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陶铜瓷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陶铜瓷器
分类号: K876
页数: 2
页码: 678-679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1956~1973年,在县城马家坪、和平里等地发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墓14座,出土陶器有鬲、钵、罐、壶、豆(盛食物的器皿)等文物。藏于地、市文物部门。
关键词: 文物藏品 瓷器 郴县

内容

1956~1973年,在县城马家坪、和平里等地发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墓14座,出土陶器有鬲、钵、罐、壶、豆(盛食物的器皿)等文物。藏于地、市文物部门。
  70年代初,民工在高山背挖防空洞时,掘出东汉陶器9件。系泥质灰陶或褐陶,有的壶、罐涂釉不均,但火候较高,表面有蛛网状冰裂纹。造型各异:鐎壶,直颈平沿,鼓腹圆底,三柱足,表面拍印方格纹;二系壶,直口平沿,长颈削肩,直腹平底,圈足,表面饰凹弦纹和凸弦纹;陶罐,侈口削肩,直腹平底,表面拍方格花纹;二系罐3只,一为敛口削肩,鼓腹平底双系耳,一为直口削肩,直腹平底双系耳,一为敛口削肩,直腹平底无耳,三罐表面均饰凹弦纹;陶仓,直颈平沿,直腹平底,兽蹄足,表面饰凹弦纹和凸弦纹;陶屋、猪圈,歇山式屋顶,模拟瓦行,墙垛门窗分明,猪圈屋后设猪栏,内置潲盆、生猪陶模,造型逼真,制作精细。
  1986年5月,同和乡回斗一农民刨田埂时,掘出东汉青铜器洗、盆、釜各1件。洗,宽口沿,弧腹,平底,腹部饰凸弦纹三道,两则有铺首,底内面饰双鱼纹,铭“富贵昌宜侯王”六字,通高11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0厘米,形制与四川三台出土铜洗相同;盆,侈口,鼓腹,平底,腹上部饰凸弦纹三道,附对称环耳,通高16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13厘米,形制与湖北长阳出土铜盆相同;釜,敞口,束颈,斜直肩,附对称环耳,鼓腹,平底,腹部饰凸弦文,通高13厘米,口径19厘米,形制与四川开县红花村出土铜釜相同。以上文物藏于县文物所。
  1986年冬,在石面坦电站建设工地掘出宋代青瓷器及大量残片。省、地文物部门采集碗、高足杯、碟、钵、壶、坛、罐、擂、盂及各种器盖等数十件样品予以收藏。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