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共郴县郴州市委和县级郴州市委的建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共郴县郴州市委和县级郴州市委的建立
分类号: D235.64
页数: 5
页码: 266-270
摘要: 本节包括了对中共郴县城关镇委改为中共郴县郴州市委、中共县级郴州市委的建立、中共郴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创办市委机关报《郴州新闻》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市委 建立

内容

一、中共郴县城关镇委改为中共郴县郴州市委
  1958年8月29日,省委、省人委(58)第59号文件批准,郴县城关镇改为郴县郴州市,仍属郴县县委、县人委领导。9月6日,郴县地委、郴县专署转发了省委、省人委的通知。9月25日,正式成立郴县郴州市。市域辖原城关镇、环城乡、许家洞乡。城区仍设6个居委会58个联组。9月30日,郴县郴州市设立市郊人民公社,辖原环城乡和许家洞乡。9月29日,中共郴县县委、县人委发出通知,经县常委研究决定,原中共城关镇委改为中共郴州市委,原镇人民委员会改为郴县郴州市人民委员会。市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交部、财贸部、监察委员会、统战部。群团设共青团市委会、妇联、工会。市人委设秘书科、计委会、人监科、卫生科、文教科、财政科、民政科、工业科、商业科、房地产公司。9月29日至30日,郴县郴州市召开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听取了侯清尧关于半年来的施政报告,选举了市人民委员会。陈家盛当选为市长,胡陶宇、侯清尧当选为副市长。大会通过了八项工作决议:(一)继续发动群众大办工业,大抓生铁生产,发射生产卫星;(二)领导群众,开展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竟赛;(三)发动群众,实现人民公社化,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四)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五)加速市政建设,全面美化城市;(六)加强财贸工作领导,掀起跃进更大高潮;(七)组织劳动大军,参加工农业生产,彻底做到家无闲人;(八)加强军事训练,实现全民皆兵,增强国防,保卫生产。
  1958年10月6日,经地委研究同意,成立中共郴州市委员会,由陈英然、陈家盛、张远翔、李中来、胡陶宇、李都谦、王田、侯清尧、黄治平、王开元组成。县委副书记陈英然兼任市委书记,陈家盛、张远翔任市委副书记。
  二、中共县级郴州市委的建立
  1959年1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郴县郴州市,设立湖南省郴州市,归郴县专员公署直接领导。市辖原郴县郴州市城区6个居民委员会和市郊公社及原郴县板桥公社、马头岭公社。总面积750平方公里,年末人口148913人。经省委批准,郴县地委任命地委秘书长葛冠卿兼任市委第一书记,陈英然、党连河、赵恒湘为书记,陈英然兼市人民委员会市长。不久,陈英然调地委工交部任副部长。经省委批准,地委任命朱永保、刘济民为市委书记,肖定蓉、李水先为常委,朱永保兼任市人民委员会市长。12月17日,市委、市人委决定成立新的市级机构。市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委员会、工交部、财贸部、农村部、党校等工作部门。市人民委员会设秘书室、计划委员会、编制委员会、人事科、民政科、教育科、文化科、卫生科、档案科、商业局、粮食局、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基建局、轻工局、重工业局、公安局,共18个办事机构。1960年6月,市人委增设文教办公室、行政科、畜牧水产局、油茶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等6个办事机构,基建局改为基建交通局。1962年,市人委机构再次调整,设人委办公室、计划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和人事、劳动、民政、卫生、财政、统计、建设、手工业管理8个科,公安、文教、商业、粮食、税务、农林水利、工业、物资8个局。
  三、中共郴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
  1960年2月2日,市委遵照省委1960年元月11日关于召开各级党代表大会的指示,作出“关于召开我市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的决议。当时,全市有基层党委4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191个,党员1534名。按照选举办法,划分为7个选区,59个选举单位,共选出正式代表150名,其中男135名,女15名。
  1960年2月21日至25日,中共郴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市工人俱乐部召开。会议实到代表140名,因病因事请假10名,列席代表33名。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各项内容都充满了“左倾”色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1958年以来连续两年“大跃进”的成就和经验;讨论制定今后三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和总结在所谓“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基础上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问题;选举市委员会和出席省党代会的代表。
  大会由地委秘书长兼市委第一书记葛冠卿致开幕词。市委书记朱永保代表市委作题为《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光辉旗帜乘胜前进,为加速建设新郴州市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该报告认为:1958年8月建市以来,尤其是1959年11月由县辖市改为地辖市以来,虽然还不足两年的时间,但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全市人民经历了全民大办工业和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经历了农业生产“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经历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整风运动和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连续两年的“大跃进”,提前三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168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82.3万元,农业产值802.7万元),比1958年和1957年分别增长173%和289%。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19900吨、水泥1445吨、发电量65.38万度、耐火砖1330吨、棉布15600米,日用瓷65.4万件、工业用瓷89吨、各种农具7万件。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在耕地面积减少11499亩的情况下,仍达2720万公斤,比1958年增产13万公斤,平均亩产量由1958年的220.5公斤,增加到247.5公斤,增长12.2%。生猪发展到3.44万头,同比增长60%。茶油1.7万担,同比增长44%。水产品1.11万担,同比增长1.6倍。
  该报告提出了今后三年全市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更好地贯彻执行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根本方针,在连续两年大跃进的基础上,争取国民经济高速度地持续跃进,进一步改变全市面貌。与此同时,相应地提出了1960年至1962年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指标规划。其主要指标是:1960年: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2.5万吨、水泥1.2万吨、发电量680万度、铁300吨、棉布36万米、日用瓷器500万件。农业总产值1718万元、粮食产量3051万公斤、生猪10万头、茶油2万担、水产品2万担、棉花154.5担、木材2.1万立方米、甘蔗63万担。地方财政收入1千万元。
  1962年:工业总产值7000万元。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5万吨、水泥6.5万吨、发电量5000万度、钢3000吨、铁5000吨、棉布100万米、日用瓷器2000万件。农业总产值3865万元、粮食产量3620万公斤、生猪23万头、茶油3万担、水产品4.25万担、棉花600担、木材3万立方米、甘蔗100万担。地方财政收人3200万元。
  报告认为:上述规划是“积极的和可靠的,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后来的实践证明,上述规划均严重脱离当时实际,虽经努力奋斗,但并未实现。
  该报告还对1959年下半年开展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进行了总结。认为“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贯彻之后,经过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和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全体党员不论在政治、思想上和组织观念上,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但是另一方面,从这一次整风运动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所揭发出来的事实看,有极少数同志的思想状况是很不健康的。他们对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党的群众运动,不是抱之以热烈拥护和坚决执行的态度,而是自觉不自觉的对其非难,甚至攻击。他们对党的领导不是抱着绝对服从的态度,而是阳奉阴违随随便便,甚至於起而反对。这些同志都是犯了右倾的错误。通过几个月的整风和反右倾斗争,共揭发出犯有右倾错误的同志63名,其中属于严重错误的同志25名。这些同志经过揭发批判之后,一般都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向党表示了悔改的决心。通过4个月来的整风和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不仅教育了犯错误的同志本人,而且教育了全体党员,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水平,在组织上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但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次“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是完全错误的,在政治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场斗争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大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向党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受到打击,助长了不敢坚持原则、不敢讲真话、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不正之风。在经济上打断了纠“左”的积极进行,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已被指出、有待纠正的错误重新发展起来。
  市委主管工业的书记刘济民,市委常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李水先,组织部部长谢志刚,宣传部部长张远翔等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会议经过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郴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大会选举葛冠卿、朱永保、党连河、赵恒湘、刘济民、肖定蓉、李水先、张远翔、谢志刚、金占奎、宋世武、赵勤、李德承、李忠来、李软秀等15人为郴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陈化先、麻育彬、梁中维等3人为市委后补委员。经市委一届一次全体会议选举,葛冠卿、朱永保、党连河、赵恒湘、刘济民、肖定蓉、李水先等7人为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葛冠卿为书记,朱永保、党连河、赵恒湘、刘济民为副书记。
  四、创办市委机关报《郴州新闻》
  1960年3月,为了经常地、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全市各个方面“大跃进”的面貌,广泛地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市委研究决定并报经省委批准,创办市委机关报《郴州新闻》。当时确定该报的任务是:“经常正确通俗地向全市工人、农民和城市居民宣传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党中央、省、地委在工农业建设、城市建设和文化、科学等各项工作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精神,以及市委贯彻中央、省、地委的方针、政策、决议、指示的具体措施,指导和推动全市工作”。在内容上要求该报“主要是报道全市工业(包括基本建设)、农业(包括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和财贸,同时报道技术革命、文化革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党的生活以及国际国内时事。在形式上,要求报纸”要办得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短小精干、丰富多彩,真正起到毛主席提出的“组织、鼓舞、激励、推动”的作用。市委还决定,该报以全市工农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要求该报发行到全市各个厂矿的车间、坑口、小组,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作业组,城市居民小组和商店。
  市委任命杨德昭为报社社长兼主编,社址设市龙骨井45号(今北湖区教育局院内)。始有在编人员8人,后增至10人。是年4月3日和7日经试刊两期后,于同年4月11日正式出版发行,为四开四版,双日刊,铅印。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三版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四版为国内外时事。报社办有印刷厂,每期印刷发行量为2500至3100份。共出版发行144期。后因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于1961年11月27日停刊。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