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调整社会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5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调整社会事业
分类号: D235.64
页数: 5
页码: 299-30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州市(郴县)党组织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调整社会事业的教育事业的调整、文化事业的调整、卫生事业的调整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调整 社会事业

内容

1961年3月,市委扩大会贯彻省委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后,市文教战线领导小组发动群众,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认真总结检查建市以来(实际上是“大跃进”以来)文教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文教战线拉得长了点,步子迈得快了点,过多地占用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1960年全市在校中学生(含中专)中,16岁以上者1841人,占中学生总数2825人的65%,其中农村学生1105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44%。文化方面,1959年曾有业余剧团47个,经常集中排练、演出,占用了过多劳动时间。卫生方面,经常普遍动用男女全半劳力搞卫生,如1959年除五害时曾全城停止办公、教学和生产三天,采用人海战术围歼麻雀。目片面强调发展数量,忽视提高质量。一是追求数字,滥招学生。三年来应届中小学毕业生除个别政治条件不合格的外,几乎全部升学。1960年为完成招生任务,曾三次普遍动员城乡社会青年入学,同时把农业中学肆业生也动员参加高考,把小学生招入中等专业学校。升留级制度也未严格执行,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也马虎让其毕业。二是学校办得多,发展快,师资赶不上。据统计,全市352名中小学教师中,在业务上不能胜任的有149人,占42.3%。有的教师完全不懂俄文,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就上高中俄文课。由于师资来源缺乏,很多学校增加班次未增加教师,或者增加班级学生名额,使教师负担愈来愈重,深入钻研教材和用于备课的时间少,进修时间更少,教学水平不能提升。国片面理解教学改革精神,没有全面贯彻“四个适当”,强调教学进度,忽视教学质量。中小学各年级均推行“双高课”,一堂课讲授原几节、十几节甚至几十节课的内容,普遍提前一年甚至两年授完三年的课程,加之教材变动大,教科书赶不上,教师讲不透,学生接受不了,造成教学上的“夹生饭”。市三中1961年上期期考,一科不及格学生占49.1%,三科不及格的占15%。不从师资条件出发,普遍要求自编教材,甚至提出“苦干一月编好教材”、“苦干一晚编好教学大纲”等口号。市四中历史教师从未教过高中历史,布置他编写从小学到高中的整套历史教材,有的教师自己未上过大学,却要求他们编写有关大学内容的教材。他们没有办法,只好照抄书本,抄了后连自己也不懂是怎么回事。文化方面,盲目提出要大面积放“文艺卫星”、“创作卫星”。卫生方面,提出什么“苦战一周,消灭‘五害’、‘四病’”,片面强调美化环境,把路边的厕所也拆了,要求所有的厕所坑口都要加盖,实现“自动化”。四各级学校在教育革命中批判和否定了旧的一套规章制度,没有迅速建立一套新的规章制度,学生行为没有一个规范的遵循准则,组织纪律松驰。
  一、教育事业的调整
  1961年2月至11月,省委指示,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在全省范围内,各级学校要采取压缩学生,动员大龄学生回乡,改全日制为半日制或半年制,将全部农业中学改为四八制(4个月学习,8个月劳动),以及对学校进行合、转、并、停等办法,对学校进行压缩和调整。
  1961年3月8日,市委批转文教战线领导小组《关于贯彻地委文教会议精神向市委的请示报告》,同意全市教育作下列调整:(一)动员农村和市内部分家住农村的全日制初中肆业班年满17周岁以上的超龄生和农村公办、民办小学肆业班年满18周岁以上的超龄生共117人,在3月15日以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0年下半年已动员418名超龄生参加农业生产);(二)改变学制,安排部分学生以较长时间参加农业生产;农中学生四个月学习,八个月劳动;初等技校(工校、农校、商校)肆业班学生半年学习,半年劳动;农村公办、民办高中肆业班学生的一半,实行半月学习半月劳动。以上三类改制学校学生共957人。全日制初中学生每周劳动6-8小时,全年不超过1个半月;高中学生每周劳动8--10小时,全年不超过2个月;全日制小学生每周劳动4-8小时;九周岁以下学生不分配劳动任务。(三)动员1961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1090人在秋收时参加农业生产,比例是高中毕业生40%,初中毕业生45%,高小毕业生45%。(四)精简压缩一部分教职员工参加农业生产。(五)适当控制全日制初中、高中招生人数,继续普及小学教育,适当增加小学招生规模。(六)按上述(二)的规定,坚决实行改制:全市改制学校有农中三所(板桥农中、市郊农中、马头岭农中)、初等技校三所(工校、农校、商校)、公办高小二所(和平完小、鸦市完小)、民办高小六所(太和高小、槐树下高小、皂角树高小、塘家湾高小、城前岭高小和陷池塘高小)。市红旗中学、初等卫校暂不改制。(七)逐步推行中小学由十二年制改十年制试点。(八)继续深人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九)大力培养提高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1962年8月,市委贯彻省委批转省文教领导小组、省教育厅党组关于文教系统继续实行调整和精简,重点是裁并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精神,关闭了市工校、市农校、市商校、市卫校等4所初等专业技术学校,停办了市郊农中、板桥农中、马头岭农中和红旗中学4所民办中学,合并了太和、槐树下、皂角树、塘家湾、城前岭、陷池塘等6所民办高小到公办小学,全市仅保存市一中、三中2所完全中学、二中,四中2所初级中学和3所农村初级中学、1所民办中学,以及35所公办小学、13所民办小学共有中学生2261人,小学生9649人,中小学教师544人。1962-1963年,按照中央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整顿教学秩序,提倡“教师、课堂、书本”三中心,实行精讲多练,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至1965年,全镇有小学65所,在校学生15800人,教职工619人;中学5所,在校学生3628人,教职工245人。教学秩序进一步恢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事业的调整
  1961年,文化工作遵循“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根据“业余、需要、自愿和小型、灵活、多样”的原则,围绕生产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全年共恢复和建立15个业余文工团,举办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业余培训班,共培训业余文艺骨干130多名。在许家洞公社、民主街、水泥厂三个单位试办3个民办文化站,春节前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在元旦和国庆节,举办美术和创作展览各一次,展出作品619件,其中“郴州全貌”和“蔬菜上市”在省展出获好评。文化馆还开展了文化古迹全面调查,建立了文物档案资料,对重点古迹“三绝碑”、“白鹿洞”等进行了修缮。祁剧团挖掘整理“战河东”等13个传统剧目,创作“我的志愿”、“青年之歌”等40个新剧目。杂技团排练“高台停车”、“空中飞人”等优秀传统节目。电影院举办两期社会主义教育电影周,映出“刘介梅”、“黄河飞渡”、“林家铺子”等18部影片,共放影81场,观众达61899人次。电影队深入农村、厂矿、学校放映,映出357场,观众达1.5万人次。
  1962年,市文化部门党组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祁剧团、京剧团、杂剧团三个民办集体剧团共精简压缩58人,其中回乡务农10人,转其他单位25人,退休19人,调外县剧团4人。1963年5月,市改镇,全镇文化机构除农村文化站、业余文工团有所减少外,其它文化机构均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发展。至1965年,全镇及驻镇文化机构有国营文化馆1个,职工6人,创作文艺作品11篇,组织业余文艺演出310场次,观众达1.54万人次。图书馆1个,职工3人,藏书4.39万册,借书7.01万人次。电影院、剧院5家,职工65人,有坐位5330个,放映演出2246场次,观众158.02万人次,放映演出收入9.53万元。剧团4个,有职工268人,演出947场次,观众79.9万人次,演出收入11.16万元。有市广播站及厂矿、学校、农村广播站43个,扩大机36台,广播嗽叭5332个,无论城镇、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均相当活跃。
  三、卫生事业的调整
  1961年春,市委、市人委根据疾病发生和流行季节,在领导全市人民不断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呼吸道、胃肠道传染病的同时,贯彻省委提出的“休息、营养、治疗'’三结合的方针,对水肿病、妇科病、小儿Iff积病进行了认真治疗。全市建立了4个公社疗养院和40个大队疗养院,对中度及以上水肿病人进行集中治疗,对妇科病、小儿疳积病人进行分散治疗。全市共治愈“三病”患者14372人,其中水肿病人12357人,妇科病人1474人,小儿疳积病人541人。是年5月,随着市域行政区划的调整,板桥、马头岭、东波3个公社疗养院和32个大队疗养院划归郴县。是年9月,对肝炎进行普查普治,共检查5432人,其中肝炎患者1762人,进行了普遍治疗,对二指以上患者在市立医院设立病床50张,进行集中治疗。同时,采取服土药、空气消毒、进行预防接种、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等办法,对白喉、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开展大规模防治。对地方病如钩丝虫病、疟疾进行普查,全面摸清底子,建立名册,采取定人、定点、定任务、定日期送药上门,坚持每半个月送药上门一次,共完成18744人次。从而使麻疹月发病率控制在万分之4.9,疟疾控制在万分之3.81,其他如白喉、流行性脑膜炎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在万分之1.1以下。
  1963年,全市(镇)以预防胃肠道传染病为中心,先后开展9次浩大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全城划分成414个卫生责任区,共有43万人次投入卫生运动。共积卫生肥10.75万担,灭蝇420.5公斤,灭鼠3.3万只,空气消毒灭蚊31.5万平方尺。经检查评比,共涌现出卫生红旗单位、商店、居委会219个,光荣卫生之家1636户。同时,进一步深入开展以控制102疟疾为主的防病治病工作,全年组织205人的注射队伍,对63712人进行了预防注射,占总人口的72.7%;组织78人的抗疟疾队伍进行分片逐户逐人调查,共查出3年疟疾患者4288人;按照中央制定的技术方案进行春抗治疗3945人;是年5-11月,又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服药治疗8487人,从而使疟疾病年发病率比1962年下降68.2%。此外,还开展了对伤寒、副伤寒、斑疹预防3817人次,口服脊髓灰白质炎疫苗7468人次,乙型脑膜炎注射3248人次,白喉、百日咳二联菌注射17516人次,牛痘接种8262人次。推广新法接生4728人,占当年出生人数的99%。由于镇委、镇人委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至1965年,全镇及驻镇医院发展到6家,床位792张,工作人员750人;卫生院4家,床位14张,工作人员70人;机关、厂矿、学校医务室47家,床位11张,工作人员115人;卫生防疫站2家,工作人员62人;妇幼保健站I家,工作人员6人。是年,贯彻省卫生厅提出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每年开展三大战役,对疟疾患者及其周围人群进行一预防三根治(即预防注射、休止期根治、远期复发病人根治、流行期现疟病人根治)的防治措施。至1975年,镇境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0.32/万以下,实现了基本上消灭疟疾的奋斗目标。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