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
分类号: K271
页数: 3
页码: 223-22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党组织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实施“一五”计划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编制和实施“一五”计划的编制郴县“一五”计划、实施郴县“一五”计划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编制 计划

内容

一、编制郴县“一五”计划
  由于旧中国留下的统计资料很不齐全.国内资源状况不明,难以掌握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都缺乏编制经济建设计划的经验,因此,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只能采取边制定,边执行的办法,不断进行修改、调整、补充,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是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方面初步编制并于1953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一方面继续修改,先后历时4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敲定,1955年3月,经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认可,于同年7月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认为:中共中央主持拟定的这个计划“是全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而奋斗的带有决定意义的纲领,是和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计划”。
  1953年春,根据中央和湖南省委下达的“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结合郴县实际,县委研究编制“郴县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立编制领导小组,安排计划、统计等部门着手准备,并组织编制人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1954年5月县人民政府成立计统科,1955年4月,建立县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计划的编制、检查等工作,实行对国民经济计划集中统一管理下的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并从1955年开始,每年编制一次年度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关于“逐步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指导思想。1955年8月,郴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编制完成。
  “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增产粮食为主,全面发展农业经济,主要指标:计划到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9180万公斤,生猪饲养量7.5万头,工业总产值732万元。由于制定训戈0时,比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并重视综合平衡。在实施“一五”计划中,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计划,下达指令性指标;对农业、手工业及非国营企业实行间接训戈土主要通过价格、税收、资金、供销合同等经济杠杆促进训划的完成。
  二、实施郴县“一五”计划
  郴县“一五”计划编制完成后,全县各项工作紧紧围绕“一五”计划进行,在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逐步发展全县的工业、农业和各项公益事业。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7年全县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取得可喜成绩,也给全县社会事业带来了繁荣。
  1953年至1957年,郴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按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精神,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把粮油购销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全县以完成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重点,推动经济建设。至1956年,97%的农户加入高级合作社,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组)194%的工商户转为公私合营商店或合作商店,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同时,按照“一五”计划要求,大规模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农业,农民逐步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水利,全县新建塘坝856处,小II型水库3座,开工兴修小I型引水工程1处,新增蓄、引、提水量500万元方米,减轻早灾威胁;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扩种双季稻2.2万亩,逐步推广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和新式农机具,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开展以合作化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地方工业,县兴办铅锌矿、煤矿、发展纺织、副食品、竹木制品、日用五金、陶瓷、鞭炮、制伞工业,建立为农业服务的集体手工业合作社(组)78个。全县工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稳定发展,工业企业发展到45个。交通方面,实现公路铁路正常通车,全面整修公路旧线,新修公路30公里。商业方面,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供销合作社为纽带、公私合营,合作店组及个体商业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的社会主义商业体系。全县购销网点2197个,从业人员2956个,每个人拥有网点10.9个,从业人员14.7人。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亦有较快发展。教育方面工农子弟入学者剧增.至1956年,全县中小学由1950年的312所增至356所,在校学生由12681入增至28877;教职员工由635人增至1175人,文化方面,先后建立文化站、县电影队,办专业剧团并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图书馆(室)、电影放映及图书发行网点相继建立、健全。县委、县政府贯彻中共中央“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领导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治理环境,进入大规模疫病防治,县乡两级医疫卫生机构发展到54个,人员230人,床位200多张。
  1957年,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66万元,比1952年增长39.1%,年平均递增6.82%;其中:工业总产值1184万元,比1952年增长469.2%,年平均递增41.60%;农业总产值3482万元,比1952年增长10.6%,年平均递增2.04%,粮食总产量7084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6.1%,人平产粮402公斤。生猪出栏3.24万头,户平0.67头,社会商品零售额1097万元。财政收入146.8万元,其中农业税占32.4%,工商税占30.6%;财政支出135.9万元,其中经济建设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90.3万元,占66.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