (2)水文气象
  滨绥线杜草隧道施工地区,属寒温带一温带,湿润一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全年平均气温-6~9C。全年无霜期多在90-12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700mm之间,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6--8月。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4月为降雪期。
  三、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单线
  限制坡度:8%
  最小曲线半径:450m
  隧道净空:采用“隧限一2甲”标准
  四、施工
  (一)施工准备
  1974年4月,接受施工任务、筹建七处。1974年5月开始进场建点。1975年2月,七处下辖两个工程段8个工程队、2个段机械队及汽车队、电站、机械修配厂、材料厂、生活供应站、工地医院,处设置了各职能部门,处址设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横道河子镇。任务分配:一段一、二、三、四队及段机械队担任DK251+320-DK253十050段工程;二段五、六、七、八队及段机械队担任DK253+050-DK255+220.53段工程。同时,七处根据工程情况配备了发电机组5台、电力变压器19台、10/40m³电动空压机11台、通风机2台、40kw轴流式通风机2台、75kw轴流式通风机2台、风动凿岩机295台、锻钎机4台、电瓶车12辆、装碴机7台、斗式矿车466辆、梭式矿车4台、充电机6台、压力试验机3台、电动注浆机3台、混凝土电动震动台2个、强制搅拌机10台、砼喷射机组4台、碎石机6台、抽水机15台、工程用汽车70辆、各种类型车床25台、对焊机1台、电焊机8台。
  (二)施工
  杜草隧道工程位于林海雪原深处,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4月为降雪期,气温在零下20多度,不能进行洞外工程的施工;隧道进口端场地狭窄,出口端场地较宽阔;七处根据工程特点和气候情况,采取以隧道施工为重点,创造条件,保证隧道施工四季不间断,洞外工程在夏秋季施工的方法。1975年5月1日开工,拉开了杜草隧道施工的序幕,此时,七处在杜草隧道的人员达到4005人。1975年7月路基、涵洞工程相继开工。
  1、路基工程
  在DK250+657-DK251+310段,路基土石方约9.55x104m³,均是挖方,石方中大多是拆除旧有挡墙。经过8个月的施工(1975年7-10月、1976年6-9月),完成土石方9.55x104m³,形成路基653m,经检验全部合格。
  2、涵渠施工
  本段共有三座涵洞,里程分别为DK251+074.6,DK251+208.5,DK255+777.15,其中两座为1-1.5m混凝土拱涵接长涵,长64.05m(横延米);1座为I-4.5m混凝土拱tai,长8.43m(横延米)。涵洞施工主要在每年的7月至9月进行,采用人工开挖、摇头爬杆弃土;圬工工程采用人工拌和,插入式捣固器振动;浆砌片石以挤浆法施工。经过1975年、1976年、1978年中的9个月施工,在1978年9月5日,3座涵洞全部完工,共完成挖基土石方486rn3、灌注混凝土199.4m³、浆砌片石636m³,成涵72.48m(横延米)。
  3、隧道施工
  杜草隧道,全长3900.53m,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县与海林县镜内,里程为DK251+320-DK255+220.53,设计位置在旧有杜草隧道进口端右侧24m处,属一级单线铁路隧道,隧道内铺设混凝土整体道床。进口487.68m位于450m的半径曲线上,出口175.64m位于600m的半径曲线上,中间为直线、长3237.64m。线路最大坡度为8%。,除出口端220m为下坡外,均为连续上坡。
  隧道进口端300m为风化花岗岩,呈砾砂状,裂隙水丰富,其余地段岩层较好,全隧道岩石强度F<3的占3.9%,F-3的占96.1%01962年10月停工前,完成进口下导坑开挖73m,出口下导坑开挖85m、衬砌320m,停工后全部回填,完成成洞329m,投资174万元。
  七处根据工期、施工通风、结合地形,依据“长隧短打、多开工作面”的原则,在隧道进口右侧、出口左侧30m处设3300m的平行导坑,平行导坑与正洞之间一般每隔120m设一横通道,以利于通风、运输、排水。开挖、衬砌完工后,再进行中心防寒水沟、整体道床的施工。
  隧道工程采用矿山法施工,开挖使用人工打风钻,出碴采用风动和电动装碴机,运输使用单道运输,由电瓶车、斗车(1976年7月以后增用梭式矿车)组成;混凝土衬砌70%采用机械拌合,机械捣固,30%采用人力施工(出口石质较好,大部分采用栈道和混凝土灌注台车施工)。在隧道开挖施工中,根据岩石强度和节理发育情况分别采用以下方法:F=1--2时,采用上导坑开挖先拱后墙法;F=3--4时,采用上下导坑和蘑菇形开挖先拱后墙法;F=5-6时,采用漏斗棚架和反台阶开挖先墙后拱法。
  在进口DK251+347-DK251+423的76m地段,发生了3处坍方,且都冒顶,主要原因是岩层差(花岗岩风化呈砾砂及碎矿石状)、复盖层较薄(拱顶至地表仅14m)。处理方法:在坍方比较严重的DK251+412.5-+424.5的12m地段和DK251+367-+397的30m地段,分别用18kg轻便轨和直径25mm园钢作花拱,每隔0.8-lm为一排安埋在拱圈混凝土内,在拱背回填浆砌片石,地表坍坑全部用土加填夯平;在DK251+398.5-+410.5段,每隔lm用18kg钢轨嵌入拱圈混凝土内。拱顶回填密实,地表坍塌处用推土机推平压实,衬砌完工之后,再进行钻眼压水泥沙浆加固。
  1975年10月下旬,隧道施工被迫停止,原因是洞外铺设的水管埋深太浅,被零下20℃的空气冻裂,造成供水中断。经过多方请教,采取了以下冬季施工预防措施:洞外水管采取包裹稻草、深埋地下2m以下;隧道在洞门用棉毯作防寒门,洞内烧火炉、火墙,或安装暖气管到工作面,洞内随着距离的延长,再加一两道防寒门,当月恢复了施工。实践证明,这样处理,即使洞外零下2090,而洞内还能始终保持在5℃以上。对于洞内灌注混凝土,采取把沙、碎石先运到洞内保温的做法,保证了在严寒的天气、洞内仍可灌注混凝土,从而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1976年4-6月,二段在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100m成洞,8月,又一次实现百m成洞。
  1977年5月1日,隧道下导坑贯通,全长3900.53m;平行导坑开挖完成3300m0在DK252+940-DK253+000段,岩石强度为5,但节理比较发育,施工中拱部经常发生掉块危及人身安全,采取了用金属楔缝式锚杆支护,锚杆长2-2.5m,共打入90根,保证了施工顺利进行。1977年12月,隧道拱墙部主体完工。
  1978年4月,开始进行隧道中心防寒水沟的施工。中心防寒水沟埋深2.7-3.2m,设计全部为150级混凝土,隧道内每隔30-50m设竖向、横向盲沟并与中心水沟联通。中心防寒水沟采用机械开挖,斗车、电瓶车运输,混凝土采用就地灌注,1978年8月完工。隧道整体道床,从1978年8月25日开工,到1978年10月25日完工。
  在施工过程中,职工们进行了沙石联动线、混凝土衬砌台车、光面爆破试验、混凝土试验配合比比选等技术革新。(一)沙石料联动生产线。将推土机、扒碴机、皮带运输机、碎石机、分级震动筛和堆料平台,构成一个整体,做到从装料到成品全过程实现机械化。即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效。二段使用沙石料生产联动线生产的砂子计1.2x104m³,1-3cm的碎石3000m³,3-7cm的碎石2.3x104m³,使用砂石联动生产线,仅砂石料的运输费就节约59.57万元。(二)制作混凝土衬砌台车。用于隧道内灌注拱部、边墙混凝土,采用槽钢加工拼装而成,下安4个轮子,可在轨道上滚动前进或后退,可多次使用。与用木料搭平台、灌注完毕后拆除,在其他地段灌注混凝土另行搭建平台的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省料、省时、安全的特点,两者比较,使用衬砌台车,整个隧道拱部、边墙的混凝土灌注可节约工天4(x抢个以上。(三)光面爆破。在DK252+680DK252+940段,长260m开展了光面爆破试验,放炮后拱部半边炮眼残痕率达85%以上,经过对比,采用光面爆破比非光面爆破平均每m可减少超挖1.5m³,可降低对岩石的扰动、节约回填材料与工时。光面爆破的试验,为今后推广光面爆破积累了经验。(四)混凝土试验配合比比选。隧道整体道床支承垫块混凝土,设计强度要求500千克/cm,要求使用600号水泥,但由于受居住条件制约,无法达到水泥保存的规定条件。经过分析研究用500号水泥、强度在1000千克/cm2的碎石和比重2.58,含泥量在0.1%以内的河沙,按0.33的水灰比,使用拌合机拌合、震动台作震动捣固。做了14组试件,经过试压,强度最高达757千克/c2、最低也达到551千克/cm2,全部超过了500千克/cm2的设计要求。
  1978年11月15日,经过3年6个月的施工,滨绥线杜草隧道及附属工程全部竣工。
  五、工程验收评价
  1978年12月,经建设单位验收,通过现场察看,竣工资料查阅,对七处承建的杜草隧道工程作出了如下评定:1、隧道贯通误差,垂直差27mm、横向差42mm,短练297mm,符合设计要求;2、隧道净空检查,无侵入净空情况;3、混凝土试件全部合格;4、喷射混凝土圆顺平整,无空响裂纹、漏水现象;5、整体道床基底坚实,轨距、水平、正矢均符合“铁路工务规则”第125条验收标准;6、进口洞门挡墙美观,混凝土整体性好,洞顶回填密实,排水畅通。总体评定:良好。
  六、完成主要工程数量及建安产值
  七处承建的滨绥线杜草隧道工程于1975年5月1日开工,1978年11月竣工。共完成:路基土石方约16x104m³,涵洞3座总横延长72.48m,隧洞开挖土石方22.79x104m³、灌注混凝土6.1x104m³、浆砌片石2694m³,完成建安产值3387万元。
  七、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大生产运动
  1974年6月,刚开始建点时,修建工棚急需木料,木料供应跟不上,职工们不等不靠,冒着森林蚊虻和草爬子(含有剧毒)叮咬的危险,上山伐木砍树条,保证了工棚的修建。1975年初,工地已有职工2000多人,仅靠当地供应蔬菜、肉类,缺口较大,加之当地粮食供应以玉米为主,职工们多是南方人吃不习惯。七处经过调查分析,决定成立农场,利用当地肥沃的土地,开荒种粮种菜养猪。3年多来,七处先后开荒400多亩,累计收获:小麦玉米2.8万多千克、黄豆2.4万千克、各类蔬菜26.4万千克、西瓜2.4多万千克,养猪1148头。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解决了职工吃住的困难,对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知识出处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第五工程处志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第五工程处志》

本志反映了中铁五局集团五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记述时限,上限自1974年3月起,下限断至1999年。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第五工程处(以下简称五处)是一个大型机械化施工的综合工程处,拥有国家建设部建筑业司颁发的铁路综合施工壹级、公路工程施工贰级证书,主要从事铁路、公路、市政、水利、机场、工业及民用建筑等工程施工,处机关座落在湖南省郴州市七里大道66号。26年来,五处先后在国内10个省(直辖市)承建了大量铁路和土木建筑工程,业绩辉煌,具有丰富的隧道、桥梁施工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