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7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4
页码: 668-671
摘要: 本章记录了郴县古建筑情况。包括桥亭、楼阁、观庵、塔坊。
关键词: 古建筑 名胜古迹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桥亭
  县内有大小古桥百余座;原县城及城郊有流憩亭、引春亭、君子亭、物闲亭、望松亭、香海棠亭、叉鱼亭、乳仙亭、飞升亭、护碑亭等古亭台10多座。其中部分小桥和绝大多数亭台早废,今存较大古桥和北湖、苏仙岭的一些亭台,历经多次重修,亦非原貌。乡间还存在一些凉亭,虽然结构简单,规模甚小,但有些古凉亭的建造独具匠心。
  一、苏仙桥
  苏仙桥在原县城苏仙路东端,横跨郴江,系郴资孔道。始建无考,明初为石墩木桥,常有维修。正德八年(1513)秋,桥已梁毁墩圮,行人涉水过往。卸任还乡的工部侍郎崔岩深怜民苦,乃倡议重修此桥。他协同州府,劝募于州属各县,筹齐粮款,于正德十年(1515)正月动工,至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完工,建成六墩五拱石桥。长25丈,宽1丈6尺,高2丈余,并建长亭于桥面,供行人遮雨蔽日。全部工程耗银450两、粮370石。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桥被洪水冲毁两拱。州同庄壬春沿前例募捐重修,将桥升高1丈6尺,加宽9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桥又被冲毁两拱。绅士陈昭龙、朱龙山等募捐修复。
  1964年,改建成公路桥,并易名为“郴江桥”。1986年再度改建,于原拱上增架钢筋混凝土梁,并升高和加宽桥面,使之与西端的跨京广复线立交桥平接贯通,至1988年完工。桥长90.8米,宽15米,高9.2米。复名“苏仙桥”。
  二、侍郎桥
  侍郎桥在华塘镇石山头村。系三拱青砖桥,长40米,宽5米,高6米,桥面两边砌花岗石阑。建于明嘉靖初年,因吏部侍郎何孟春发起募捐修建,故得名。清顺治、乾隆年间曾两度维修,今完好。
  三、丰乐桥
  丰乐桥在栖凤渡镇,横跨西河。原系七拱石桥,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朱偓有记。民国18年(1929),改建成公路桥。民国33年,国民党军为拒日本侵略军犯郴,将此桥炸毁,日军投降后修复。1959年重建,1967年,扩建成六拱石桥。长114米,宽6.54米,高8米。桥面两边砌花岗石墙阑,每边墙阑竖汉白玉石柱6根,嵌汉白玉石板6块,雕镂空连环套圈39个。易名为“栖凤渡桥”。
  四、文星桥
  文星桥在华塘镇招旅村,横跨西河。原系三拱石桥,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桥面两边砌青石墙阑,分别设“猫眼”、“狗洞”12个,以供排洪之用。东西桥头,各有10级和12级台阶通往桥面。东桥头建亭,供路人歇息,并施茶水。亭内墙上嵌碑刻数块,记述建桥情况。知州朱偓撰有记文。民国27年(1938),改建成公路桥。填没桥头石阶,拆除凉亭。民国33年12月6日晚,国民党军为拒日本侵略军向西进犯,炸毁此桥。日军投降不久,复建成五墩木桥。民国38年8月17日,白崇禧部为拒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又将此桥烧毁。1950年修复,1964年,改建成三拱石桥。长62.3米,宽7米,高9米,桥面两边砌石阑。易名为“招旅桥”。
  五、三合桥
  三合桥在华塘镇三合村,横跨西河,俗名“花桥”。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砖木结构,七墩六孔,长60米,宽2.55米,高7米。桥面上建亭,俗称“万年亭”,高4米,长、宽与桥面同。亭壁依桥墩而建,上绘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并题对联。民国33年(1944),该桥被国民党军烧毁,翌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复。今尚完好。
  六、望仙亭
  望仙亭在岗脚乡正源村。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长7米,宽、高各3.5米。石墙瓦顶,拱门南北对开,石路穿亭而过。路石有色,五彩斑斓,光滑明亮。亭边有清泉,故又名“泉水亭”。
  七、合璧亭
  合璧亭在栖凤渡镇新庄村廖家。清嘉庆三年(1798)肇建,长7米,宽4米,高2.5米。垒石为柱,但无灰浆勾缝;以木为梁,但榫眼均无木尖,对拢即固。迄今189载,仍坚牢如初。因其造艺有“珠联璧合”之巧,故名“合璧亭”。
  八、婆婆岩亭
  婆婆岩亭在五里牌乡婆婆岩糖铺上。始建无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长9米,高宽各4米。石墙瓦顶,东西墙垛为三重飞檐,顶层正中对置石雕葫芦,高约米许。东西二门上方两角,浮雕蝙蝠图案;二门楣中段,分别横镌“捷足先登”、“前程宏远”,字径0.2米,楷书阴刻。书之下方,分别浮雕“双狮戏球”和“双凤朝阳”图案,形象逼真,刻艺精良。亭之造形,古朴端庄,至今完好。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