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展剿匪和镇反斗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72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开展剿匪和镇反斗争
分类号: K271
页数: 5
页码: 178-1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党组织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开展剿匪和镇反斗争的建立地方人民武装、开展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运动、取缔反动会道门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剿匪 镇反斗争

内容

一、建立地方人民武装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郴县大队进驻县城。I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二、一六五师进驻县城。为加强地方武装力量,将一六五师四九五团的部分人员调人郴县大队,与原来之3个中队合编为2个连。12月26日,一六五、一六二师的部分人员与湘南支队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郴县军分区。1950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关于“主力部队地方化,建设地方人民武装的”指示,县委及驻军对郴县大队进行了重组,增加了人员,并设立永丰、贤良、吉宁、安乐4个区中队。5月,民兵工作由地方政府移交给军队。7月,成立县民兵支队部,下置军事、政治工作2个股室。区设民兵大队部、乡设民兵中队部,全县编成1个支部5个大队。
  1951年1月至4月,郴县军分区整编部队,县大队有所变动。8月,县民兵支队部、各行政区民兵中队部同时改称人民武装部。县人民武装部仍设军事和政治工作2股室。同时对原有的群众武装进行整顿。10月,郴县军分区第二次整编部队,县大队只辖2个直属排和4个区中队,共179人。到1952年1月,县大队和区中队被裁销。
  1953年,县内各乡村普遍建立民兵组织,分为普通民兵和基本民兵。全县编成I个基干民兵团、5个民兵营。是年冬,撤销团、营建制,原编之连、排、班改为中队、分队和小队。1954年7月,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县兵役局,仍保留人民武装部名称,实为一套人员两个机构,局内设组织动员科(第一科)、预备役军官科(第二科)、预备役士兵科(第三科)、征集科(第四科)、民兵科(第五科)、定编26人。县内10个区人民武装部被裁撤。是年冬,召开全县第一次民兵代表大会。1957年11月,县兵役局第2科和第3科,改设复员退伍预备役军官科和预备役士兵民兵训练科。
  1958年,县内8个人民公社设武装委员,当年全国大办民兵师,10月10日,郴县民兵师成立,辖17个团、5个独立营。师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各民兵团设参谋处、政治处和后勤处。县内凡16岁至50岁的男女公民,除地、富、反、坏、右分子及残疾人员外,均编人民兵组织,其中16岁至30岁政治,身体合格者为基干民兵。基干民兵中又编组部分武装基干民兵。全县有民兵11万余人,占总人口的40%,1959年3月,县兵役局改为县人民武装部,整顿民兵组织,纠正民兵组织与行政组织不分的问题,年底,召开全县第二次民兵代表大会。
  解放初期,中共郴县县委为保障军队充足的后备力量,在建立县大队的同时,组建民兵组织,配合驻县部队,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禁赌、禁毒、禁娼,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配合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搜捕土匪,作战数十次,提匪首167人,匪徒237人,缴获枪700多支。第四区塘昌乡民兵查出匪特地下军的线索后,主动搜山,捉住匪副大队长周庆棋等8名土匪,缴获长短枪13支。第五区铜坑乡牛角村出动民兵,擒获台湾国民党大陆执行部派遣的特务,湘东军联络专员陈戈。土地改革时,民兵配合公安部门、镇压反革命和恶霸地主,此后,执行管制“四类分子”任务。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动员民兵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等。
  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为巩固郴县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维护全县的社会安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
  二、开展剿匪斗争
  郴县地处湘粤赣三省的交界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历来匪患严重。解放初期,县内一些顽固坚持反动立场的国民党军、政、警人员及地主恶霸,搜罗散兵游勇、流氓、地痞、组织反动武装,上山为匪。土匪分布在全县各地,阻挠、破坏征粮、支前、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反霸、抗美援朝等运动,并拦路抢劫,滥杀无辜。1950年3月22日,匪首黄土俊、陈光乐组织的“湘南人民反共救国军路东一支队”,在桥口乡塘村杀害乡干部郭俊侠、郝云;23日,匪首段仁位率匪徒12人,由恶霸地主陈治垓带领闯入贤良区陈湾乡农会,杀害农会主席陈逢佐;匪首潘宗翰组织“湘粤边区青年反共救国军独立大队”,企图烧毁城关区粮库等。土匪如此猖狂,剿匪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要求。
  1950年3月起,中共郴县县委领导人民开展声势浩大的剿匪斗争。一方面,召开各种会议,动员群众举报土匪活动,参加站岗放哨,协助部队剿匪;在匪盘和经常活动地区,既武装清剿又政治攻心,召开公审大会,放映镇反影片,宣传中共中央“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和“缴枪不杀、投降不杀”等政策;建立群众情报站和专人情报网,发动群众报匪捉匪,先后收到群众检举揭发信件500多件;动员土匪家属、亲友规劝亲人下山,向人民投诚,造成土匪内部分化瓦解。一方面在重要地区采取设立哨卡,建立耳目和清查户口等办法,严格控制土匪行踪。在此基础上,组织县公安机关配合驻县人民解放军部队上山围剿土匪。到1951年8月止,全县开展搜山剿匪大扫除十次,清剿的土匪组织有“郴县自卫总队潜伏组”,“反共救国军郴县乡总队”、“湘南人民反共救国军路东一支队”、“反共救国军二十六纵队三大队”、“反共救国军第三纵队”等22股,共捕获土匪228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和电信物资。全县大规模围剿土匪后,遵照中共郴县地委、行署、军分区关于残存的少量土匪以公安机关清剿为主的指示精神,I1月,成立郴县清匪治安委员会,县委书记郭毅任主任。各区、乡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县继续清剿残匪。到1952年8月,全县剿匪工作基本结束。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郴县解放初期,境内尚有土匪、地主恶霸、国民党和三青团反动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等反革命残余势力,暗中串连,有的组织反革命集团,成立反共救国军;香港的反动势力也派遣特务分子潜入境内,秘密发展反革命组织,反革命分子搜集军事、政治情报、散布谣言、阴谋暴乱、妄图颠复新生的人民政权,破坏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工作。一批敌特分子从城镇转到农村开展秘密活动,大批的军用武器弹药,被迅速分散埋藏起来;反革命有的破坏金融市场、哄抬粮价;有的乘机大肆搜乱民财,无恶不作。雅市乡恶霸地主陈龙,1949年10月8日至18日就向农民出卖粮谷,高抬粮价5倍,由原来的3个光洋100斤提高到15个光洋100斤;栖凤渡恶霸地主罗明佑、解放后三天内就派57个狗腿子,向农民逼租要款,搞得农民家里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到1951年7月止,全县发生杀人案114起,武装暴动16起,反革命气焰十分嚣张。
  县委、县政府针对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按照中央惩治反革命条例,全面开展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在斗争中,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清匪肃特治安委员会,县里主要领导亲自抓这项工作,清匪肃特办公室设在县大队,各区乡也都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培训骨干3518人,全县上下齐动员,开展大检查、大揭发、大搜查。使隐藏在各个角落的反革命,特务分子纷纷出洞,1950年3至4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在城乡及时破获“湖南人民反共救国军路东第一支队许家洞情报组”等潜伏的武装特务组织4股。8月,全县开展清查登记国民党、三青团和国民党的军、政、警(察)、宪(兵)、特务人员,共清查登记1200多人,收缴国民党郴县区印、三青团印共5枚,戳条1枚、派册1本,证章、徽章,派令851件和一些枪支弹药及通讯物资。11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等一系政策、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不少反革命分子在政策威力震慑下投案自首,悔过自新,自动交出反动证件6000多件。至1952年下半年,共破获反革命组织9起,共捉拿武装政治土匪279人,特务分子188人,反动党团骨干分子168人,反动会道门头子52人,有破坏活动的恶霸地主分子325人,缴获电台4部、电话机一部、步枪284支、机枪2挺、子弹11000发,没收恶bt,地主搜刮民财18000个光洋、1400担粮食,经公安部门审理,对这批人判处死刑的有312人,无期徒刑98人,有期徒刑410人,其余的教育释放回家生产劳动,1954年4月,郴县公安局在城关镇破获“国民党国防部大陆工作处粤北三区军事联络站”等反革命组织3起,成员共58人,依法处决首犯罗定安等9名,其他成员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或予以教育释放。至此,境内有组织的反革命基本肃清,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得到巩固,全县社会秩序大大好转。
  四、取缔反动会道门
  解放前,郴县的反动会道门组织主要有一贯道、同善社、紫霞教、归根教、宗教哲学研究社等5种。一贯道的总佛坛设县城马家坪6号,统管嘉禾、篮山、耒阳、宁远、郴县、永兴等六县的一贯道,一贯道内分师兄派、师母派、开荒道,各设佛坛。师兄派点传师武金泉、王英(军统特务、被处决)在县城马家坪、和平路、兴中街、白鹿洞、龙船头等地设立佛坛、发展道徒300余人,并与香港、杭州的特务建立联系;师母派,由点传师戴绍达于国民37年3月由衡阳至郴县发展,分为三支线,分别在裕后街同仁药号,火车站、扎上街设点,该道后发展到栖凤渡、岗脚、高坪、走马岭、坳上、良田、高雅岭等地共设佛坛57个,男女道徒1567人;开荒道点传师刘锡武在县城兴中街51号设点佛坛,1949年发展到马头岭七州,设佛坛3个、道徒50人。同善社,后改名为郴桂先觉祠,址设县城裕后街,下设郴桂十县先觉祠。县内有县城、安和、正和、鲁塘、保和5个事务所,共有道徒1305人,道首40人,以后发展到安源、卧云、焦溪、仁和、华塘、月峰、栖凤渡等地。每年活动三次,即农历三月十五为上古华期、五月十五日为中古华期、九月十五为下古华期。紫霞教,由自称煮石道人的彭师韩在县城建立,该教后改为余庆焦慈善会,后又改行理事长制,先后在衡阳、永兴、桂阳设立分坛,教徒约200余人,彭死后由朱绍裘主持。归根教,又名青佛教,先在县城栏杆塘设主佛坛,后发展到南塔岭、栖凤渡、观音岩、连三岩、炮火岭等地,并设立佛坛,民国14年以后以罗道成为首创办“万国道德会”和“中国红十字会郴县分会”自称会长,共有道徒24人。宗教哲学社,民国38年6月,开道师刘xx从耒阳至郴县城中山北街新光华照像馆设立佛坛,由黄鹄、阮长和主持,有道徒7人,又称“湖南长沙宗教哲学研究社”。
  以上5个反动会道门,共计道徒3308人,道首279人。他们中有的利用封建迷信活动、造谣惑众。其中一些道首系匪霸或国民党特务。解放前,反动会道门组织成为国民党屠杀工农群众的帮凶。解放后,各反动会道门打着宗教旗号,伪装慈善面孔,散布荒诞邪说,威胁利诱发展道徒,反动共产党,反对人民政府,制造散布改朝换代的“变天”谣言,煽动群众对抗国家法律、法规,并诈骗群众钱财,收集武器弹药,阴谋武器暴乱,扰乱社会治安。一贯道师兄派道首组织“兄弟会”,妄图在1952年中秋节举行武装暴动。自从镇反运动开展后,反动会道门又成为反革命分子的藏匿之地。
  按照省委“重点取缔、全面开展”的方针和地委的行动计划。中共郴县县委把取缔反动会道门列入镇压反革命工作第三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把它作为城乡社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53年元月5日起,到4月30日止,在全县开展大规模取缔反动会道门运动。在运动中,采取专政机关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反复查清各反动会道门的组织体系和道首的活动情况,按照团结、教育、争取多数、打击少数的政策,发动群众揭露反动会道门的罪恶行径,彻底摧毁了其组织,依法处决罪大恶极的道首7人,判刑25人,管制1人,经教育登记退道3092人。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