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川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95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山川名胜
分类号: K928.3
页数: 6
页码: 681-686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山川名胜。包括名山、胜水、奇岩。
关键词: 山川名胜 古迹 郴县

内容

郴县自古有“林邑”之称,山川秀丽。旧有八景,称“圆泉香雪”、“相山瀑布”、“鱼降飞雷”、“苏岭云松”、“北湖水月”、“南塔钟声”、“东山一览”、“龙泉烟雾”。还有五盖山、瓦窑坪、仰天湖、云秋山等地山水,均以奇秀著称。沈佺期、宋之问、张九龄、刘长卿、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秦观、阮阅、周敦颐、张栻、李吉甫、徐宏祖等历代著名文人学士游览后,无不为之倾倒,从而写下许多诗词名篇,赞美郴县山川胜景。
  第一节 名山
  一、五盖山
  五盖山位于县东南边境,面积80平方公里。《湘中记》:“山有五峰,状如盖”。故得名。山中溪涧纵横,流水潺潺,森林茂密,獐麂兔鹿出没其间,黄莺布谷婉唱不绝,风景美丽,气候宜人。
  碧云峰海拔1619.9米,碧云庵依峰而建,门悬金扁,上书“郴阳第一峰”,字迹遒劲。庵周围平地,称涌水坪。这里有泉涌出,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四季云遮雾绕,所产茶叶称云雾茶,其形如米,又称米茶,因色香味俱佳而久负盛名。龙湫坎下产石,其色微紫,其质细腻,古人曾用它作砚,成品的内质、外观均可与端砚媲美。《湖南方物志·五盖山砚诗》中,有“试以圭璧比此砚”的赞誉。铅、锌、铁、锰、锑等多种矿藏分布于各条山脉,民谚有云:“五盖山,高又长,横连直牵到鱼降,七十二峰皆有宝,一峰没有宝,也有黄连和甘草。”
  夹山尾、大垄里、天鹅塘、铁甲坪、麻石坳一带,山不陡峭,谷不深邃,百余种飞禽走兽密集其间,历为当地群众天然狩猎场所。今,中国湖南郴州五盖山国际狩猎场辟于此,宾馆、公路、电话、水、电等设施一应齐备,是狩猎爱好者的最佳乐园。
  山上还建有林场、茶叶场和多座小型水电站。70年代建成的高峰水库,大坝雄伟壮观,水域浩瀚广阔,当微风抚过水面,推出层层涟漪,轻轻拍打着湖岸,碧波辉映蓝天,山光水色集于一景,高峡平湖,既是美丽的避暑胜地,又把五盖山装扮得分外妖娆。
  二、苏仙岭
  苏仙岭在县城东北隅。相传西汉文帝三年(前177),县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得名。岭呈南北走向,山势陡峭,森林茂密。西坡万松苍绿,常被云遮雾绕,成一胜景,曰“苏岭云松”,为古郴州八景之一。山顶有苏仙观,古朴而雄伟。观西侧绝壁,独生巨石,名沉香石,上有足印,传为苏耽站此跨鹤升仙所留。中有景星观,殿宇宽敞,隐于山谷,清静幽雅,系唐代著名道士廖法正修炼处,殿内存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刻。下有岩洞,名白鹿洞。相传苏耽幼时生活于洞内,白鹿为他哺乳,白鹤为他暖身,才得以长大,并成为名医。洞亦由此得名。洞外,塑白鹿、白鹤,栩栩如生。桃花溪水自洞前潺潺流过,胜似仙境。山中有“三绝碑”、“八字铭”、“跨鹤图”等碑刻崖刻10余处,多出自名家手笔,以极高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护碑亭、飞升亭、秀峰亭、报春亭、红枫亭、观景台、郴州旅社等亭台楼阁分布于山中各处,或依古松怪石,或伴桃花红枫,或临清泉流水,各自成景,风光别致,点缀成趣。今已辟为公园,园依岭名。盘山公路宛延至山顶,登山小道迂回其间,四通八达。游人云集,终年不断。
  三、鱼降山
  鱼降山位于东河上游的芙蓉村地段。这里四峰对峙,直指云天,上有飞流,下有二池,中间乱石林立,飞流倾泻入池,洪涛澎湃,巨石障激,其声如雷,回旋山谷,惊天动地,故称“鱼降飞雷”,为古郴州八景之一。历代凡到此游览的文人名士,无不为其磅礴气势而倾倒。秦观赞叹:“其形胜大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高信诗:“渺茫远自云根出,喧吼深疑天上来。”何孟春诗:“风雷夜走檐前石,虎豹晨嗥屋后山。”这里有“柳毅祠”,相传,《柳毅传书》这一著名的神话故事源于此。知州范廷谋诗:“将相龙女住名山,呼吸奔流异等闲。骇浪腾空吞怪石,惊涛喷荡洗云鬤”。山中有濂溪书堂。周濂溪,字茂叔,名敦颐,道州人,北宋理学家,庆历六年(1046)任郴县令,劝农兴学,建书堂于此。民怀其德,将书堂名为濂溪。
  四、灵寿山
  灵寿山原名万岁山,位于坳上乡田家湾村西侧。山上所生灌木,枝干上有天然“〓”字图案。取之作杖,有“灵寿杖”之美称。名流士宦赞不绝口,纷纷作诗、歌、铭、赋,称颂“灵寿杖”之奇妙。西汉平帝曾以此杖赠丞相孔光,从此更负盛名。唐天宝六年(747),朝廷特将万岁山改名为灵寿山。相传还产灵寿草,其药功与灵芝无异。山中有石屋,内生钟乳,宋子京题“呈祐处”三字于石壁。后山有一巨石屹立,形如美女,故称“美人石”。今,灵寿木和灵寿草均已绝迹。
  五、云秋山
  云秋山,一名仙台山,又名天飞山,位于瓦窑坪神仙砦附近。绝顶平坦,有仙坛和兴元观,传为苏仙修炼处。清乾隆十八年(1753),学者喻国人曾在此兴办同仁书院。山上有石池,池中涌泉水花如白莲花盛开,故名白莲池。山后有一对穿巨石,穿洞高50米,宽40余米,形同拱桥,上下均可通行。穿石下方两侧崖壁上,分别镌刻“天生巨眼”、“大地津梁”8个大字,书法雄浑而遒劲。山麓悬崖峭壁之上,有“胜景”、“天飞山”、“白莲奇观”、“同仁书院”等崖刻,均为楷书,字大如斗。另有同仁井,其长12米,宽3米,深2米。井傍崖壁上,镌刻“仁山泉喷,仁水天生。潜龙在渊,仁蟠时行。放夫四海,四海永清。沐日浴月,万古流馨”泉铭。
  云秋山,海拔180.7米。山虽不高,然挺拔俊秀,景致离奇,山泉清洌,四时不涸,且多古迹,是理想的游览胜地。
  第二节 胜水
  一、圆泉
  圆泉位于坳上乡田家湾村曾家浪。泉水自石壁圆窦流出,汇成圆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潭“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水白且浊……”此奇观称“圆泉香雪”,系古郴州八景之一。圆泉水,味甘冽,质清醇,色晶亮,饮后有渴尽甘来、滋润心田之感。唐代刘禹锡诗云:“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沏骨颂襟开”。又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被誉为“茶神”的陆羽曾与李季卿以煎茶品天下水质,“论水之目二十,而此第十八者也”。从此,圆泉号称“天下第十八泉”,闻名遐迩,令世人仰慕,以求一饮为快。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郴州知州万俟侣书“天下第十八泉”六大字,令人摹刻于圆泉上方石壁,以昭后人。石壁上还有“湖南甘谷”、“可用汲”等崖刻。圆泉水质优良,将它排在天下水的第十八位,历史上还有争论。因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述刘伯〓定水品时,称水之宜茶有七等,桐庐严陵的濑水最佳,但在记述陆羽定水品时,濑水是排在第十九,位于圆泉之后。所以历代名人认为,将圆泉排在天下水目中第十八位,全属张又新的错误。北宋诗人阮阅作七律诗一首批评张又新说:“清冽渊渊一窦圆,每来尝谓试茶煎。又新水鉴全然误,第作人间十八泉?”泉侧有会胜寺,旧时,常有文人不远千里聚会于此,品茶论水,吟诗作赋,故曰“会胜”。寺为上下二殿,上殿两侧门楣分别书“清风”、“明月”四字,传为朱熹手笔。殿内有诸多木雕石雕佛像。始建年代无考,最后修缮于民国11年(1922)。今,寺前古榕树和寺后一片森林已被砍伐殆尽,开山取石辟掉半边山坡,佛像毁于“文化大革命”,“圆泉香雪”奇观早已消失,寺宇倾斜,寺前仅存清嘉庆十三年、光绪四年、民国11年碑刻3块。1985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相山瀑布
  相山瀑布在白露塘镇上白水村王相山,系古郴州八景之一。王相山又名簧相岭,高250余米,周围35公里,翠峰叠嶂,巍峨峻峭。山北断崖高200余米,白水自崖顶飞流直下,色皎如雪,声震如雷,洒落崖底菱角池,激起层层浪花,生出蒙蒙水雾,萦绕山谷。当晴空万里,红日高照,阳光穿透水雾,交相辉映,道道彩虹划过峡谷山坡,美不胜收。山谷深邃,古木参天,幽兰葱绿,清香凉爽。山上有池,相传百凤在池畔孵雏,人取之则迷路,弃之则可归。宋代画家王茂悦曾作《郴州白水奇清图》,绘出相山瀑布风景,朝中参政高斯得观后,赞赏不已,即在画上题长诗一首:“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坡公论人物,我则论奇清。壮哉此白水,谁其深青冥……”历代还有很多文人名士为相山瀑布赋诗,其中高信诗:“晓酿晴光笼淡日,晚凝青色隐残虹。”范廷谋诗:“画面苍崖锁翠微,万山攒动一泉飞。凌空卷雪天边落,历乱奔雷涧底归。似练平铺凝暮霭,如银闪烁映斜辉。当年采药人何处,但觉清冷沁客衣。”70年代,堵白水发电,瀑布势减。
  三、北湖
  北湖在原县城西北隅,广二百余亩,水自湖底石窟出,冬温夏凉,清澈如鉴。天若放晴,夜空星月尽沉湖底,水波鳞鳞,银光闪耀,十分美丽,谓之“北湖水月”,为古郴州八景之一。湖中多鱼,入夜之后,举火叉鱼者众。火光映红天空,追鱼喊声不绝,良多趣味。唐韩愈曾泛舟夜游北湖,观看此景,兴趣盎然,作《叉鱼诗》咏其事。县人于湖心建亭,取名“叉鱼亭”,以纪念韩文公。《大明一统志》有载。湖滨原有龙王庙、北楼、北湖居士宅、韩文公祠、北湖书院等建筑物,均已久废。
  今辟为公园,园依湖名。水榭楼台,曲桥回廊,座落有序,重建“叉鱼亭”于湖面,北湖新貌更加秀丽。湖岸西南,地面广阔,绿树成荫,小道迁回,通往各个游乐场所。林中有郴州体育训练基地,中国女排由此腾飞,创造蝉联五次世界女子排球赛冠军的奇迹。北湖更享盛誉。
  四、仰天湖
  仰天湖在县南黄岑山东面海拔1430米处,因其位居高而得名。湖底有泉涌出,故又有浪井或潮井之称。《舆地纪胜》载,黄岑山“上有浪井,三日一涌”。明吏部左侍郎何孟春作《黄岭叠翠》诗,其中有诗句赞道:“潮井春深垂螮蝀,仰天秋净浴芙蓉。”湖水清澈,有鱼类繁殖,有水鸟栖息。湖周围一片茫茫草原,面积2万余亩,奇花异草生长茂盛。今,这里辟为牧场,牛羊成群。每当山风吹拂,绿草作浪,便可体验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节 奇岩
  一、岩砦
  岩砦位于桥口镇西瓦窑坪一带。这里,东江东来,郴江南至,汇合北流,直至黄泥滩一带,两岸连山,重岩叠峰,石峰挺拔,石砦林立,或蜿蜒如长城,或矗立如古堡,形状奇异多姿,岩石呈朱红,碧水丹崖,风光独秀。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游览后,在所著《徐霞客游记》中称此地“寸土绝丽”。两江汇流之处,三砦鼎立,隔水对峙。屹立在左岸的称铁鼎砦,山势壁立,巅有石鼎在裂罅中,鼎耳外露,古柏贯耳僵生,傲立苍穹,铁鼎砦显得更加神奇壮丽。史有唐代曹成王皋在此击败叛军之说,故又称曹王砦。高耸于右岸的称凉伞砦,因石峰状如华盖而得名。座落在正面壁上的称神仙砦,由48峰、98谷组成,方圆15公里,18条小路盘旋而上,峰回路转,险峻非常。砦脚有石佛山,六尊巨大彩色石佛依峭壁而琢,或坐或立,神态逼真。上有一个对穿溶洞,面积300平方米,高2米。洞内有石臼、炉灶遗址等,传为古人避兵所用之物。砦顶屹立一巨石,如雄狮仰天咆哮,更显出神仙的雄浑气势。自神仙砦逆东江而上,有鹅公砦、浣纱砦、鲤鱼砦……等;顺东江而下有金鸡砦、牧牛砦、美人镜砦等,不胜枚举。凡砦,当地人均以其形似某物而呼名。至黄泥滩有一巨岩,形状如狮,临江而卧,上下垂直高度200余米,人称狮形砦。上有一岩洞,称为“黑坦”,面积千余平方米,高约25米,内有庵宇,建筑年代无考。洞内还有一洞,入口狭小,面积与外洞大致相等,怪石纵横交错,入而迷返。各岩砦景观离奇,令游人叹为观止。
  二、岩鹰坦
  岩鹰坦位于良田镇桥头村。对穿溶洞,长2500米,宽500米。内有石龙,形迹俨然;石田数层,塍界分明;生钟乳,如笋如柱,形态各异;有石楼,长宽各10余米,石阶如梯,可拾级而上,昔人至此避兵;坦顶,石乳结成二石下垂,长宽各3米余,形如钟鼓,击之有声,与钟鼓声无异;泉水清冽,由后坦门流出,灌田数百亩,春夏水涨,乘木筏游遍全洞,方尽其妙,秋冬水涸,两岸皆可步行。前后坦门皆有庵。今已修整,移作他用,奇观消失。
  三、万华岩
  万华岩系一巨大溶洞,位于城西南安和乡坦山。洞口横巨壑张开,悬崖高耸,石壁矗立,若鬼斧神工之造,气吞天地万物。春雨季节,瀑布自60米高的崖顶飞流直下,更加壮观。洞口内外,有“万华岩”题、“坦山劝农记”、“万华岩记”等崖刻多处。“万华岩”三大字,刻于内顶崖面,离地高33.3米,其镌刻之艰险令人惊叹。
  主洞长1800米;宽5~20米不等,最宽处达70米;高10~20米不等,最高处达30多米。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千姿百态,似田、坝、瀑、幔、帘、笋、柱者,真如其物,触目可感;似人、狮、象、鹤、蟒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凡此种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河水自洞内潺潺流出,清冽不涸。水下有钙膜晶堆,为世界溶洞罕见之珍品。至洞口一段,河面较宽,可以泛舟。全洞景观,如诗如画,美丽神奇,令人陶醉。1983年3月,中国地质部溶岩研究所洞穴研究队与美国洞穴会赴华考察队一同考察万华岩,倍加称赞,在所赠锦旗上书“万华岩是世界上最壮丽的溶洞之一”。
  四、七姊石
  七姊石位于江口乡龙广洞村与保和乡宋家洞村交界处山峰绝顶。七块巨石并列,云遮雾绕,时隐时现,宛若七仙女下凡。石底有岩洞,内有七姊妹石像。外有七姑庵。山泉清澈,流入下石江。
  五、九姊岩
  九姊岩位于荷叶坪乡九姊仙山。九块巨石鳞次结成,洞高约10米,长宽各7米余。内有九姊仙石像,并有重岩数层,形同阶梯,沿石阶而上,可出崖顶,一望无际,不敢久瞰。岩下有九姊庵。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