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62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疫病防治
分类号: R18
页数: 4
页码: 702-705
摘要: 本文描述了郴县的其他疫病防治、天花、霍乱、副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痢疾、等依据。
关键词: 郴县 疫病 防治

内容

一、天花
  旧时,县内常有天花流行,儿童死于此病者多见。民国初年,县城居民开始采用接种牛痘预防。县卫生院成立后,培训种痘员进行普种,但未坚持。民国31~35年(1942~1946),累计接种牛痘43400余人次。至解放前夕,天花仍未绝迹。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将天花列为防疫重点,连年免费普种牛痘,至1952年,3年累计接种239338人次。是年,基本消灭天花。1953年起,实行定龄种痘。初,每年对新生儿、6岁、12岁、18岁等4个年龄组人群普种一次。1962年起,对6个月以上至50岁以下的年龄组人群每隔6年普种一次。1979年起,每年对1~2岁的儿童给予初种,对7~10岁的儿童给予复种。1980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消灭天花。1981年3月,根据国家卫生部通知精神,县内停止接种牛痘。
  二、霍乱 副霍乱
  自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霍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至民国38年(1949)的百多年间,郴县发生20多次,其中民国年间发生8次,民国27年(1938)霍乱流行,县城人口死亡甚众。湖南省卫生实验处在郴县城乡设临时检疫站和隔离医院,进行霍乱菌苗注射和收治霍乱病人,疫情渐被控制。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严密预防霍乱病发生,1950年起,开始进行预防注射,至1954年,共注射霍乱菌苗与霍乱伤寒混合菌苗23.2649万人份。之后,每年4~5月,对交通沿线、圩场、厂矿单位等地人群注射菌苗二、三万人份。1961年,世界第七次副霍乱流行。1964年成立县预防“102病”指挥部(102病为当时副霍乱代号),并组织3个防疫机动队,以随时对付副霍乱发生。铁路公路沿线的医院、卫生院,每年夏秋季节开设肠道门诊。县人民医院常年开设肠道专科门诊,进行检疫,预防工作持续不断。至1988年,县内未发生霍乱与副霍乱。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旧时流行频繁。民国24~36年(1935~1947年)县内发生4次流脑,死亡率最高者达83.3%,最低达15.9%。其中民国35年春,东河一带邱、林二姓人口死亡4/5,塘溪五马垅自然村70余口,疫后仅存一男四妇。
  新中国建立后,不断加强流脑预防,但局部性的流脑时有发生。发病一般为几十例,个别年份达二百余例。全县性的流脑暴发过两次。第一次暴发于1959年春,发病725例,发病率为33.23/万。经抢救和防治,疫情被控制。治愈642人,死亡83人,死亡率为11.45%。第二次暴发于1967年,疫区广及17个公社和5个厂矿,发病1389例,发病率为57.46/万。时成立县防治流脑指挥部,省、地均派医务人员,与县医一起组成5个医疗队,分片巡回防治,各医院、卫生院腾出病房,收治流脑病人。经大力抢救,治愈1273人,死亡116人,死亡率为8.35%。1976年,发病271例,发病率为9.08/万,治愈267人,死亡4人,死亡率为1.48%。是年,开始推广多糖体菌苗预防注射,发病率逐步下降。1980年,发病72例,发病率为2.28/万。1988年,继续下降至0.45/万。
  四、痢疾
  痢疾流行已久。旧时发病率仅次于疟疾。民间多用草药偏方进行防治,但效果不佳,染此病而死者历年有之。
  新中国建立后,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预防痢疾,但发病率仍然较高。1950~1988年,年发病多者2500多例,少者几十例,一般五六百余例。各时期发病率不等,50年代约100/万,60~70年代约20/万,80年代约30/万。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痢疾死亡率较低,并逐年下降。50年代,死亡率一般为0.2%,80年代初一般为0.05%,,1987~1988年无痢疾患者死亡。
  五、伤寒
  旧时伤寒发病较多。民国31年(1942),开始作伤寒菌苗预防注射,至民国32年,共注射伤寒菌苗与霍乱伤寒混合菌苗36000余人份,仍防而不止。
  新中国建立后,采取注射伤寒霍乱混合菌苗进行预防。1950~1954年,共注射菌苗13万余人例。之后,每年持续,但仍有伤寒或副伤寒发生。1950~1988年,年发病多者百余人,少者一二人。其中1950~1956年间,有4%左右的患者死亡,1957~1988年,无伤寒患者死亡。
  六、脊髓灰质炎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无考。
  60~70年代,年发病多者40多例,少者一二例,个别年份有一二名患者死亡。1968年起,开始使用糖丸疫苗预防。免疫对象为2个月~3岁的儿童,每年全程服苗1次,7岁时,再全程服苗1次。脊髓灰质炎流行时,对易感染儿童采用应急免疫法预防,即将一、二、三型疫苗一次服用。病例逐年减少,1982年全县发病2例,1983~1988年,县内未发现病例。
  七、麻疹
  麻疹流行史长,流行面广。旧时政府无防治措施,小孩死于麻疹者众。
  新中国建立后,麻疹发病仍然频繁,部分年份有1%左右的患者死亡。1959、1964和1971年出现过流行高峰。年发病率分别为374.72/万、274.81/万和362.60/万。1967年起,开始注射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对象为:8个月~1岁者初种1次;至4岁和7岁时各复种1次。1984年,全县发病率为3.97/万,至1988年下降到0.55/万。
  八、病毒性肝炎
  旧时检测技术落后,医疗卫生部门对病毒性肝炎无病史记载。
  1959年,首次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传染病报告内容,至1988年,年发病多者342例,少者3例。其中,1965~1977年,年发病浮动在35~91例之间;1978~1988年,年发病浮动在121~238例之间。60~80年代,部分年份有1~2名患者死亡。其防治主要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70年代,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法隔离治疗病人,疗效见“医疗章”。1988年,开始采用乙型肝炎疫苗作预防注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有所控制。
  九、白喉与百日咳
  旧时,白喉与百日咳多见。民国时期患者死亡率一般为20%左右。
  新中国建立后,白喉与百日咳历年有所发生。1966年,全县发生白喉191例、百日咳1142例,发病率分别为8.14/万和48.69/万。部分年份白喉患者死亡率约为7~8%,百日咳患者死亡率为1%左右。60年代初,开始实行定龄免疫,即每年对6个月以上及3岁和7岁儿童,用白喉类毒素进行预防注射。1978年起,按免疫程序实行计划免疫。即对出生6个月以上的婴儿注射白百破混合制剂,进行1次性全程免疫。2岁及4岁时各加强1次。7岁时,以精制白喉类毒素再加强1次。1986~1988年,县内未发现白喉病例,百日咳发病率下降至0.3/万。
  十、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1971年6月,在桥口公社白溪大队发现首例。随即,鲁塘、良田、华塘、宝峰、坳上等公社均有钩体病发生。至年底,全县有患者31人,死亡6人,死亡率为19%。1972年,疫点扩大至11个公社50个大队的74个生产队,患者增至145人,其中死亡10人。1973年,疫点再度扩大至14个公社85个大队的175个生产队,患者增至347人,全县发病率为12.21/万,其中死亡7人,患者死亡率为2.03。是年起,进行钩体病菌苗预防注射,并加强灭鼠工作。至1974年,发病率下降至1.11/万,1988年降至0.39/万。
  十一、麻风
  旧时,政府对麻风未进行查治,病史亦无记载。
  新中国建立后,县卫生部门对此病作过多次普查。1950~1988年,累计发生麻风病15例,最后一例发病于1979年。全县15例患者中,治愈11例。1988年仍有1例麻风病人在资兴市江背山麻风医疗站医治。
  十二、地方性甲状腺肿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民间称“袍颈”。旧时,政府未作防治。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将地甲病纳入防治计划。50~60年代,开始局部查治。1968年起,对部分地区试行供应加碘食盐。1979年,县卫生部门组织587名医务人员进行首次全面普查,共检查2454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8.9%,查出地甲病患者2576人,患病率为1.05%。按地域分:宝峰公社患病率最高,达4.22%;坳上公社次之,为2.3%,其余各公社在1%左右。按年龄分:从5岁年龄组起,人群患病率开始上升;至3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按病型分:弥漫型患者占89%;结节型患者占5.9%;混合型患者占5.1%。按病情轻重分:一度患者占74.88%;二度患者占18.71%;三度患者占6.41%。1980年起,对全县居民供应加碘食盐。至1982年抽样调查,患病率已下降到0.60%,地甲病基本被控制。
  十三、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1983年首次普查全县23个乡镇的250个村,共检查小学生13055人,查出氟斑牙患者3910人,患病率为29.95%。1984年和1985年又两次进行普查,全县氟斑牙患病率在30%以上的村有48个。其中畔冲、枫树下、栖凤渡、草田铺、朱家湾等5个村属煤氟型病区。1985年,县卫生部门在栖凤渡、草田铺、岗脚等地择定50家农户作防治试点,将各家旧灶改为降氟卫生灶,测定防氟效果,为制订控制氟中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