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石刻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3
页码: 671-673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县内原有古石刻百余件(处),或记述政治、军事之重大史实,或记述乐善好施、修路架桥之古朴民风,或赞美山川名胜之奇秀风光,内容十分丰富。并集诗、文、书、刻等艺术为一体,颇具存史价值。 今存古石刻80件(处),其中碑刻75件、崖刻4处、石雕1处。
关键词: 文物名胜 石刻 郴县

内容

据旧志记载,县内原有古石刻百余件(处),或记述政治、军事之重大史实,或记述乐善好施、修路架桥之古朴民风,或赞美山川名胜之奇秀风光,内容十分丰富。并集诗、文、书、刻等艺术为一体,颇具存史价值。
  今存古石刻80件(处),其中碑刻75件、崖刻4处、石雕1处。
  第一节 碑刻
  义帝新碑,在义帝陵园内,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立。蜀人张俞撰文,将仕郎守郴县令陈叔献书,文林郎权知军事推官刘良肱纂额。碑为红砂石,高2.65米,宽1.16米。碑文系楷书阴刻,共21行,861字,记述秦朝灭亡及项羽徙义帝杀于郴的史实,文中有“戡乱谓之武,除暴谓之仁,知人谓之智,复仇谓之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云云。语言精炼,书法遒劲,刻艺高超。但因年久,碑面风化,有些文字已不能辨认。
  三绝碑,碑文为秦词、苏跋、米书,共81字。北宋绍圣四年(1097),秦观被贬,流放到郴县,作《踏莎行·郴州旅舍》,抒发其伤感忧思,词章华美,情真意切。秦观故去,苏轼阅秦词而感慨万千,题跋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将秦词、苏跋齐书之,并付记和款识。县人在城中竖碑,摹米书刻词、跋、记和款识于其上,史称“三绝碑”。南宋咸淳二年(1266)春,郴州知军邹恭命匠人拓碑文摹刻于苏仙岭白鹿洞上方石壁,并筑护碑亭。三绝碑艺术价值极高,新中国建立后多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封禁碑,今可考者三。一为《申郴州坑冶记》碑,碑文756字,列数葛藤坪、道塘、三角山一带采矿数害,并申令禁止。知军王橚撰文并书,立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一为仁宪封禁碑,记述官府禁止百姓在东波一带自行采矿,立于明代。碑在今白露塘镇柿竹园村。一为清代封禁碑,碑文600余字,记述州府禁止百姓在西边垅、大水垅、桃源垅、山源冲一带采矿及冶炼,立于同治六年(1867)。碑在今白露塘镇观山洞村。
  谕祭碑,在鲁塘乡村头村。明隆庆二年(1568)立,碑高1.2米,宽0.6米,厚0.1米。碑面四周,浮雕“凹”形图案,下方,浮雕赑屃。碑文竖镌,行书阴刻,共397字。记述隆庆皇帝对何孟春的评价和墓地规制以及治茔规则。
  述恩公碑,在良田镇水星楼。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碑高0.65米,宽0.5米。碑文竖镌,楷书阴刻。记述郴宜营参将述明禁止部下白索马料、扰乱地方的规定。
  十寺碑,在月峰乡十寺村。刻于清咸丰末年(约1860)。记述咸丰五年(1855)、九年(1859)太平军两次过村的史实。
  王才佐墓志碑,在良田镇塘了坪村。刻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秋。碑为汉白玉石,长1米,宽0.5米。碑文竖镌,楷书阴刻。记述王才佐带领乡勇围剿驻郴太平军,朝廷为此加封他为州同的史实。
  苏仙跨鹤图碑,置于苏仙岭飞仙亭内。原碑立于民国23年(1934),刻《苏仙跨鹤图》于碑面,反映民间传说“苏耽升仙”情景。图为白描,系县人王兰请吴兴画家王震所作。线条阴刻,简明流畅,仙、鹤神形生动,镌刻精细。“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碑立于1984年,碑面之图,系按省文物管理局黄果羽所藏原碑拓片重新摹刻。
  第二节 崖刻
  桥口镇黄泥滩村东江右岸的凤形山峭壁,上刻水文记录4段,面积约0.7平方米,离地面高5米。文载南宋建炎四年至清道光七年(113~1827)东江5次涨洪情况。为历代当地何、杨二姓村民所刻,是县内最宝贵的古代水文资料。
  安和乡坦山万华岩溶洞内外有崖刻多处。其中,洞口盘石上,刻“坦山岩劝农记”。题为横列,篆书阴刻。文系直列,正楷阴刻,共23行,600余字,记述郴州知州赵不退督劝农桑之事。刻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二月十八日,安世隆撰文并书。前洞内离地面高33.3米的顶蓬崖壁上,刻有“万华岩”三大字。书为繁体,正楷阴刻,字径1米,笔法雄浑而稳健。大字左边,刻“郡守杨昌子立”。右边,刻“通守李朴书”。无年款。杨昌子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任郴州路总管。李朴,眉山人,咸淳年间(1265~1274)由朝散郎通判郴阳兼管劝农营田事。
  坳上乡田家湾曾家浪圆泉石壁上,有题刻3组。一为“天下第十八泉”,题出自唐代《茶经》之品评天下水质,字为南宋郴州知州万俟侣手书,刻于嘉定十一年(1218)仲夏。竖镌,大楷阴刻,字径0.6米,旁有注字两行,为行书阴刻。一为“湖南甘谷”,题、书均出自明代梁南鹤庆杨世华之手,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横镌,字径0.4米,楷书阴刻。一为“可用汲”,其书法、字径、镌刻与上同,落款字迹已被风雨剥蚀,故题、书所出及镌刻年代均不可考。
  桥口镇宝安岭椿树垅矿井石壁上,刻有该矿井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4次开采时间。
  除以上崖刻外,苏仙岭、鱼降山、相山、云秋山等地,还有崖刻多处。
  第三节 石雕
  瓦窑坪神仙砦石佛山崖壁有二石窟,相距三四米。一窟内有石雕佛像5尊,主佛居中,稳坐莲台,神态慈祥,高2米,身围3米。两侧各有女佛立像2尊,每尊高2米,身围1.7米,云鬓高挽,长裙曳地,颇具风姿。另一窟内有石雕立像一尊,如人高大,被雕成头戴官帽,身着袍服,手捧笏板,双足伫立,神态肃穆的文官姿态。雕工粗中有细,造型逼真,并饰以彩色。石窟下沿阴刻“灵通显应”四字,落款为“至正元年”(1341)。今,石雕群像基本完好。此外,县内一些古建筑上的石雕图案亦很精美。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