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丝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6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丝虫病防治
分类号: R18
页数: 2
页码: 701-702
摘要: 本文描述了郴县市的丝虫病立县消灭丝虫病委员会,并组成一个有省、地、县78名医务人员参加的防治队伍,赴各疫区普查普治。是年,血检19.07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8%,发现微丝蚴阳性者46017人,阳性率为24.1%,对微丝蚴阳性者采用日服海群生1.5~2克疗法进行防治。之后,历年查治不断。至1975年,微丝蚴阳性率下降到1.21%,区点减少到133个。1978年开始推广海群生拌食盐防治法,即将含海群生0.4%的食盐投入市场,供疫区人民日常食用,以减少直接服用海群生所产生的副作用。
关键词: 郴县 丝虫病 防治

内容

郴县是全国丝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县份之一,境内各地均为疫区,尤以板桥、桥口、马头岭感染最重。《博医会报》第二十六卷载,民国38年(1949),郴县丝虫病感染率为38%,严重地区高达69.9%。
  50年代初,省、地、县卫生部门调查,县内丝虫病感染率21.1~25.6%,严重地区高达56.9%。流行虫种为马来丝虫和斑氏丝虫。其中马来丝虫流行于东部和北部地区;斑氏丝虫流行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二者混合流行。共有疫区点232个,分布于各个乡镇。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和致乏库蚊为主,微小按蚊次之。
  1958年对丝虫病开始全面防治。5月,成立县消灭丝虫病委员会,并组成一个有省、地、县78名医务人员参加的防治队伍,赴各疫区普查普治。是年,血检19.07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8%,发现微丝蚴阳性者46017人,阳性率为24.1%,对微丝蚴阳性者采用日服海群生1.5~2克疗法进行防治。之后,历年查治不断。至1975年,微丝蚴阳性率下降到1.21%,区点减少到133个。1978年开始推广海群生拌食盐防治法,即将含海群生0.4%的食盐投入市场,供疫区人民日常食用,以减少直接服用海群生所产生的副作用。
  是年,全县销售药盐85万多公斤,食药盐者达27万余人,至1981年,微丝蚴阳性率下降到0.013%,接近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2年,省地卫生部门抽查7个公社,共作血检78290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3人,阳性率为0.38/万,据此确认郴县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县。1985年,县自行考核10个乡51个村,血检31810人,均为阴性。7月,省卫生防疫站在雅市、香山坪、塘溪3个乡进行残存传染源源监测,未发现阳性。至1988年,县内无丝虫病例发生。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