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6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464
页数: 4
页码: 730-733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生活习俗情况。包括服饰、饮食、居住、出行。
关键词: 民俗 生活习俗 郴县

内容

一、服饰
  (一)首饰
  旧时,女人兴插簪子、凤钗,戴耳环、手镯,并以银链串针筒、牙签、珠子等物为一串,系于胸前。男女均喜戴戒指。小孩帽沿缀“十八罗汉”或狮、马、象、鹿等银铸像,戴项圈,上系“长命锁”,戴手圈、脚圈,上系响铃。凡首饰多为银制,唯戒指耳环多用金制,手镯以玉制者亦多。贫家则无首饰可戴。
  50年代,戴首饰者少。“文化大革命”时期,视首饰为“四旧”,禁戴。80年代,渐兴戴耳环、戒指、项链等。
  (二)发型
  清代,男子蓄辫,或垂于脑后,或缠绕于头。妇女多梳平鬏,俗称“巴巴鬏”。有的梳高鬏,俗称“螺蛳鬏”。姑娘少女喜扎单辫,以红绳系之。
  民国,男禁留辫。学生、职员兴理分边西式头,工农大众多剃光头,老者习于脑后留“半月”形短发,俗称“后山”,小孩于脑前或脑后留一小块短发,前者俗称“鞑子”,后者称“胆大毛”。亦有沿鬈留一小撮发者,俗称“鬈”。城镇女人兴剪短发,农村女人发型沿旧。
  50年代,男子剃光头者逐渐减少,多理成小西式头、平头、球头、青年式等。亦有留大西式头者,俗称“包菜头”。妇女多剪短发,姑娘喜扎长双辫。“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子发型多承50年代式样。妇女兴剪短发,少妇兴剪“运动头”,俗称“西瓜皮”,姑娘少女喜将短发分边而扎,俗称“刷把式”,或结成“羊角辫”。80年代,青年男女多兴烫发,姑娘少妇秀发披肩,唯老年人发型变化不大。
  (三)服装
  旧时,服装款式为宽大型。颜色以青、蓝、白为主。布料,富者多为丝绸毛呢,一般为棉布土布。
  清代,男戴碗帽。寒冬腊月,老人和小孩戴风帽,小孩风帽制成狗头型或猫头型。富家男子穿长袍马褂。一般百姓穿大襟布扣衣,其长过膝二三寸许。劳动时腰扎长条布巾,俗称“汗帕”,或系围裙。穿便裤,其裤筒宽大较短。裤不分前后,穿时将裤头抄合折叠,结系于腰。袜用布缝,俗称“布袜”。布鞋或圆口方口,均为自制。室外劳作,多穿草鞋,寒冷雨天出远门则穿牛皮钉鞋,近处行走穿木屐。女,一般头系一种由两块叶形布片制成的冠圈,俗称“勒子”。加罩黑色绉纹绸巾,俗称“绸帕”。穿大襟布扣衣,其长过臀寸许,并缀花边。裤与男同。足不穿袜,只缠裹脚布带。布鞋多绣花,俗称“绣花鞋”。富家女多穿罗裙。
  民国时期,男性公职人员兴礼帽、舌沿帽、长衫、外套、中山服和西裤,亦有西装革履者。学生兴学生帽、学生装。工农大众帽多承旧式,亦有戴猴头帽、工人帽和毛线帽者。衣着为对襟布扣汉装和便裤。城镇女子,兴襟袖较短的大襟布扣衣,其中青年女子和女学生喜穿旗袍和大襟衣套裙子。农村妇女服装款式基本沿旧,但姑娘少女穿红绿大花衣者渐多。袜多为上底棉纱袜,鞋为圆口或剪刀口布鞋,雨天穿平口、马口套鞋或跑鞋、球鞋。
  50年代,流行八角帽、列宁装、青年装,但农村男女服装变化不大。60~70年代,流行军帽军装、和平装等,着汉装、穿便裤者少。男女多穿尼龙袜和各式胶鞋、皮鞋。80年代,服装款式繁多,主要有各式平顶帽、工农帽、毛线帽、中山装、西装、夹克、太空服、各式风衣大衣、喇叭裤、牛仔裤、连衣裙、折叠裙、大摆裙、超短裙等,布料花色多样。袜多为各种花纹尼龙袜,鞋以皮鞋、胶鞋、塑料鞋、胶底或塑料底布面鞋等为主,其式样各异,有高跟、中跟、平跟之分,又有高统、中统、平口之别。
  二、饮食
  (一)主食
  大米为主,俗称“主粮”。辅以红薯、小麦、荞麦、子、粟米、马铃薯、玉米等,俗称“杂粮”。但在旧时,山区农村以及贫苦者素以“杂粮”拌大米为主,只有过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才吃大米饭。大米多为糙米。农家注重早晚两餐,同席共进热食,中餐随便。农忙季节,若在远处劳作,一般不回家吃中饭,或自带,或家人送去。县内大部分地区习用铁制鼎锅煮饭,俗称“鼎锅饭”,栖风渡一带,喜用木甑蒸饭,俗称“撮饭”。
  新中国建立后,主食大米,“杂粮”多作调剂食品。80年代,煮饭使用压力锅、电饭煲者日益增多。
  (二)菜肴
  平日以素菜为主,新鲜蔬菜依季节更换。淡季,多半吃腌制的各种素菜,俗称“坛子菜”。腌菜主要有酸豆角、酸萝卜、辣椒萝卜、剁辣椒、子姜、酸咸大菜、霉豆腐、腊八豆等,制作有法,香脆可口。常用荤菜有猪肉、鸡、鸭、鱼、禽蛋等。一般人家待客、过年过节或农忙时才用,富有之家则一年四季荤菜不断。宴筵菜肴各有不同,办“红喜事”,富者兴海参席、鱼翅席、燕窝席等,一般人家兴鱿鱼席,亦有用墨鱼代替鱿鱼者,亦称鱿鱼席。各种筵席菜数不等,民间习依碗之大小而计,通常有“八大四小”和“六大四小”等,但不论菜数多少,必有一大碗油炸方块肉或扣肉。方块肉俗称“团子肉”,西部乡村讲究大块,每块重达百余克,以显示主人大方气概。最末一道菜必用鱼,表示“家业兴旺,富足有余”。白喜宴兴米粉肉,菜数稍简。富户亦兴海参席、鱿鱼席,以示体面。
  新中国建立后,平素以新鲜蔬菜为主,荤菜间常搭配,腌菜多用于调剂胃口。待客或逢年过节,荤素俱备。喜庆宴筵,50~70年代菜肴较简。80年代渐转奢繁。
  (三)小食
  小食俗称“点心”。农忙歇晌时分,劳作者常另食一餐糍粑、甜酒、稀饭、红薯、印把(一种用木模打制的米粑子)之类的食品。或者餐前来客,先以米粉、面条、“荷包蛋”(即煎成荷包状的禽蛋)给予招待,俗称“打点心”。
  (四)饮茶
  县民素有饮茶之习,茶叶多自采自制。平日用鼎锅烧茶,装入大茶壶内,欲饮则饮。节日喜庆或招待客人,则烧热茶,并配有自制茶点,围桌共饮。西部农村妇女,习于闲暇之时相邀成群,各出一碗腌菜,聚集于一家,边吃腌菜,边饮茶水,俗称“吃菜茶”。此习今已衰。
  (五)风味食品
  红曲肉鱼 系鲜猪肉或鲜鱼片沾红曲腌制而成。色桔红,味醇香,在腌菜坛内存放,逾年不腐,食用方便。
  嗍螺 即去尾田螺、生姜、辣椒、香葱、茶油等料爆炒而成。其味香辣,汤尤鲜美,食者吮壳吸肉,嗦嗦有声,故称“ 螺”。80年代进入饮食市场。
  酸芋秆炒仔鸭 以仔鸭肉、酸芋秆、子姜、大蒜、辣椒等料爆炒而成,香辣酸具备,中秋家宴多有此菜。
  馅豆腐 即填有肉馅的油炸方块豆腐。制馅考究,色香味俱佳,除夕晚宴必备,亦用来待客。
  米饺子 即大米粉作皮包肉馅的饺子,俗称“饺粑”。质柔软,味鲜美。夏至、冬至和新谷登场时,民间吃饺粑成风。集市饮食摊点素来有售。
  白露酒 用糯米甜酒和土法制的粮白酒各半混合而成。密封储藏,时间越久越好。酒呈汁状,醇香扑鼻,闻则想喝。因白露时节酿造故名。亦称“倒缸酒”。
  套环、糖花、板糕、粹 均以糯米、糖汁为主要原料。粹,还需加粹藤(一种味香无毒的野生植物)汁。这些食品,制作精细,其质或酥脆或柔软,其味香甜可口,既是民间常用茶点,又是春节喜庆送礼佳品。套环和糖花各地均做,相沿至今。旧时栖凤渡板糕有名;良田、坳上一带,做粹成风。80年代此习渐衰。
  三、居住
  旧时,县民习聚族而居,喜几代同堂。住宅多为一个天井连两厅或两个天井连三厅的大幢房屋,俗称此宅式样为“前后二栋”。前栋造形为“鸡冠垛”,后栋为“人字垛”。住4~8户不等。亦有一厅两户者,此宅无天井,俗称“四缝三间”。以上两种住宅均系砖木结构的楼房。住宅之厅,俗称“厅屋”,是宅内各户举行婚丧庆典的公用场所;厅后以木板为壁,俗称“鼓壁”,上设祖先坛;两侧之壁,各依砖之大小相对安装长方木头数块,是为灯架,用时将一头拉出,置油灯于其上,以供厅内照明,不用则扣入墙内,形与墙平;厅内陈设大方桌、太师椅、长板凳,以作宴客之用,亦放有砻、磨等物,供各家碾米磨粉;厅前设一木质大门,是宅内各户出入的通道,其门高大坚实,两扇门页厚达公寸有余,两根门闩均以方木为之,夜间闭门上闩,牢不可破;有些大门前侧还置长方形大青石一块,上书“泰山石”三字,相传能镇邪。宅内各户前门均朝厅而开,入户首间是厨房,俗称“火楼角”或“灶屋”,其室内一角设灶,伴灶靠墙放两条大板凳,俗称“上板凳”,灶边放小方桌、小板凳等。灶对面放一个架似马腿形的碗柜,俗称“马脚仓”,其内放油盐酱醋碗筷及剩余食物等,下放锅盆什物。旁边放水缸,以木架罩之,既防大人碰坏,又防小孩至缸边玩水。厨房之后为卧室,其内双门高柜、矮柜、板箱、床铺等物均伴墙而置,床上习垫稻草、草席,置印花被子,挂纻布蚊帐,两个枕头无论是用稻草扎成,或用长布袋装糠壳制成,其长均与床宽相等。卧室后侧伴“厅屋”处的一小间,俗称“道祖屋”,多作老人卧室或客房。畜圈、厕所等杂房,均依住宅就近而建。富户住宅,多为“前后二栋”式,青砖面地,门窗柱梁及室内家具遍刷朱漆,雕龙画凤,装饰华丽。一般住宅朴实无华,贫者住土墙茅房,家无盖藏。
  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分得地主部分房屋,废弃茅房。县民使用房屋和陈设家具之习基本沿旧。但从50年代起,厅内不设祖先坛,均改贴毛泽东主席像。70年代末,普遍用电灯、碾米机,油灯、砻磨等物室内少见。家具式样有所更新,但陈设之习变化不大。80年代的住房,喜建成一家单居的楼房,其房一厅数室,宽敞明亮,厨房专用,并设有走廊和阳台。有砖木结构,亦有钢筋水泥结构。还有按“四缝三间”式建新房者。类如三门镶镜高柜、高低柜、五屉柜、立式碗柜、圆桌、圆凳、沙发、缝纫机等时新家具用具,一般人家都有几件。部分人家有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少数富裕户有组合柜、席梦思床等成套组合家具。其拥有程度虽然不同,但室内陈设均不依旧习,只按形式美观、使用方便而布置。
  四、行旅
  旧时县民少远行,若有事需去他乡异地,则喜结伴而行。平日出外做农事、砍柴、扯猪草、赶墟等,多邀伴而行。走亲戚、做买卖有择日择方向之习。平民百姓靠步行,官绅富豪出门则骑马坐轿。民国时期,公职人员和部分学生,远行多乘车、船。农民乘车、船者极少。
  新中国建立后,近行邀伴之习传承,远行结伴和择日择方向之习渐衰,并随着交通发达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外出办事多乘汽车火车。80年代,骑单车者尤为普通,部分青年人爱骑摩托车行旅。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