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6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体育
分类号: G812.4
页数: 4
页码: 687-690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群众体育发展情况。包括民间传统体育、农民体育、职工体育。
关键词: 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一、武术
  明清时期,广东的洪拳、福建的咏春拳、江西的刁家拳、北方和西南诸省的北少林拳、太极拳和硬气功及湖南湘潭的巫家拳等,相继传入,流行境内各地。晚清至民国时期,桥口周颜凯演变八合拳,编成五虎赶羊套路,流传较广。民国25年(1936),成立郴县国术馆,培训学员。北少林拳师赵福州在县城定居,授徒百余人,县人习武者逐渐增多。
  新中国建立初,少数武术爱好者继承晚清、民国时期拳种,经常演练。逢节、假日亦进行武术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禁止。1979年起逐渐复兴。1980年,郴县组成武术代表队参加郴州地区武术表演赛,有两人分别表演器械(耙)和硬气功(伏地击石),均获第三名。1984年,全县尚有60岁以上的习武老人24名,保留拳械套路60余种。其中,“五虎赶羊”、“反龙卷草”、“九扣连环”等套路,历经县内拳师琢磨演练,有所创新,已形成独特风格。是年,栖凤渡李腾汉(76岁)表演“五虎赶羊”套路,被郴州地区武术协会录相保留。1988年,全县多数乡(镇)有人习武,亦有收徒授艺者,但规模很小,且纯属自发。
  二、龙舟
  清代,每逢端午时节(或前后一二日),县内凡通舟楫之江河沿岸乡村,“龙舟竞渡,相习成风”。民国时期渐衰,几于绝迹。新中国建立后,仍未兴盛。仅于1986年端午节时,桥口镇瓦窑坪村民在当地的东江河段举行一次龙舟竞赛,参赛龙舟两条,运动员50人,沿岸观者约三千之众。
  三、毽子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广泛流行踢毽子。其种类有用鸡毛插在铜钱周围而做成的“鸡毛毽子”,亦有用纸扎成的“纸球毽子”。踢法甚多,主要有单脚踢、更脚踢、内踢、外踢、单人踢、双人合踢、对踢等等。以踢中次数多少分胜负。活动多在闲暇,节日尤甚。且多系少女少妇而为,男人踢毽子者罕见。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群众体育活动不断丰富,项目不断增多,踢毽子者日渐减少。
  四、棋类
  民间流行象棋、围棋、跳子棋、军棋、裤裆棋、围子棋多种。“围子棋”系民间俗称,正名无考。棋盘为正方形,由5条经线、5条纬线和6条斜线交叉成25个点构成(如图一)。棋法:二人对弈,各持5子,置棋盘对边的5个点上,盘中各线为“路”,各点为“着”。走子,一次一着;方向,前、后、左、右、斜均可;吃子,为夹为挑,“夹”即在一条线上,甲方两子夹住乙方一子(中不隔点),称“夹一个”,表示乙方一子被吃,甲方补上一子。“挑”即在一条线的3个点上,两头有甲方子占领,乙方进入中点(内不隔点),称“挑一担”,表示甲方两子被吃,乙方补上两子。胜局两种:一为“夹光挑光”,即甲方将乙方子全部吃完;二为“牵牛鼻子”,即甲方留下乙方两子不吃,将其赶至棋盘任意一角围住,形成牵牛状(如图二)。下“围子棋”,场地不限,工具简单,棋盘可着地而画,棋子可用柴、草、瓦、石充当,举手可得,席地可弈,且玩法简单,老少皆宜。新中国建立前,农闲或午休时分,村头巷口,下“围子棋”者随处可见。新中国建立后,体育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围子棋”自行匿迹。
  五、气功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少数人练气功。1979年以后,随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和武术的兴起,练气功者有所增多。许多老年人为治病健身练习空劲气功,收到良好效果。1987年,成立气功科学研究会,并设空劲气功辅导站,有离退休职工89人参加练习。1988年,因缺教练,空劲气功辅导站停止活动。但自行练习各种气功者逐渐增多。
  第二节 农民体育
  新中国建立前,农民仅在节日闲暇之际,自行开展武术、棋类、龙舟、毽子等项传统体育活动,以求娱乐。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体育逐渐由娱乐型向锻炼型发展。50年代初,仍以传统体育为主,部分乡(镇)始有少量田径、球类活动。50年代末,篮球运动发展较快,多数公社、部分大队和少数生产队建有篮球场,并组织农民球队开展竞赛活动。“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活动停滞。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逐步增多。各乡(镇)本着自觉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经常举办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曾一度被视为异端而禁止的武术,亦得复苏,自1980年起,全县多数乡(镇)有人习武,硬气功、拳套、柔道等项目,相继在省、地级武术比赛中获奖。1984年,中共华塘镇委和镇政府确定5月27日为全镇农民文化体育节。届时,举行篮球、乒乓球、田径、自行车、拔河、越野、武术、舞狮、舞龙等多项竞赛和表演活动。是年参赛运动员达600余人,“华塘镇农民文化体育节”被国家体委列为全国体育界100件新事之一,该镇被评为湖南省农村体育工作先进单位。1986~1988年,全县有16个乡(镇)举办球类、棋类、田径、武术等单项竞赛49次,参赛运动员3544人次。
  第三节 职工体育
  民国时期,县内部分爱好体育运动的公职人员自发开展一些田径、球类活动,亦有临时组成运动队进行单项比赛者,但为数不多,成绩不佳,影响不大。
  50年代,职工广泛开展早操、晨跑、工间操等活动,坚持日常锻炼。1957年,全县已有48个职工体育协会,会员达4850人。各机关、团体、学校经常举行球类、棋类、田径等项竞赛。1959~1961年,职工体育活动减少。1966~1977年,开展过几次竞赛活动,日常锻炼者较少。80年代,职工体育再度兴旺。全县职工万余名,约半数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退休职工为主体的老年人体育运动亦骤然兴起。1984年,成立郴县老年人体育协会,会员百余名,气功、太极拳、健身操以及80年代流行的门球、迪斯科等运动尤为老年人所好。1980~1988年,举行职工篮球、越野、自行车、棋类、乒乓球、接力爬山等项竞赛43次(含老年职工体育竞赛12次),每次参赛人数少则百余人,多则四五百人。其中,1987年3月4日县妇联和县体委联合举办的“家庭接力赛跑”形式新颖,参赛者共315人,来自70个县属单位的105户,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2岁。竞赛场上,老小协力,气氛热烈,别开生面。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