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郴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6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郴县
分类号: D235.64
页数: 5
页码: 14-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党组织在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的帮助建立国民党郴县党部、支援北伐战争、创办牖民学校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郴县 第一次 国共合作

内容

一、帮助建立国民党郴县党部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正确决策。会议决定:“凡国民党有组织的地方,我党党员、团员一并加入;凡国民党无组织的地方,我党则为之建立。在国民党中的我党党员和团员应成立秘密组织,一切政治的言论行动,须受我党指挥,努力争取站在国民党的中心地位”。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决定改组中国国民党,并允许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在1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予以确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国共合作形势,1926年初,中共郴县地方执行委员会帮助国民党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郴县第五区分部,由衡阳三师国民党党部领导,后又改为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郴县直属第三区分部,并设立中国国民党郴县党部筹备处,着手正式建立国民党郴县党部,直属固民党湖南省党部领导。2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派谢怀德、彭振卿(二人均系中共党员)以国民党农运特派员的身份来郴县开展农运工作。他们在中共郴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开展农运工作的同时,广泛宣传国共合作的主张、目的与任务。随后县内有大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其中有贺益生、李固、雷乾之、邝珠权、何善玉、杨奇、孙开球、陈先亮等。到5月,全县已发展国民党党员310多人。5月17日,郴县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国民党郴县党部。会议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民党方面的有:罗任、李仁焕、李超群、张冰如、张昱等;共产党方面的有:李固任组织委员,李一鼎任宜传委员,雷乾之任工农委员,邝珠权任青年委员,何善玉任妇女委员。此外,共产党方面的还有:孙开球任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陈先亮(陈涛)任监察委员会委员。县党部办公地址设在郴城北街崇义堂。随即,全县各区国民党的区分部也先后改组建立,区分部委员多为中共党员担任。如第四区(丰乐区)分部委员长杨奇、组织委员曹晓初、宣传委员廖超英、妇女委员杨晓芝,都是共产党员。至7月,郴县国民党党员共发展到1216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郴县壮大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队伍,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为以后大革命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支援北伐战争
  郴县国共合作以后,共产党以满腔的热情致力于国民革命,广泛发动城乡群众,支援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
  1926年5月中旬,中共郴县地方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过境的工作。会议决定: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广泛组织发动城乡人民群众,切实筹集好粮食、军鞋等军需物资,热情做好接待部队的工作。5月底,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先遣团由广东经宜章抵达郴县,中共郴县党组织发动群众在沿途各地建立临时兵站,给部队端茶送水,热情欢迎部队人郴。并成立慰问队、宣传队、运输队等,热心为部队服务。慰问队的妇女们为战士们缝补衣物、浆洗衣衫,护理伤病员。宣传队举行了军民联欢会,自编自演文明戏慰问部队指战员。运输队的队员们不怕劳累,肩扛手提,帮助部队运送武器弹药和各种军用物资。到处都洋溢着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气氛。部队到良田时,良田农会组织群众到处张贴标语口号,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先遣部队进入郴州城后,中共郴县党组织召集群众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欢迎大会,叶挺团长首先讲话,宣讲北伐军的作战任务和部队纪律。郴县党组织负责人孙开球、李翼云等分别在会上讲话。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代表也在会上讲了话。欢迎大会气氛热烈,士气高涨,变成了革命誓师大会。先遣团离开郴县时,党组织发动沿途区乡农会带领群众热情欢送。经过丰乐区时,区委和农会组织召开了欢迎大会,并组织了一支长途运输队,帮助先遣团运送物资到耒阳、衡阳。
  7月,军长程潜、副党代表林伯渠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北伐,途经韶关、乐昌,于月底到达郴县,同样受到郴县人民群众的热情欢迎。人们端茶送水,热情慰问,为战士缝补衣物,洗衣浆衫,精心护理伤病员,帮助部队运送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等。
  8月3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率总司令部经良田到达郴州城,中共郴县党组织通过国民党郴县党部做好迎接工作。县党部率县党政机关官员、各界头面人物以及士绅近200人前往南关上列队迎接。蒋介石等官员人城后驻扎在东门口淑仪女校。次日,国民党县党部在党部的礼堂北街崇义堂召开欢迎大会,欢迎蒋介石is临郴县。县党政机关官员及各界士绅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民党县党部常务执行委员罗任首先致欢迎词,然后请蒋介石发表演说。蒋介石看到郴县一带的革命形势,甚感欣慰。在欢迎会上,他首先赞扬湖南的农会组织完善,工农运动为他省所不及。然后勉励大家同心同德,把国民革命贯彻到底。在郴州,蒋介石收到唐生智、李宗仁的“第二期作战意见书”,当即召集总司令部主要官员和苏联首席军事顾问加伦开会,讨论第二期作战计划。5日,蒋介石率司令部离郴北上。
  北伐军三次路过郴县,郴县人民尽最大的努力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援。据不完全统计,郴县人民共为北伐军筹集粮食8万斤,布鞋、草鞋3200双,银元1280块;帮军队抬担架3600人次,有127人参加北伐军;在北伐战争中,郴县籍有54人牺牲在各个战场。
  北伐军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都大量张贴标语、图片,广泛进行宣传鼓动,大力支持当地群众的革命行动。北伐军路经郴县,极大地鼓舞了郴县工农群众的革命斗志,有力地推动了郴县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
  三、创办牖民学校
  1926年,在中共郴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郴县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茶。为了适应工农运动发展的需要,培养大批优秀的革命骨干力量,成了县委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
  1926年8月底,中共郴县地方执行委员会以国共统一战线的名义,在郴州城苏仙桥边的毗沙庙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湖南省郴县党部牖民学校”。为了标明该校的性质,特在校内悬挂书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固定巨幅横匾。学校首批学员专门招收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农会骨干及进步青年等,共50名。校长由国民党郴县党部监察委员孙开球(系中共郴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群工委员)担任。另有教员9人,他们是:李一鼎、邝珠权、王振潭、李凤鸣、李子惠、周圻、李超群、曾子刚、曹廉。其中李一鼎兼任教务主任,邝珠权兼任训育主任。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国文、历史、地理、讲演、军事训练等。牖民学校实际上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一所干部学校。
  学校所设的机构非常简单,主要由学员建立学生会,采取学生自治的管理办法。所制定的《牖民学校学生会规则》,开宗明义表明“本会以亲爱互助之精神,以养成团体自治之能力,增加革命工作之经验为宗旨”。在学生会组织中,分设了总务部、组织部、宣传部、学艺部、卫生部、工商部共6个部,并在6个部内下设了文书、会计、体育、卫生、膳食等21股。学生会的职能是协助校长管理好学校。
  为了把学员培养成为合格的基层骨干,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较严格的管理办法。提出有明确的教育方针,制定有严格的学校公约和学生规约。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情操、有为革命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有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的本领、有领导工农运动才能的革命人才。为了使学员学有目标,行有准则,学校制定了14条《人民学校学生公约》,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应“本奋斗牺牲之精神,适应时代潮流努力革命,以解放民众为职责”,要积极“参加反帝国主义、反军阀运动,援助工农同胞之组织与斗争,以充实革命之主力”,要求学生“为培养成纯洁人格计,任何人不得有越轨行动而破坏校誉”。此外,还订有《学生规约》,内有21条,其中规定“不得有反动之思想及行为”、“不得与反动派联络”、“‘须努力社会事务”等。
  为了更进一步激励同学们的奋发精神,为国民革命献才献力,学校于首届学生毕业之际,在刊印的《中国国民党湖南郴县党立牖民学校同学录》中,特意撰写了《同学谱序》:
  堂堂华夏,论国际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全体人民应共同负责,一致努力;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立于自由平等,方无忝尔所生。我郴地处偏陲,民气锢蔽,党员为数虽不少,宣传能力尚薄弱。由此推测,全体人民既未人人尽知国民革命为必要,安望其人人尽行来负责?是以创造牖民学校,俾吾侪得济济一堂共研究。
  总理三民主义旁及国民革命,需要各政治学科朝朝切磋、互相砥砺。必求了解于心胸,乃可贡献于他人。不谓驹光迅速,瞬届毕业;唯是数月于此,同食共寝之良友,一旦分道扬镳,能勿动离群索居之感?究之形体有聚散之分,精神无离合之别。盖我辈今日同学,实先具有同志之决心而来,此后更望本其同学之精神,一致团结,负担吾党重要宣传之使命,分途合作。始则唤起民众踊跃参加国民革命,共同努力,先向帝国主义及军阀奋斗,以期达到最后胜利;继则唤起民众实施自治建设,促成国民会议,以便速由训政时期进于宪政时期;终则无论对于各县民众或各省各国民众及全世界被压迫民众,统皆次第唤起,一如同学、同志之精神形体,虽天各一方,心志愈团结不散,务使中国国民革命从速成功,并同时助成世界革命成功。庶几可完成吾党校同学同志之责任。兹际毕业期间,集资刊印《同学谱》,略叙数语,相共黾勉。他日鱼雁邮通,又何殊觌面畅谈?
  是为序。
  民国十六年一月
  牖民学校只开办了一期,后因“马日事变”而被迫停办。学校在半年的时间里,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志士仁人,如邓华、孙开楚、陈韬、李才佳等,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识出处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中国共产党北湖区历史第一卷(1921-1978)》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地记述了北湖区(郴县)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按照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客观真实的原则。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