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遗址
分类号: K928.726.4
页数: 3
页码: 662-664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各个遗址情况。包括古县城址、南关上古道遗址、铁渣市冶炼遗址、五马垅冶炼遗址等。
关键词: 文物名胜 古迹 郴县

内容

一、古县城址
  郴县古县城址在今郴州市内东北隅。《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项羽所立义帝都此。”《水经注》:“郴县城,项羽迁义帝所筑。”古县城建于公元前206年,经历代不断展筑修葺,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城垣周长630丈,高2丈,厚8尺,上设垛口466个,护城河宽丈余,深5尺,来鹤楼、迎薰楼、爽极楼依次耸立于朝阳门(东)、镇南门(南)、瞻城门(西)之上方,颇为壮观。尔后失修,又屡遭战争破坏,民国时期还有居民拆取城墙砖石建房。至民国26年(1937),城墙已是残垣断壁,只存东南二门,其上之城楼亦已破败不堪。古县城历尽沧桑,面貌全非。
  1980年,仅存东城墙残长约50米、高3米,南面月城残长7米、高4米。旧址上今驻郴州地区公安处、行署、军分区、粮食局、市六中、郴县印刷厂等单位,高楼鳞次栉比。人民东路与北街成“丁”字形交汇于此,行人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古城新姿,更加美丽。
  二、南关上古道遗址
  原县城裕后街南关上地段,遗留湘粤古道残长约3公里,宽2米,石板路面。据唐颜师古《汉书注》和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等史籍记载,此道筑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北通中原,南达交广,系古代南北唯一通道。过往商旅络绎不绝,运货骡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骡马于路面石板踏出蹄印,每个深1~2厘米,斑斑点点,排列有序,满布于路面,形成古道奇观。
  三、铁渣市冶炼遗址
  五盖山碧云峰东麓,堆积冶铁炉渣矿渣,面积达数平方公里,铁渣市由此得名。
  五盖山,有色金属矿藏丰富,自汉唐至明清,历代均有开采,碧云峰东麓一带,铁矿采冶尤盛。官府多次禁止,然而屡禁不止。今,国营、集体、个体采冶厂矿遍布于各条山脉,其中仍有不少铁矿采冶企业。
  四、五马垅冶炼遗址
  原安和乡新田岭五马垅,炉渣堆积千余平方米,残存土法冶炼炉10个,石块炉身,穹窿炉顶。炉身内壁糊以泥浆,前下方有一圆孔,孔径25厘米。
  新田岭一带,铅、锌、银、砒等矿富集,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已有采冶,后因官府禁止,故时采时停。清康熙十四年(1675),朝廷放宽禁矿政策,百姓在此冶砒者众。残存土炉系清代冶砒炉。
  五、刘瞻故居遗址
  刘瞻故居在原县城河街乌石矶。县人刘瞻于唐咸通十一年(807)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政清廉,刚直不阿,受人敬重。逝后,时人依其故居改建为祠,以供祭祀。并于堂前左壁嵌石碑一块,碑高1.2米,宽0.8米,上镌“刘平章故里”五字,楷书阴刻,字径0.3米。尔后失修,故居倾圮。今,旧址上已建郴州市蜜饯厂。
  六、瓦窑坪窑址
  瓦窑坪窑址在桥口镇瓦窑坪村傍,即今郴县石面坦水电站驻地。1985年文物普查发现,窑址残存面积4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1.5米。1986年冬,省、地文物部门配合该电站建设施工,进行发掘,清出龙形窑床1座,残长9.8米,宽3.5米,以匣钵迭垒技术装烧。出土陶、瓷器及其残片万余件(片),其中瓷器品种繁多,杯碗碟壶造型各异,式样美观,个别器皿形状奇特。大部分属青瓷,亦有部分酱色瓷,釉质均光泽明亮,有的呈冰裂纹。器皿内底或外底,有模拍铭纹,表面饰有多种花纹,制作考究,工艺精良。属宋代民窑,但未见文献记载。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