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6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西医
分类号: R197.1
页数: 5
页码: 709-713
摘要: 本级描述了郴县的医疗单位、卫生所、村卫生所、个体诊所、驻县医疗单位、等机构。
关键词: 郴县 医药卫生 西医

内容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西医伴随基督教传入境内。光绪三十三年(1907),长老会湘南区会在城关东门外建立惠爱医院,为境内西医院之始。至民国38年(1949),县内有医院3所、卫生院1所、私人诊所16家、医务人员134名、病床186张、主要医疗器械13台(件)。内科只能治疗普通常见病,外科只能做阑尾、子宫切除之类的小手术。
  新中国建立后,西医发展迅速。1951年,有卫生院1所,人员23名,开展门诊医疗。
  之后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不断增加,设施日臻完善,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至1988年,全县有各种医疗单位364个、人员885名。其中,全民医疗单位9个(含县二医院和鲁塘中心卫生院下设的3个乡村卫生所), 392人;乡镇集体医疗单位36个(含10个乡卫生院下设的18个村卫生所), 128人;企事业单位医务所(室)32个,38人;个体村卫生所268个,308人;个体诊所19家,19人。各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793张,主要医疗器械496台(件),其中部分属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内科能治疗部分疑难症,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0.7%。外科能做开颅等部分高难手术。此外,中央、省、地驻县厂矿企业有职工医院、医务所(室)10所。
  一、医疗单位(一)县属医疗单位郴县卫生院 建于民国27年(1938)7月,院址在县城西街赵公祠。首任院长邓一韪 ,人员4名。民国28年,省卫生处拨给开办费800元、经常费1800元,之后按经常费数额补贴。民国29年,省卫生处将该院扩充为中心卫生院,除主管郴县卫生行政与医疗业务外,还负责指导邻近各县卫生工作。有人员30名,病床34张。民国32年10月,被列为甲等卫生院,设医疗、防疫等课,其中医疗课下设门诊、化验、住院、护理等室。民国35年,有人员37名。1949年10月郴县解放,该院被撤销,21人中留用两人。
  郴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建于1951年7月,下设医疗、防疫、保健、办公等股(室),工作人员23名,既开展医疗业务,又兼管全县医疗卫生行政事宜。1956年7月,因防疫、保健、卫生行政等机构分设,该院被撤销。
  郴县人民医院1969年12月,郴州地区职工疗养院被撤销,其人员和设备移交给郴县建立县人民医院。时,暂借县一中校舍应诊。197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15万元,在郴州市桔井路征地5亩,1971年建成院房4838平方米,该院迁入新址。是年有职工57名、病床51张。1975~1979年,年临床治疗2500~2800多人次,年门诊5~6万余人次。1988年,院房建筑面积14149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为8175平方米,病床增至229张,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人员195名,其中有副主任医师7人、医药技护各行主治医师57人、医师42人、医士39人。设内儿、外、妇产、传染、口腔、中医等6个临床科和药剂、放射、检验、手术、理疗、B 超、护理等7个技术科室以及行政管理、后勤等机构。是年临床治疗2667人次,治愈率为68.8%,好转率为26.7%,死亡率为1.5%,门诊50394人次。
  郴县第二人民医院 前身是栖凤渡区卫生所,组建于1952年9月。1958年,与该区中医联合医院合并为栖凤渡公社卫生院,1972年改为栖凤渡地区医院,1980年11月改为郴县第二人民医院。时有院房1580平方米,职工46名,病床64张。设内儿、妇外两个临床科和检验、放射、超声、心电图、药剂等5个科室。1988年,院房建筑面积6272平方米,职工66名,病床80张。年门诊5万余人次,年临床治疗千余人次。岗脚和廖王坪乡卫生所,为该院常年门诊医疗点。
  郴县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附属医院 原系华塘地区医院,1979年12月县卫校迁入,被改为该校附属医院。1988年,有病床53张,年门诊4万余人次,临床治疗近千人次。
  郴县精神病医院 前身系二区卫生所,1952年1月建于雅市,1956年改为雅市地区医院,有职工12人,病床2张,房屋面积280平方米。1973年,该院与板桥公社卫生院合并为板桥地区医院,址在白露塘,院房530平方米,职工14人,病床15张。1980年11月改为精神病医院。1988年,院房2834平方米,职工31人,病床40张,设门诊、临床、手术、制剂、后勤等科(室),年门诊4万人次,临床治疗900多人次。
  良田中心卫生院 前身系四区卫生所,1952年1月建立,1958年改为良田公社卫生院。1965年改为良田地区医院,院房684平方米,有职工21人,病床20张。1980年11月改为县结核病防治所,1984年改为良田中心卫生院。1988年,院房2997平方米,职工34人,病床35张。年门诊治疗4.8万多人次,临床治疗千余人次。
  鲁塘中心卫生院前身即鲁塘公社卫生院,1965年改为鲁塘地区医院,院房250平方米,职工21人。1980年改为鲁塘中心卫生院。1988年,职工11人,病床20多张。年门诊3万余人次,临床治疗800多人次。村头卫生所为该院常年门诊医疗点。
  (二)区、 乡(公社)卫生院(所)民国31年(1942),建立华塘、桥口、保和、良田、许家洞、栖凤渡6个区卫生所,人员11名。民国34年, 日本侵略军陷郴,区卫生所人员离散,其机构瘫痪,再未恢复。
  1952年,陆续建立桥口、雅市、坳上、良田、两湾洞、鲁塘、华塘、马头岭、栖凤渡等9个区卫生所,共有工作人员26名,设施简单,只开展门诊医疗。1958年,按公社设置卫生院,原区卫生所除雅市外,其他各所分别并入所在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属集体所有,行政上由公社和县卫生科双重领导。之后,公社卫生院数量的增减依公社政区增减而变,各院设有简易病房。1965~1972年,先后将华塘、鲁塘、板桥、良田、栖凤渡等5个公社卫生院改为全民所有制农村地区医院,予以重点建设,直属县卫生局领导。70年代末,各公社卫生院设内、外、妇产、放射等科室,主要医疗设备与所设科室基本相应配套。1988年,全县乡卫生院18所,职工128人,病床162张,X 光机、A 型超声波机、心电图机、生物化学检验仪等主要医疗器械200多台(件),能做下腹手术,能处理一般难产和抢救一般急症病人。18个乡卫生院各下设1个村卫生所,为常年门诊医疗点。
  (三)村卫生所其前身系人民公社的大队合作医疗站。1960年春,始在栖凤渡公社建试点站,随即推广至全县。1961年,因经济困难,合作医疗站停办,1969年后逐步恢复。1972年,全县207个大队建合作医疗站203个,共有赤脚医生463人。之后,合作医疗站基本按大队设立,每站人员1~2名,其报酬按同等劳力记工分,工分价值,年终由大队平衡,统筹支付。
  赤脚医生能为当地群众医治一些常见小病,亦自采自种草药。1982年,全县20个公社267个大队有合作医疗站256个,赤脚医生401人。1983年起,村级办医形式不求统一,由各地根据其经济条件和群众意愿选择,合作医疗站逐步改为由乡村医生或卫生员个体办的自负盈亏的村医疗站。良田、堆上、保和、朱江桥4个行政村的合作医疗站延办至1986年。
  1987年,地、县卫生部门整顿农村卫生组织,将村医疗站改为村卫生所。规定村卫生所必须具备“有诊疗专用房;有50种以上西药品;有简单的医疗器具;有专用处方;有收支帐本;有诊疗防保登记册”等条件,经检查验收、挂牌发证后方可营业。1988年,全县个体办的村卫生所268个,个体乡村医生187人,个体卫生员121人,加上县属医院和乡卫生院所设的21个村医疗点,全县共有村卫生所289个。
  (四)个体诊所50年代初,全县有旧时遗留下来的诊所10多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个体诊所分别并入全民或集体医疗单位。80年代初,为方便城乡群众就医,复允许个体开业行医。1988年,全县经批准、登记发证的个体诊所有19家,从业19人。个体诊所一般设于集镇。
  (五)驻县医疗单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基督教长老会湘南分会在城关东门外(今郴州地区美术印刷厂)建立惠爱医院,美籍牧师柳威士(亦是医师)任院长,是县内最早的医院。民国8年(1949),该院有人员43名,病床50张。1951年9月22日,由郴县专员公署接管,更名为郴州专区区立医院。
  民国22年,株韶铁路工程局在县城火车站前,建立郴县工地医务所,民国23年与广东泅公坑工地医务所合并,更名为郴县诊所,民国35年更名为衡阳铁路管理局医院郴县分院。时有人员40名,病床40张。
  民国36年,省卫生厅在县城桐梓坪设省立郴县医院。翌年,该院有人员14名,其中医师7名,护士5名,助产士2名。设病床66张。1951年更名为郴州专区人民医院。1959年6月与郴州地区区立医院合并为郴州人民医院。
  1952年,东波磺矿设有医务室。1958年,驻县厂矿企业医务室(保健站)发展到15个。1972年后,东波(后改为柿竹园)有色金属矿、街洞煤矿、鲁塘石墨矿、玛瑙山锰矿等相继建立职工医院。1988年,有驻县厂矿职工医院4所,医务室(卫生所)6个,病床190张,医务人员300余名。
  二、医疗设备郴县解放前夕,各医疗单位共有病床186张,主要医疗器械13台(件)。其中有X 光机2台、高压消毒器3台,显微镜4台,血压器3台,电冰箱1台。县卫生院有病床34张,显微镜、高压消毒器、血压器各1台。惠爱医院上述器械均有,是县内设备最好的医院。
  50~60年代,重点配置检验、诊断、手术等方面的常规设备。1956年,县属各级医院、卫生院共有病床154张、主要医疗器械百余台(件)。
  70年代,设备更新较快。1979年,全县有病床763张,主要医疗器械200多台(件),县人民医院有离心机、理疗机、心电图机、A 型超声诊断仪等现代设备。农村地区医院和公社卫生院,内、外、妇产、放射、检验等科(室)的常规设备基本配套。
  80年代,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增多。1988年,县属各级医疗单位共有病床793张、主要医疗设备496台(件)。其中,县人民医院有带全套防护装置的大型 X 光机及脑血流图诊断仪、纤维胃镜、纤维膀胱镜、B 型超声波显象仪、裂隙灯显微镜、 自动旋光仪、脑外科器械等主要设备224台(件);县属农村医院、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共有X 光机14台,显微镜19台,高压消毒器38台,手术床17张,无影灯13盏,电冰箱8台,干燥箱10台,吸引器16台,心电图机3台,A 型超声波诊断仪4台,加上其它主要设备,共272台(件)。
  三、医疗技术50年代,县属医疗单位仅设内外二科。内科只能医治感冒、痢疾、麻疹之类的一般疾病。外科只能作局部脓肿切开与清创缝合之类的小手术。此外,能处理胎儿横位、臀位等一般难产,能作血、尿、粪等常规检查。大病或疑难病,均须到省、地区医院治疗。
  60年代,执行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陆续分配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工作,设备亦有所改善。从此,外科可作阑尾切除,胃及疝修补,烧伤植皮等手术。1965年,华塘地区医院杨占坤、雷翔剑、李瑞云合作完成第一例疝修补手术。内科,能抢救一些危重病人和处理一些疑难病症。妇产科,能处理一般性难产和治疗子宫脱垂、尿瘘等病。华塘地区医院可作透视检查,是为县属医疗单位使用X 光诊断技术之始。
  1970年,随着县人民医院的创建,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务人员逐年增加,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至1988年,外科,由作胃次全切除、胃空肠吻合、脾与肾摘除等下腹手术,发展到能作肝左叶切除、高位截肢、植骨、开颅等高难手术;内科,由治疗一般疾病发展到能治一些病因复杂的疑难病,抢救危重病人的成功率由1971年的86.6%提高到1988年的 97.2%;妇产科,由处理一般难产,开展新法接生,查治常见妇科病,发展到能作剖腹取胎及子宫、卵巢瘤、乳腺癌切除等手术,其中1985年由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炳辉主刀,为月峰乡65岁瑶族妇女冯云香摘除一个重达20.5公斤的卵巢囊肿瘤,手术后13天痊愈出院;五官科,70年代始设,当时只能作睑板腺囊肿刮除、上睑下垂纠正及扁桃体、鼻耳息肉摘除等手术,1988年,已能作晶状体外伤脱位、鼻泪管吻合及白内障 、眼球摘除等手术;放射科,由透视、拍片等检验,发展到子宫、胆囊、“T 管”、肾盂“V”、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