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篇 文物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73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六篇 文物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5
页码: 662-686
摘要: 本篇介绍了郴县文物名胜遗址、管理情况。包括墓葬遗址、古建筑遗址、石刻遗址、近代史迹遗址、文物藏品等。
关键词: 文物名胜 古迹 郴县

内容

郴县置于秦,素有“林邑”之称,历史悠久,山川秀丽。置县两千多年,历代郡、府、州、军、路、区治均设于县城,是郴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物名胜很多,旧志有载的亭塔楼阁、寺庵坊表、墓葬墓志、碑刻崖刻、古桥古渡、山川名胜等,多达数百处(件)。然而在新中国建立前,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文物名胜屡遭破坏,加之政府缺乏管理,损失更为严重。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于县文化馆配备文物专干,主管全县文物工作,贯彻国家各时期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管理。50年代末,析城关镇建郴州市,义帝陵、三绝碑、苏仙岭、万华岩等一批重点文物名胜,先后被划归郴州市管理。还上交部分重要文物藏品给省、地文博部门管理。1985年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县内古遗址6处、墓葬14处、石刻80件、古建筑39处、名胜景点12处、文献资料21种、藏品129件,共301处(件)。其中11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本篇择要志之。
  第一章 古遗址 墓葬
  第一节 遗址
  一、古县城址
  郴县古县城址在今郴州市内东北隅。《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项羽所立义帝都此。”《水经注》:“郴县城,项羽迁义帝所筑。”古县城建于公元前206年,经历代不断展筑修葺,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城垣周长630丈,高2丈,厚8尺,上设垛口466个,护城河宽丈余,深5尺,来鹤楼、迎薰楼、爽极楼依次耸立于朝阳门(东)、镇南门(南)、瞻城门(西)之上方,颇为壮观。尔后失修,又屡遭战争破坏,民国时期还有居民拆取城墙砖石建房。至民国26年(1937),城墙已是残垣断壁,只存东南二门,其上之城楼亦已破败不堪。古县城历尽沧桑,面貌全非。
  1980年,仅存东城墙残长约50米、高3米,南面月城残长7米、高4米。旧址上今驻郴州地区公安处、行署、军分区、粮食局、市六中、郴县印刷厂等单位,高楼鳞次栉比。人民东路与北街成“丁”字形交汇于此,行人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景象。古城新姿,更加美丽。
  二、南关上古道遗址
  原县城裕后街南关上地段,遗留湘粤古道残长约3公里,宽2米,石板路面。据唐颜师古《汉书注》和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等史籍记载,此道筑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北通中原,南达交广,系古代南北唯一通道。过往商旅络绎不绝,运货骡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骡马于路面石板踏出蹄印,每个深1~2厘米,斑斑点点,排列有序,满布于路面,形成古道奇观。
  三、铁渣市冶炼遗址
  五盖山碧云峰东麓,堆积冶铁炉渣矿渣,面积达数平方公里,铁渣市由此得名。
  五盖山,有色金属矿藏丰富,自汉唐至明清,历代均有开采,碧云峰东麓一带,铁矿采冶尤盛。官府多次禁止,然而屡禁不止。今,国营、集体、个体采冶厂矿遍布于各条山脉,其中仍有不少铁矿采冶企业。
  四、五马垅冶炼遗址
  原安和乡新田岭五马垅,炉渣堆积千余平方米,残存土法冶炼炉10个,石块炉身,穹窿炉顶。炉身内壁糊以泥浆,前下方有一圆孔,孔径25厘米。
  新田岭一带,铅、锌、银、砒等矿富集,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已有采冶,后因官府禁止,故时采时停。清康熙十四年(1675),朝廷放宽禁矿政策,百姓在此冶砒者众。残存土炉系清代冶砒炉。
  五、刘瞻故居遗址
  刘瞻故居在原县城河街乌石矶。县人刘瞻于唐咸通十一年(807)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政清廉,刚直不阿,受人敬重。逝后,时人依其故居改建为祠,以供祭祀。并于堂前左壁嵌石碑一块,碑高1.2米,宽0.8米,上镌“刘平章故里”五字,楷书阴刻,字径0.3米。尔后失修,故居倾圮。今,旧址上已建郴州市蜜饯厂。
  六、瓦窑坪窑址
  瓦窑坪窑址在桥口镇瓦窑坪村傍,即今郴县石面坦水电站驻地。1985年文物普查发现,窑址残存面积4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1.5米。1986年冬,省、地文物部门配合该电站建设施工,进行发掘,清出龙形窑床1座,残长9.8米,宽3.5米,以匣钵迭垒技术装烧。出土陶、瓷器及其残片万余件(片),其中瓷器品种繁多,杯碗碟壶造型各异,式样美观,个别器皿形状奇特。大部分属青瓷,亦有部分酱色瓷,釉质均光泽明亮,有的呈冰裂纹。器皿内底或外底,有模拍铭纹,表面饰有多种花纹,制作考究,工艺精良。属宋代民窑,但未见文献记载。
  第二节 墓葬
  一、楚汉墓群
  50~70年代,城建部门在县城建设施工中发现马家坪、和平里、高山背楚墓群,省、地文物部门在上述地方清理楚墓14座。至1988年止,县内还先后发现东汉墓群8处,分布在五里牌乡鳌头岭村石面坦、洞尾村茶山;岗脚乡湾塘村龙家;小溪乡光明村王家;坳上乡新丰村朱家、水塘村公堂坪、黄泥坳村三角铺;华塘镇毫里村茶园等地。
  二、义帝陵
  义帝陵在原县城文化路西侧。《水经注》:“郴县南有义帝冢。”唐《元和郡县志》:“义帝陵在郴县西一里。”
  义帝熊心,战国时楚国怀王之孙。楚王负刍五年(前223),秦灭楚,熊心流落民间牧羊。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楚国贵族项羽、项梁在吴起兵响应,趁势攻秦,为召唤天下,访回熊心,立为怀王。秦二世三年(前207),怀王封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北上救赵,军至安阳,宋义罢兵不前,项羽杀宋义,挥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与秦军决战,大获其胜,于汉王元年(前206)率兵西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自立为西楚霸王,据九郡,都彭城。因王不能二,羽佯尊怀王为义帝,并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名,徙义帝于长沙郡郴县,汉王二年(前205)冬十月,令九江王英布杀之,葬于原县城穹泉后山坡(即今郴州市文化路西侧)。
  陵原为土封,高丈余,底径2丈余,前有“义帝陵”碑,侧有义帝祠,祠内有宋、元碑刻,记述项羽徙义帝史实。民国8年(1919),陵被驻郴湘军总司令谭延闿挖掘,随复原状,并加竖华表石柱二,刻联于柱云:“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1956年,义帝陵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拨款重修。切去陵冢边沿封土,砌以砖围,墓室朝南,冢高3米,底径4米,陵前竖汉白玉碑,楷书阴刻“义帝陵”三字。1966年秋,郴州地区煤炭局驻进陵园,铲平陵冢,兴建平房。1983年,重新划定陵园保护面积3374.4平方米。1988年重修,拆除保护范围内屋宇,沿汉制复堆陵冢,高5.2米,底径8.5米,陵前竖“义帝陵”汉白玉碑,周围以花岗石护坡,并砌台阶和甬道。阶下重竖大理石华表,复刻表联。1956~1988年,义帝陵曾先后四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唐刘瞻墓
  清嘉庆《郴州总志》:“唐宰相刘瞻,郡人,葬州南四十里良田市侧,茔向南,坐大鹅岭,左琉璃江。”即今良田镇鲁塘岭村东。墓堆已被夷平。
  刘瞻,字几知,郴县人。新、旧《唐书》有传。生平事迹详见《人物篇》。
  四、明何俊墓
  何俊墓在杨柳铺,即今马头岭乡马头岭村。原墓周有石围,墓前后有碑。1969年,墓、碑均被毁。
  何俊,字廷彦,郴县永宁乡(今鲁塘乡)村头人。成化五年(1469)举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管理钱粮,出纳明辨,升户部员外郎。成化十七年(1481),擢云南按察司佥事兼云贵提学,重视人才,力黜浮华。卸任后回归故里,钻研医学,蓄积方药,施与贫病者,并著《纳斋稿》十卷。归家18年卒。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廷相为其撰神道碑文。
  五、明何说墓
  何说墓在刘仙岭,即今白露塘镇坪田村林场。茔向南,顶圆平,封土堆残高0.7米,底径4米。青砖墓围,青石墓碑,当中竖镌“刑部郎中何公礼说之墓”。今,墓碑已断,墓围被毁。
  何说,字商臣,何俊之子。明成化十七年(1481)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办理义顺两豪绅争地案,事涉皇室宦官,说不畏权贵,秉公直断,升刑部员外郎,总理诸司案卷,校阅精敏。御史报来“山西乱民谋反”一案,被定死罪者众。说审查后提出异议,认为此案系假佛惑众,并非谋反。所议被朝廷采纳,救活无辜千余人。旋迁刑部郎中,奉旨进京,记录在押囚徒罪行凡六千人,慎重审查后定罪三千人。其余囚徒,经说上疏奏明实情,均获平反。杨州有“毒药杀人”一案,被告死罪已定,经说审理,提出疑点多处,派人反复查证,原系巡逻人与被告有仇,乃虚构罪名诬陷,说奏明朝廷,缉拿元凶,释放被诬者。安徽广德县有饥民向官仓贷谷,未能获准,于是被迫轰抢仓谷。县衙拘捕四十余人,均判死罪。说审理此案,认为饥民此举系出无奈,情有可原,便准其自首悔过,退还所抢之谷,予以宽大释放,饥民跪哭拜谢而去。弘治六年(1493),说因刑部祸事受牵连。下都察院狱,在狱中沾染疾病,生命垂危。皇上下诏,将说降罪一等,释放补外缺。说出狱不久,病逝。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为其撰墓志铭。
  六、明何孟春墓
  何孟春墓在鲁塘乡村头村仙岗岭。墓顶呈圆拱形,封土堆残高1.2米,底径3.5米。两道青石墓围,内围中有墓碑3块。青石碑坊横跨墓道,造型为三层四柱,上镌鳌鱼,刻异兽,雕“八仙过海”、“丹凤朝阳”等图案。坊前排列狮、马、虎、羊四石兽,栩栩如生。墓侧有享堂,内有何孟春塑像及碑刻数块。现堂、坊及石兽均已被毁,唯存“谕祭文”碑一块。
  何孟春,字子元,何说之子。弘治六年(1493)春进士。屡官兵部主事、右副都御史、云南巡抚、吏部左侍郎等职,卒后被追赠礼部尚书。生平事迹,详见《人物篇》。
  七、明陈缟墓
  陈缟墓在桥口镇高家塘村楠木塘。茔向东南,封土堆残高1.45米,底径3.6米。墓前有碑,高1.2米,宽0.55米,竖排镌“明显考监察御史陈公之墓”、“明显妣孺人李氏之墓”。系夫妇合葬墓。
  陈缟,字美中,郴县人。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任江西省泰和县训导。教人先德行后艺文,常捐俸接济寒士。升奉化知县,屡辨疑狱,摺广东道监察御史。督办两淮盐政,陈盐法十二事。后巡按贵州道,卒。著有《西昌北上稿》文集。
  八、明欧礼墓
  欧礼墓在良田镇。
  欧礼,字汝和,郴县人。嘉靖四年(1525)中乡试,知龙泉县,体察民情,兴利除弊。调任丰城知县,立差役九等法管理徭役,贫富无欺,上下称赞,擢云南佥事,后升左参议。清嘉庆《郴州总志》、光绪《湖南通志》均有传。
  九、明袁子让墓
  袁子让墓在原县城郊梨树山东陂岭。封土堆残高1.6米,底径2.2米。墓前原有碑,墓地上原有享堂、华表、石狮等,俱已久废。
  袁子让,字孜肩,郴县人。万历十三年(1585)应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授嘉定知州,课士爱民,振兴文教,升兵部员外郎。子让博学多才,有《字学元元》、《香海棠集》等著述。尤长于词章题咏,曾为京都“上湖南会馆”题联:“岣嵝坐衡宗揖五盖九疑青紫千层朝蓟北;潇湘汇郴水带三江七泽风云万顷壮湖南。”至清初,该会馆被王内翰占为己有。郴人控告,执此板联为左证,有司据此仍断为“上湖南会馆”。又作《香海棠赋》,文词华美,郴人将此赋刻于碑,并在城南建香海棠亭,置碑刻于亭中,以作纪念。清嘉庆《郴州总志》、光绪《湖南通志》均有传。
  十、明代墓群
  明代墓群在瓦窑坪神仙砦。清嘉庆《郴州总志》:“低头窾、船窾在州北五十里瓦窑坪,内停枯丧二十余棺,男女可分。衣黼黻者四五人,系前朝衣冠。因代远年湮,挂祭无人,以致风雨飘摇,牛羊践踏。州人悯之,捐五十余金,请于朱宪出示晓谕,掩土砌石,封闭窾门,俾无暴露。”
  十一、清陈昭谋墓
  陈昭谋墓在桥口镇石河村。墓前有碑,竖镌“皇清诰封奉直大夫甘肃文县知县陈公讳昭谋大人陈母曹太宜人之墓”,墓上方还立有“诰封碑”。全墓至今完好。
  陈昭谋,郴县人。有《剑溪文稿》、《典制分类文海》、《理题正宗》等多种著述。但其生平事迹详情无考。
  十二、清陈起诗墓
  陈起诗墓原在南塔岭。墓高丈许,底径约3丈。同治元年(1862)二月,陈的后裔将该墓迁至永丰乡(今桥口镇)长桥黄家山。
  陈起诗,字敦甫,号云心,郴县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屡官吏部主事、吏部员外郎、记名御史、诰命大夫等职。有《孔子年谱》、《四书求是录》、《四删诗》、《补全唐诗选辑》、《平瑶议》等著述刊行于世,其学识之渊博与魏源、左宗植、汤鹏齐名,时称“湖南四才子”。生平事迹详见《人物篇》。
  十三、黄世潘家墓
  黄世潘家墓在桥口镇瓦窑坪沙子塘。青石墓道依山谷而建,其长百米,宽30米,两侧狮、虎、马、羊等石兽相对排列。墓道尽头至坟台,有台阶6级,第二级两侧树立青石华表,高2米,直径0.32米,隶书阴刻表联:“华衮耀当年皇恩浩荡;表坊垂后代世泽绵长。” 字径0.1米。第四级中央立石碑,高2.5米,宽0.75米,正中竖镌“黄氏佳城”四字,亦隶书阴刻,字径0.54米。墓右侧自上而下砌石阶57级。其工程之浩繁,在县内古墓中少见。1981年10月,该墓被盗。
  1982年,县文物部门调查,该墓系亚家山村黄世潘所建,先葬其母,后葬其媳。村人言,黄于清代统领过江西水陆军队。
  第二章 古建筑
  第一节 桥亭
  县内有大小古桥百余座;原县城及城郊有流憩亭、引春亭、君子亭、物闲亭、望松亭、香海棠亭、叉鱼亭、乳仙亭、飞升亭、护碑亭等古亭台10多座。其中部分小桥和绝大多数亭台早废,今存较大古桥和北湖、苏仙岭的一些亭台,历经多次重修,亦非原貌。乡间还存在一些凉亭,虽然结构简单,规模甚小,但有些古凉亭的建造独具匠心。
  一、苏仙桥
  苏仙桥在原县城苏仙路东端,横跨郴江,系郴资孔道。始建无考,明初为石墩木桥,常有维修。正德八年(1513)秋,桥已梁毁墩圮,行人涉水过往。卸任还乡的工部侍郎崔岩深怜民苦,乃倡议重修此桥。他协同州府,劝募于州属各县,筹齐粮款,于正德十年(1515)正月动工,至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完工,建成六墩五拱石桥。长25丈,宽1丈6尺,高2丈余,并建长亭于桥面,供行人遮雨蔽日。全部工程耗银450两、粮370石。嘉靖十九年(1540)七月,桥被洪水冲毁两拱。州同庄壬春沿前例募捐重修,将桥升高1丈6尺,加宽9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桥又被冲毁两拱。绅士陈昭龙、朱龙山等募捐修复。
  1964年,改建成公路桥,并易名为“郴江桥”。1986年再度改建,于原拱上增架钢筋混凝土梁,并升高和加宽桥面,使之与西端的跨京广复线立交桥平接贯通,至1988年完工。桥长90.8米,宽15米,高9.2米。复名“苏仙桥”。
  二、侍郎桥
  侍郎桥在华塘镇石山头村。系三拱青砖桥,长40米,宽5米,高6米,桥面两边砌花岗石阑。建于明嘉靖初年,因吏部侍郎何孟春发起募捐修建,故得名。清顺治、乾隆年间曾两度维修,今完好。
  三、丰乐桥
  丰乐桥在栖凤渡镇,横跨西河。原系七拱石桥,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知州朱偓有记。民国18年(1929),改建成公路桥。民国33年,国民党军为拒日本侵略军犯郴,将此桥炸毁,日军投降后修复。1959年重建,1967年,扩建成六拱石桥。长114米,宽6.54米,高8米。桥面两边砌花岗石墙阑,每边墙阑竖汉白玉石柱6根,嵌汉白玉石板6块,雕镂空连环套圈39个。易名为“栖凤渡桥”。
  四、文星桥
  文星桥在华塘镇招旅村,横跨西河。原系三拱石桥,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桥面两边砌青石墙阑,分别设“猫眼”、“狗洞”12个,以供排洪之用。东西桥头,各有10级和12级台阶通往桥面。东桥头建亭,供路人歇息,并施茶水。亭内墙上嵌碑刻数块,记述建桥情况。知州朱偓撰有记文。民国27年(1938),改建成公路桥。填没桥头石阶,拆除凉亭。民国33年12月6日晚,国民党军为拒日本侵略军向西进犯,炸毁此桥。日军投降不久,复建成五墩木桥。民国38年8月17日,白崇禧部为拒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又将此桥烧毁。1950年修复,1964年,改建成三拱石桥。长62.3米,宽7米,高9米,桥面两边砌石阑。易名为“招旅桥”。
  五、三合桥
  三合桥在华塘镇三合村,横跨西河,俗名“花桥”。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砖木结构,七墩六孔,长60米,宽2.55米,高7米。桥面上建亭,俗称“万年亭”,高4米,长、宽与桥面同。亭壁依桥墩而建,上绘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并题对联。民国33年(1944),该桥被国民党军烧毁,翌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复。今尚完好。
  六、望仙亭
  望仙亭在岗脚乡正源村。始建年代无考,清乾隆十年(1745)重建。长7米,宽、高各3.5米。石墙瓦顶,拱门南北对开,石路穿亭而过。路石有色,五彩斑斓,光滑明亮。亭边有清泉,故又名“泉水亭”。
  七、合璧亭
  合璧亭在栖凤渡镇新庄村廖家。清嘉庆三年(1798)肇建,长7米,宽4米,高2.5米。垒石为柱,但无灰浆勾缝;以木为梁,但榫眼均无木尖,对拢即固。迄今189载,仍坚牢如初。因其造艺有“珠联璧合”之巧,故名“合璧亭”。
  八、婆婆岩亭
  婆婆岩亭在五里牌乡婆婆岩糖铺上。始建无考,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长9米,高宽各4米。石墙瓦顶,东西墙垛为三重飞檐,顶层正中对置石雕葫芦,高约米许。东西二门上方两角,浮雕蝙蝠图案;二门楣中段,分别横镌“捷足先登”、“前程宏远”,字径0.2米,楷书阴刻。书之下方,分别浮雕“双狮戏球”和“双凤朝阳”图案,形象逼真,刻艺精良。亭之造形,古朴端庄,至今完好。
  第二节 楼阁
  原县城内有来鹤楼、迎薰楼、爽极楼、北楼、奎星阁等古楼阁多座,均久废。良田镇老街(即古郴宜大道良田圩段)有水星楼、德福楼、南海楼。由北至南,依次排列,等距相对。均建于清康熙初年。
  水星楼,横跨老街北端。砖石木结构,小青瓦盖顶。楼长10米,宽4米,高8米。下层,青石拱门南北对开,东西墙上嵌碑数块,墙下置石凳,供行人歇息,上层为阁,花格门窗,顶为四角飞檐。阁中供奉水星玄武,以镇火灾。民国13年(1924)重修,有碑记其事。今,楼阁已成居民住宅。
  德福楼,横跨老街中段。其结构、式样、规制与水星楼同,唯南北长仅2米。上层阁中供奉财神,以祈市场兴旺,万民得福,故称“财神阁”,阁顶飞檐分别塑龙、狮像。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今为民居。
  南海楼,横跨老街南端。其结构、式样、规制与水星楼同。上层阁中供奉观音,以求保一方平安,故称“观音阁”。民国13年(1924),与水星楼一同维修,立《捐修观音阁水星楼序》碑记其事。圮毁时间不详。
  第三节 观庵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境内有道观寺庵198所。其中观7所、寺30所、庵161所。今尚存12所,其建筑规模较大者有苏仙观和白云仙庵。
  苏仙观,座落在原县城之东苏仙岭顶峰。殿宇高大雄伟,始建无考,唐开元十九年(731)已有修葺,宋代多次维修。元末,毁于兵灾,明代修复。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殿内有碑记其事。1967年,殿宇被毁,仅存残垣。1982年重修,观长82.2米,宽41.5米,砖木结构。正殿,犀头粉墙,青瓦顶,回纹窗,高大雄伟。殿门南开,门额上嵌汉白玉碑,镌刻宋景定甲子封号。门外左右,置放香炉,阶下有旋马坪。门内左右,塑金钢大士像,其高4米。中轴线上,前厅、天井、中厅、后厅依次纵列。中厅有苏耽塑像,旁立“白鹤”;各厅之内,雕梁画栋,大柱上多有刻联;两侧厢〓,系二层楼房,东厢名“南海”,为清末道教衰落后所筑的佛教庵宇,其北端两间,曾于民国27年(1938)被蒋介石用作囚禁爱国将领张学良之所,张将军题“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于壁,故今名“屈将室”;西厢名“西湖”,原系香客、游客留宿之所。正殿之下有“仙亭”,琉璃瓦,攒尖顶,翘角飞檐,覆盆藻井,方格棂窗。亭内竖“苏仙跨鹤图”石雕。山门向西,为宋代牌坊式门楼,上书“天下第十八福地”。殿门之前方,筑有观景台。登台观景,远近风光饱览无遗。
  白云仙庵,在马头岭乡荷叶塘村西边岭。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小青瓦,硬山顶,南北封火山墙。布局为前后二殿,中隔天井,两侧为厢房。共占地200平方米。后殿为大佛殿,通高10米,顶棚为覆盆藻井。庵外右前墈下,有舍俐塔1座,造型为上下两层,攒尖顶。通高1.5米。下层正面竖镌“明舍俐塔”、“明故师重光勇圣位”、“教徒普从、相、望、德”、“徒孙熙明、德、凤”、“万历二十九年冬月立”等字样。庵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万历至清康熙、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均有维修。今,佛像无存,整体建筑保存尚好。
  第四节 塔坊
  清代,城关有东南二塔,永宁乡同祥圩(今属鲁塘乡)有文峰塔。牌坊37座,其中科第寿考坊15座,多在城关,节孝坊22座,多在乡间。今存三塔一坊。
  东塔,在原县城东山之巅。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砖石结构,七级八方,攒尖顶。毁于1970年。1985年12月,于东塔旧址修建湘南起义纪念塔。
  南塔,在原县城南塔岭(旧称文明山)之巅。清乾隆八年(1743),依旧文明塔址重建。青石塔基,青砖塔身,攒尖石顶,七级八方,高24.8米,底径8.99米。上面3层,各层饰卷门形图案,四角悬挂铁钟。风吹钟鸣,声韵悠扬,谓之“南塔钟声”,为古郴州八景之一。下面4层,内空夹墙,螺旋石阶沿墙而砌,各层开设卷门,供游人登塔观景。今塔身倾斜,悬钟剥落。
  文峰塔,在下鲁塘村对面山顶。建于清代,具体年月无考。砖石结构,七级八方,攒尖顶。塔身可倒映入村前大水塘中,如巨笔搁在墨池上,成一奇景。旧时村民视为“文墨风水”,兆示文人辈出。塔于“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
  牌坊绝大多数废于民国时期。今残存廖家湾村节孝坊一座,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青石结构,四柱三门三层,高宽各5米,南北座向。顶层坊额上正中处,置石雕葫芦,两面分别竖镌“圣旨”、“荣恩”。中层两面正中,分另横镌“节孝坊”、“姑媳双孝”。下层两面,分别竖镌孝姑、孝媳姓氏和其丈夫姓名。凡书,均为楷书阴刻。三层坊额两端均为鳌鱼飞檐,两面饰以龙凤、花卉、双狮戏球等图案,均为浮雕。各层之间,嵌镂空花格石窗。雕刻,浮镂并用,技艺精湛。坊之西门已被拆毁。
  第三章 石刻
  据旧志记载,县内原有古石刻百余件(处),或记述政治、军事之重大史实,或记述乐善好施、修路架桥之古朴民风,或赞美山川名胜之奇秀风光,内容十分丰富。并集诗、文、书、刻等艺术为一体,颇具存史价值。
  今存古石刻80件(处),其中碑刻75件、崖刻4处、石雕1处。
  第一节 碑刻
  义帝新碑,在义帝陵园内,北宋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立。蜀人张俞撰文,将仕郎守郴县令陈叔献书,文林郎权知军事推官刘良肱纂额。碑为红砂石,高2.65米,宽1.16米。碑文系楷书阴刻,共21行,861字,记述秦朝灭亡及项羽徙义帝杀于郴的史实,文中有“戡乱谓之武,除暴谓之仁,知人谓之智,复仇谓之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云云。语言精炼,书法遒劲,刻艺高超。但因年久,碑面风化,有些文字已不能辨认。
  三绝碑,碑文为秦词、苏跋、米书,共81字。北宋绍圣四年(1097),秦观被贬,流放到郴县,作《踏莎行·郴州旅舍》,抒发其伤感忧思,词章华美,情真意切。秦观故去,苏轼阅秦词而感慨万千,题跋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将秦词、苏跋齐书之,并付记和款识。县人在城中竖碑,摹米书刻词、跋、记和款识于其上,史称“三绝碑”。南宋咸淳二年(1266)春,郴州知军邹恭命匠人拓碑文摹刻于苏仙岭白鹿洞上方石壁,并筑护碑亭。三绝碑艺术价值极高,新中国建立后多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封禁碑,今可考者三。一为《申郴州坑冶记》碑,碑文756字,列数葛藤坪、道塘、三角山一带采矿数害,并申令禁止。知军王橚撰文并书,立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一为仁宪封禁碑,记述官府禁止百姓在东波一带自行采矿,立于明代。碑在今白露塘镇柿竹园村。一为清代封禁碑,碑文600余字,记述州府禁止百姓在西边垅、大水垅、桃源垅、山源冲一带采矿及冶炼,立于同治六年(1867)。碑在今白露塘镇观山洞村。
  谕祭碑,在鲁塘乡村头村。明隆庆二年(1568)立,碑高1.2米,宽0.6米,厚0.1米。碑面四周,浮雕“凹”形图案,下方,浮雕赑屃。碑文竖镌,行书阴刻,共397字。记述隆庆皇帝对何孟春的评价和墓地规制以及治茔规则。
  述恩公碑,在良田镇水星楼。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碑高0.65米,宽0.5米。碑文竖镌,楷书阴刻。记述郴宜营参将述明禁止部下白索马料、扰乱地方的规定。
  十寺碑,在月峰乡十寺村。刻于清咸丰末年(约1860)。记述咸丰五年(1855)、九年(1859)太平军两次过村的史实。
  王才佐墓志碑,在良田镇塘了坪村。刻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秋。碑为汉白玉石,长1米,宽0.5米。碑文竖镌,楷书阴刻。记述王才佐带领乡勇围剿驻郴太平军,朝廷为此加封他为州同的史实。
  苏仙跨鹤图碑,置于苏仙岭飞仙亭内。原碑立于民国23年(1934),刻《苏仙跨鹤图》于碑面,反映民间传说“苏耽升仙”情景。图为白描,系县人王兰请吴兴画家王震所作。线条阴刻,简明流畅,仙、鹤神形生动,镌刻精细。“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碑立于1984年,碑面之图,系按省文物管理局黄果羽所藏原碑拓片重新摹刻。
  第二节 崖刻
  桥口镇黄泥滩村东江右岸的凤形山峭壁,上刻水文记录4段,面积约0.7平方米,离地面高5米。文载南宋建炎四年至清道光七年(113~1827)东江5次涨洪情况。为历代当地何、杨二姓村民所刻,是县内最宝贵的古代水文资料。
  安和乡坦山万华岩溶洞内外有崖刻多处。其中,洞口盘石上,刻“坦山岩劝农记”。题为横列,篆书阴刻。文系直列,正楷阴刻,共23行,600余字,记述郴州知州赵不退督劝农桑之事。刻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二月十八日,安世隆撰文并书。前洞内离地面高33.3米的顶蓬崖壁上,刻有“万华岩”三大字。书为繁体,正楷阴刻,字径1米,笔法雄浑而稳健。大字左边,刻“郡守杨昌子立”。右边,刻“通守李朴书”。无年款。杨昌子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任郴州路总管。李朴,眉山人,咸淳年间(1265~1274)由朝散郎通判郴阳兼管劝农营田事。
  坳上乡田家湾曾家浪圆泉石壁上,有题刻3组。一为“天下第十八泉”,题出自唐代《茶经》之品评天下水质,字为南宋郴州知州万俟侣手书,刻于嘉定十一年(1218)仲夏。竖镌,大楷阴刻,字径0.6米,旁有注字两行,为行书阴刻。一为“湖南甘谷”,题、书均出自明代梁南鹤庆杨世华之手,刻于万历四十年(1612)。横镌,字径0.4米,楷书阴刻。一为“可用汲”,其书法、字径、镌刻与上同,落款字迹已被风雨剥蚀,故题、书所出及镌刻年代均不可考。
  桥口镇宝安岭椿树垅矿井石壁上,刻有该矿井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年间4次开采时间。
  除以上崖刻外,苏仙岭、鱼降山、相山、云秋山等地,还有崖刻多处。
  第三节 石雕
  瓦窑坪神仙砦石佛山崖壁有二石窟,相距三四米。一窟内有石雕佛像5尊,主佛居中,稳坐莲台,神态慈祥,高2米,身围3米。两侧各有女佛立像2尊,每尊高2米,身围1.7米,云鬓高挽,长裙曳地,颇具风姿。另一窟内有石雕立像一尊,如人高大,被雕成头戴官帽,身着袍服,手捧笏板,双足伫立,神态肃穆的文官姿态。雕工粗中有细,造型逼真,并饰以彩色。石窟下沿阴刻“灵通显应”四字,落款为“至正元年”(1341)。今,石雕群像基本完好。此外,县内一些古建筑上的石雕图案亦很精美。
  第四章 近现代史迹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军两次过郴,并在古县城设天王府和大本营。
  1925~1949年,郴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投入人民民主革命洪流,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斗争,留下许多革命史迹,令人缅怀不已。特作简志,以彰先辈创造的光辉业绩,从而激励后人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第一节 太平军驻郴旧址
  一、天王府
  清咸丰二年(1852)七月三日,太平军攻克郴州,洪秀全设天王府于原县城西街陈家大屋。房为三进五开间,砖木结构,青瓦盖顶,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前厅、中厅、天井、上厅、正厅依次纵列。两侧有厢房数间。前有旋马坪,后有花园。房院宽敞,并且地处城关中心,东通朱家坪,西达陈家巷,北出田家巷,南入西塔街,四通八达,出入极便。洪秀全及其部将驻此,领导太平军整训扩军,历时37天,旋北上攻打长沙。
  50年代初,旧房被拆,旧址上建郴县百货公司。今,该公司属郴州市辖。
  二、营盘
  太平军驻郴期间,地方矿工、农民投军者达两三万人。营盘设在城关开元寺、五通庙、濂溪祠、龙骨井及城郊鹿角坝、李家湾、三里田、燕子泉一带。大本营设在五里堆今郴县建筑公司处土丘上,中间为土夯了望台。
  1963年,因基建夷平大本营,出土不少铅弹、梭镖及炉灶遗迹。
  第二节 人民革命旧址
  一、雪耻会旧址
  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郴县分会会址,初在原县城北街田家巷景贤祠,不久迁至西街赵公祠,两祠今已废。
  该会响应“五卅”运动,于1925年6月5日成立。中共党员孙开球任总干事。领导郴县人民开展“反帝反军阀、抵制仇货”运动;发布“抵抗英、日侵华五项经济绝交公约”;烧毁河街正大公司“洋油”(即煤油)百余桶。
  二、中共郴县委员会机关旧址
  该址多处,其中原县城内有3处。
  一在栏杆塘一农家住宅。1926年3月~1927年5月,首任县委书记陈芬与在郴从事地下工作的夏明震、曾志、郭怀振等人,在此领导郴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旧宅早废,旧址上已建郴州市环卫处职工宿舍。
  一在半边街资生米店。前店为秘密通讯站,由县女界联合会常委黄传凤设柜台卖米,以作掩护。后店为县委机关,系1927年6月迁入。10月,县委在此作出“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重大决定,组织6个暴动队,于是年底举行年关暴动。旧房现为郴州市半边街4号房。
  一在公和药店。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率部入郴,县委机关随即迁入。店坐北朝南,前临西街,砖木结构,两层楼房。长17米,宽7.5米。前店右厢,有房屋两间,前间为县委办公室,后间为陈毅卧室。后店为曾志、夏明震住房和组织部办公室。3月中旬,县委在此指挥赤卫队,配合朱、陈部队,迅速平息反革命暴乱。4月,国民党以重兵围剿湘南革命力量,一部分县委成员随朱、陈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另一部分疏散到县内各地,开展地下斗争。公和药店现为郴县药材公司收购门市部。
  三、郴县总工会旧址
  址在原县城西街城隍庙(即今郴县农机门市部店后)。1926年5月,在此成立郴县总工会筹备处。11月14日成立郴县总工会,并在此召开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选举李翼云为委员长,出席湖南省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
  四、郴县农民协会旧址
  址在原县城文庙。今,庙已废。旧址上建郴州地区机械电子工业局和地区标准计量局。1926年5月,成立郴县农民协会筹备处。10月26日,在此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郴县农民协会,并建立县农民赤卫队、特别法庭等组织机构,领导郴县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速席卷全县。
  五、牗民学校旧址
  址在苏仙桥东头毗沙庙。大门前竖“立校序言”碑,碑文末句为“联俄联共联工农”。门侧挂校牌,竖书“中国国民党郴县党立牗民学校”。该校创办于1926年8月,旨在培训工农运动骨干。国民党县党部监察委员孙开球(共产党员)任校长,教导主任李一鼎、训育主任邝朱权、教员曾子刚、王振堂、李凤鸣、李子惠、周圻、李超群、曹廉等人,亦多系在县党部任职的共产党员。首期学员80余人,于1927年元月结业。5月,“马日事变”爆发,该校停办。校碑被沉入郴江,庙宇早圮。
  六、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其址3处。先在原县城北街福音堂,即今郴州市粮食局职工宿舍。该房原系教会场所,砖木结构,楼地两层。长18.5米,宽9.5米,高9米。1928年2月6日,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下设土地、经济、军事、肃反、联络等委员会,李才佳任委员长。不久,苏维埃政府迁往东山书院。3月12日发生反革命暴乱,东山书院被烧。3月14日,平息暴乱,再迁入西街陈家大屋。前栋驻县赤卫大队(队长岑正安、副队长陈鹏);中栋左厢前间为党代表李佑如办公室,后间为机关厨房,右厢房数间为关押土豪劣绅的临时监狱;后栋大厅为机关食堂,厅后房间为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厅左房间为肃反委员会办公室,厅右房间为土地委员会办公室。县苏维埃政府领导郴县人民进行土地改革,组建农民赤卫队,清算土豪劣绅的罪行,开展一系列革命运动。4月3日,机关人员撤往井冈山。
  七、中共湘南特委机关旧址
  中共湘南地区特别委员会始建于1925年,至1939年,机关一直设在郴县,但流动不定,故旧址很多。简志原县城中三址。
  一在栏杆塘(原称欧冲巷),系一农家住宅,今为26号。1937年,王涛与周里等人在此领导湘南抗日救亡运动。
  一在裕后街万胜旅馆。该房原系龙门池李氏公房,1923年前开过茶庄,名“世有店”,后改为旅馆。特委机关在栏杆塘历时不久即迁于此。王涛、周里、张茨芳、谷子元等人在此开展革命活动。1952年,该房被黄克兰、何晏等人改建成“民间戏院”,后称“大众戏院”。1963年改为居民住宅。1982年4月,周里曾到此观看过他当年的住处。
  一在北街一店铺,今为62号。1938年春,王涛与中共郴县县委在此开办“牗智书社”。5月,特委机关迁入,并设“新四军通讯处”。特委在此联络湘南各县的中共组织,宣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斗争。1939年6月,“平江惨案”爆发。8月,国民党郴县党部查封牗智书社,捣毁新四军通讯处,特委机关转移到距县城20里远的陈家楼。
  八、湘南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址在原县城苏仙路,即今郴州市人民东路27号。此处原是清代考棚。1928年2月4日,朱德、陈毅率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自宜章攻入县城,在此设总指挥部,以郴县为中心,发动湘南起义。总指挥部协助郴县县委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2月10日,进军耒阳,起义范围不断扩大。1928年4月3日,总指挥部和郴县党政军人员撤往井冈山。旧址现为165部队驻地,旧房多被拆除,重建新房。
  九、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师部旧址
  址在原县城北街赵公祠。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瓦顶。长50米,宽18.5米,高9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为前、中、后三厅,各厅长依次为20、15、21.5米,宽均为14米,厅侧有厢房。1928年2月7日,朱德、陈毅与郴县县委将郴县地方革命武装组建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帅部设于此。大厅为集会场所,其余房间为宿舍和办公用房。该师曾参加攻打桂阳、平息反革命暴乱等战斗。4月33日,撤往江西井冈山。今,旧房被拆。
  第三节 纪念建筑物
  一、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馆在良田镇枫树山。始建于1977年,1984年4月重新修缮。主体建筑300平方米,“品”字形平房,双坡屋面,覆小青瓦。门额横书“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系唐天际题写。
  四周绕以围墙,青松翠柏重叠环抱,幽静而肃穆。馆内陈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郴县人民革命斗争简况,郴县籍烈士名录,部分烈士事迹简介,梭镖、台枪、手雷、指挥刀及农会徽章、袖标、会员证等文物。
  二、湘南起义纪念塔
  该塔在原县城东山之巅。1985年12月筹建,1988年落成。为纪念1928年1月湘南起义而建。
  塔为四色花岗石结构,高28.1米,占地1600平方米。塔基为正方形,二层平台,铺汨罗花岗石4810块,四周建踏步、栏杆、花池等。塔座高约全塔的三分之一,南面为邓小平题“湘南起义纪念塔”七字,北面为萧克所撰建塔碑文,东西两面平贴耒阳汉白玉石22块,分别浮雕“湘南起义”“建立政权”群像,再现当年革命壮举。塔身为辐墙式,东南西北4扇辐墙各以395块福建花岗石砌成,形如4枝钢枪直指霄汉。每扇辐墙上端平贴四川红色花岗石90块,上塑中共党旗。造型庄严新颖,气势雄伟壮观。
  该塔由湖南省化学工业设计院制图,郴州市第一建筑公司施工。1988年元月12日举行落成典礼,原参加湘南起义的革命老前辈萧克、杨得志、曾志等以及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人莅郴与会庆祝。
  三、英雄史碑
  碑在良田镇堆上村胡家湾,系1974年12月良田公社一中师生敬立。青石碑座,红砖碑身,水泥碑面。通高3米,宽2米,厚0.5米。碑题碑文均系横排楷书。“英雄史碑”四字,字径0.15米,题下碑文50行,共1500余字,均以金色油漆书写。记述大革命时期当地群众因救护伤员而遭杀害的史实。其简要过程为:1928年6月,县内一农军战士从井冈山返回,在战斗中负伤,得到胡家湾、萧家湾、峦山脚三村群众救护。此事被挨户团发现,即向驻良田的国民党第十六军王本甲部告密。6月20日清晨,王带一连兵员围住胡家湾,杀害群众25人,接着又到峦山脚,杀害群众7人。高雅岭劣绅带领挨户团,到萧家湾杀害群众10人。共42名革命群众牺牲。
  第四节 烈士墓
  李佑如墓,在栖凤渡镇团结村虎形。墓坐南朝北,封土堆高1.5米,底径2米。冢前竖有水泥墓碑,高、宽各1米,呈拱门状,直镌“李佑如烈士墓”六字于碑面。
  李一鼎、刘善淑墓,在五里牌乡舒源村小龙潭。墓坐南朝北,为夫妇骨灰合葬,封土堆高1米,底径2米,墓顶植青松一棵。
  陈韬墓,在良田镇向阳村庙下大窝里。封土堆高1米,底径1.5米,冢前有其子李朝银所立的墓碑,高0.5米,宽0.4米,碑面上竖镌“故骨父陈公讳绪英老大人之墓”。
  以上烈士生平事迹均有传,详见《人物篇》。
  第五章 文物藏品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郴州学会创办郴州博物院,是境内最早的文物收藏单位。民国时期,县民众教育馆负责文物收藏工作,因社会动乱和缺乏管理,收藏情况无考。
  新中国建立后,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出土一些古铜、陶、瓷器,部分珍品交省、地文博部门收藏,县文化馆收藏10余件。县人民政府陆续征集到一批革命文物,分别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县档案馆等部门保存。
  第一节 陶铜瓷器
  1956~1973年,在县城马家坪、和平里等地发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墓14座,出土陶器有鬲、钵、罐、壶、豆(盛食物的器皿)等文物。藏于地、市文物部门。
  70年代初,民工在高山背挖防空洞时,掘出东汉陶器9件。系泥质灰陶或褐陶,有的壶、罐涂釉不均,但火候较高,表面有蛛网状冰裂纹。造型各异:鐎壶,直颈平沿,鼓腹圆底,三柱足,表面拍印方格纹;二系壶,直口平沿,长颈削肩,直腹平底,圈足,表面饰凹弦纹和凸弦纹;陶罐,侈口削肩,直腹平底,表面拍方格花纹;二系罐3只,一为敛口削肩,鼓腹平底双系耳,一为直口削肩,直腹平底双系耳,一为敛口削肩,直腹平底无耳,三罐表面均饰凹弦纹;陶仓,直颈平沿,直腹平底,兽蹄足,表面饰凹弦纹和凸弦纹;陶屋、猪圈,歇山式屋顶,模拟瓦行,墙垛门窗分明,猪圈屋后设猪栏,内置潲盆、生猪陶模,造型逼真,制作精细。
  1986年5月,同和乡回斗一农民刨田埂时,掘出东汉青铜器洗、盆、釜各1件。洗,宽口沿,弧腹,平底,腹部饰凸弦纹三道,两则有铺首,底内面饰双鱼纹,铭“富贵昌宜侯王”六字,通高11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20厘米,形制与四川三台出土铜洗相同;盆,侈口,鼓腹,平底,腹上部饰凸弦纹三道,附对称环耳,通高16厘米,口径37厘米,底径13厘米,形制与湖北长阳出土铜盆相同;釜,敞口,束颈,斜直肩,附对称环耳,鼓腹,平底,腹部饰凸弦文,通高13厘米,口径19厘米,形制与四川开县红花村出土铜釜相同。以上文物藏于县文物所。
  1986年冬,在石面坦电站建设工地掘出宋代青瓷器及大量残片。省、地文物部门采集碗、高足杯、碟、钵、壶、坛、罐、擂、盂及各种器盖等数十件样品予以收藏。
  第二节 证件 武器
  1982年,县人民政府陆续征集到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证件、赤卫队武器和30年代初游击队、红军使用过的武器等一批革命文物,收藏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会员证 黄布缝制,长16厘米,宽7厘米。上楣为国民党党旗与农民协会会旗(五星犁头)交叉图案,交叉上空处横印“第一区”,下空处横书“第二二村”。下楣直印“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劣绅土豪”、“农字第二四号曾昭星”、“郴县农民协会会员证”、“世界工农大团结共谋解放”、“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日发”5行字样。正中处盖“郴县农民协会会员证”红色长方形篆书印章。此件原系坳上乡石视冲曾昭星收藏。
  徽章 红布缝制,长9.5厘米,宽6.5厘米。上楣横印“湖南”、“郴县第一特别区”两行字样,下楣直印“第八乡农民协会”、“朱鸿财”、“徽字第八号”3行字样,系1928年第一特别区农民协会证件,原系大奎上乡朱鸿财收藏。
  袖标 红色绒布缝制,周长31厘米,宽7.5厘米,是1928年第一特别区农民协会赤卫队员标记。朱鸿财收藏。
  抬枪 木柄、铁管。管长2.2米,口径8厘米,二人抬着射击,故名。系丰乐区农民协会赤卫队制造。1928年该队参加攻打庙下雷家的战斗时,曾使用这一武器作战。原系栖凤渡镇团结村收藏。
  指挥刀 钢铸,木柄。通长63厘米,刀长51厘米,中宽2厘米。系赤色游击队队长李鄂指挥作战所用。1931年6月6日,李率队攻打盘踞在瑶林的国民党军李克部,激战于黄公祠,中弹牺牲,临终前将此刀交给战友陈泉騆。陈因伤病故后,其妻李东姣将此刀藏于稻草枕头中保存。
  手雷 铁铸,形如枣核。长9厘米,中周长18厘米。表面为菱形格纹,侧铸一五角星,星中为镰刀斧头图案。是1934年红军长征过黄茅才口水遗留的武器。原系永春乡长青村谷金玉收藏。
  第三节 文献资料
  郴县成立学生救国团电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怒潮席卷全国。5月30日,郴县联合郴属各县成立郴州学生救国团,并于是日在县城召开国民大会,通电全国,宣布“抵制日货”,呼吁“还我青岛”。
  郴县学联抵抗英日侵华公约 1924年秋,中共党员李翼云、孙开球、胡世俭等人,组织县城学生,成立郴县学生联合会。由李庭针主持学联具体工作。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6月3日,学联召集群众在文庙集会,声援“五卅运动”。6月5日,发布抵抗英日侵华五项经济绝交公约。即:“一、不买英、日货;二、不供给英、日人劳力;三、不用英日货币及到英、日银行存款;四、不搭英、日车船;五、不供给英、日人原料、粮食和燃料。”郴县掀起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郴县女界联合会呼吁书 1926年5月,成立郴县女界联合会筹备处,6月发布六项呼吁。即“一、摆脱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走向社会,承担和男子同等的社会义务;二、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肉体的折磨,剪发髻,放裹足,禁止穿耳朵、上耳环;三、反对包办、买卖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四、反对土豪劣绅纳妾,妇女不做男子的附属品;五、禁养童养媳。六、禁止堂班。”掀起妇女解放运动高潮。1927年4月26日,全县200余名妇女代表在县城娘娘庙集会,成立郴县女界联合会。
  告农友书 1926年10月18日,郴县农民协会筹备处印发。全文1200余字。号召全县农民起来奋斗;开好农民代表大会,选好县农民协会领导人;分清敌友,防止敌人混入农会。
  县农民协会宣言 1926年10月26日,郴县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全文2700余字,“郑重宣告于民众曰:农民协会是真正农民为打倒压迫阶级,企谋自身解放的组织。” 号召农民起来“铲除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扫除县政积弊!”争取“农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
  县农民协会决议案 1926年10月决议。全文1800余字,共三款33条,其中经济的16条,组织的12条,宣传的5条。是郴县农民协会的纲领性文件。
  牗民学校同学谱序 撰于1927年元月。时,首届学员毕业,同学们集资刊印同学谱,并立序言。其主要内容为“……本其同志之精神,一致团结,担负吾党重要宣传之使命,分途合作。始则唤起民众踊跃参加国民革命,共同努力,先向帝国主义及军阀斗争,以期达到最后胜利。继则唤起民众实施自治建设……形体虽天各一方,心志愈团结不散,务使中国革命从速成功……”
  党的建设讲授提纲 中共湘南特委编印。1938年夏~1939年初,特委在县城桔井观开办训练班,以此为教材,培训党员、干部。内容分七课,“一、什么是共产党;二、中国共产党的特点;三、党的组织;四、党的巩固;五、干部;六、对党的态度;七、党的领导。” 共1.3万余字。线装32开双面油印册,藏于省博物馆。
  第六章 山川名胜
  郴县自古有“林邑”之称,山川秀丽。旧有八景,称“圆泉香雪”、“相山瀑布”、“鱼降飞雷”、“苏岭云松”、“北湖水月”、“南塔钟声”、“东山一览”、“龙泉烟雾”。还有五盖山、瓦窑坪、仰天湖、云秋山等地山水,均以奇秀著称。沈佺期、宋之问、张九龄、刘长卿、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秦观、阮阅、周敦颐、张栻、李吉甫、徐宏祖等历代著名文人学士游览后,无不为之倾倒,从而写下许多诗词名篇,赞美郴县山川胜景。
  第一节 名山
  一、五盖山
  五盖山位于县东南边境,面积80平方公里。《湘中记》:“山有五峰,状如盖”。故得名。山中溪涧纵横,流水潺潺,森林茂密,獐麂兔鹿出没其间,黄莺布谷婉唱不绝,风景美丽,气候宜人。
  碧云峰海拔1619.9米,碧云庵依峰而建,门悬金扁,上书“郴阳第一峰”,字迹遒劲。庵周围平地,称涌水坪。这里有泉涌出,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四季云遮雾绕,所产茶叶称云雾茶,其形如米,又称米茶,因色香味俱佳而久负盛名。龙湫坎下产石,其色微紫,其质细腻,古人曾用它作砚,成品的内质、外观均可与端砚媲美。《湖南方物志·五盖山砚诗》中,有“试以圭璧比此砚”的赞誉。铅、锌、铁、锰、锑等多种矿藏分布于各条山脉,民谚有云:“五盖山,高又长,横连直牵到鱼降,七十二峰皆有宝,一峰没有宝,也有黄连和甘草。”
  夹山尾、大垄里、天鹅塘、铁甲坪、麻石坳一带,山不陡峭,谷不深邃,百余种飞禽走兽密集其间,历为当地群众天然狩猎场所。今,中国湖南郴州五盖山国际狩猎场辟于此,宾馆、公路、电话、水、电等设施一应齐备,是狩猎爱好者的最佳乐园。
  山上还建有林场、茶叶场和多座小型水电站。70年代建成的高峰水库,大坝雄伟壮观,水域浩瀚广阔,当微风抚过水面,推出层层涟漪,轻轻拍打着湖岸,碧波辉映蓝天,山光水色集于一景,高峡平湖,既是美丽的避暑胜地,又把五盖山装扮得分外妖娆。
  二、苏仙岭
  苏仙岭在县城东北隅。相传西汉文帝三年(前177),县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得名。岭呈南北走向,山势陡峭,森林茂密。西坡万松苍绿,常被云遮雾绕,成一胜景,曰“苏岭云松”,为古郴州八景之一。山顶有苏仙观,古朴而雄伟。观西侧绝壁,独生巨石,名沉香石,上有足印,传为苏耽站此跨鹤升仙所留。中有景星观,殿宇宽敞,隐于山谷,清静幽雅,系唐代著名道士廖法正修炼处,殿内存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刻。下有岩洞,名白鹿洞。相传苏耽幼时生活于洞内,白鹿为他哺乳,白鹤为他暖身,才得以长大,并成为名医。洞亦由此得名。洞外,塑白鹿、白鹤,栩栩如生。桃花溪水自洞前潺潺流过,胜似仙境。山中有“三绝碑”、“八字铭”、“跨鹤图”等碑刻崖刻10余处,多出自名家手笔,以极高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护碑亭、飞升亭、秀峰亭、报春亭、红枫亭、观景台、郴州旅社等亭台楼阁分布于山中各处,或依古松怪石,或伴桃花红枫,或临清泉流水,各自成景,风光别致,点缀成趣。今已辟为公园,园依岭名。盘山公路宛延至山顶,登山小道迂回其间,四通八达。游人云集,终年不断。
  三、鱼降山
  鱼降山位于东河上游的芙蓉村地段。这里四峰对峙,直指云天,上有飞流,下有二池,中间乱石林立,飞流倾泻入池,洪涛澎湃,巨石障激,其声如雷,回旋山谷,惊天动地,故称“鱼降飞雷”,为古郴州八景之一。历代凡到此游览的文人名士,无不为其磅礴气势而倾倒。秦观赞叹:“其形胜大类华山之阴,而沃润过之!”高信诗:“渺茫远自云根出,喧吼深疑天上来。”何孟春诗:“风雷夜走檐前石,虎豹晨嗥屋后山。”这里有“柳毅祠”,相传,《柳毅传书》这一著名的神话故事源于此。知州范廷谋诗:“将相龙女住名山,呼吸奔流异等闲。骇浪腾空吞怪石,惊涛喷荡洗云鬤”。山中有濂溪书堂。周濂溪,字茂叔,名敦颐,道州人,北宋理学家,庆历六年(1046)任郴县令,劝农兴学,建书堂于此。民怀其德,将书堂名为濂溪。
  四、灵寿山
  灵寿山原名万岁山,位于坳上乡田家湾村西侧。山上所生灌木,枝干上有天然“〓”字图案。取之作杖,有“灵寿杖”之美称。名流士宦赞不绝口,纷纷作诗、歌、铭、赋,称颂“灵寿杖”之奇妙。西汉平帝曾以此杖赠丞相孔光,从此更负盛名。唐天宝六年(747),朝廷特将万岁山改名为灵寿山。相传还产灵寿草,其药功与灵芝无异。山中有石屋,内生钟乳,宋子京题“呈祐处”三字于石壁。后山有一巨石屹立,形如美女,故称“美人石”。今,灵寿木和灵寿草均已绝迹。
  五、云秋山
  云秋山,一名仙台山,又名天飞山,位于瓦窑坪神仙砦附近。绝顶平坦,有仙坛和兴元观,传为苏仙修炼处。清乾隆十八年(1753),学者喻国人曾在此兴办同仁书院。山上有石池,池中涌泉水花如白莲花盛开,故名白莲池。山后有一对穿巨石,穿洞高50米,宽40余米,形同拱桥,上下均可通行。穿石下方两侧崖壁上,分别镌刻“天生巨眼”、“大地津梁”8个大字,书法雄浑而遒劲。山麓悬崖峭壁之上,有“胜景”、“天飞山”、“白莲奇观”、“同仁书院”等崖刻,均为楷书,字大如斗。另有同仁井,其长12米,宽3米,深2米。井傍崖壁上,镌刻“仁山泉喷,仁水天生。潜龙在渊,仁蟠时行。放夫四海,四海永清。沐日浴月,万古流馨”泉铭。
  云秋山,海拔180.7米。山虽不高,然挺拔俊秀,景致离奇,山泉清洌,四时不涸,且多古迹,是理想的游览胜地。
  第二节 胜水
  一、圆泉
  圆泉位于坳上乡田家湾村曾家浪。泉水自石壁圆窦流出,汇成圆潭。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潭“广圆可二百步,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无底;暖处水白且浊……”此奇观称“圆泉香雪”,系古郴州八景之一。圆泉水,味甘冽,质清醇,色晶亮,饮后有渴尽甘来、滋润心田之感。唐代刘禹锡诗云:“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沏骨颂襟开”。又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被誉为“茶神”的陆羽曾与李季卿以煎茶品天下水质,“论水之目二十,而此第十八者也”。从此,圆泉号称“天下第十八泉”,闻名遐迩,令世人仰慕,以求一饮为快。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郴州知州万俟侣书“天下第十八泉”六大字,令人摹刻于圆泉上方石壁,以昭后人。石壁上还有“湖南甘谷”、“可用汲”等崖刻。圆泉水质优良,将它排在天下水的第十八位,历史上还有争论。因为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述刘伯〓定水品时,称水之宜茶有七等,桐庐严陵的濑水最佳,但在记述陆羽定水品时,濑水是排在第十九,位于圆泉之后。所以历代名人认为,将圆泉排在天下水目中第十八位,全属张又新的错误。北宋诗人阮阅作七律诗一首批评张又新说:“清冽渊渊一窦圆,每来尝谓试茶煎。又新水鉴全然误,第作人间十八泉?”泉侧有会胜寺,旧时,常有文人不远千里聚会于此,品茶论水,吟诗作赋,故曰“会胜”。寺为上下二殿,上殿两侧门楣分别书“清风”、“明月”四字,传为朱熹手笔。殿内有诸多木雕石雕佛像。始建年代无考,最后修缮于民国11年(1922)。今,寺前古榕树和寺后一片森林已被砍伐殆尽,开山取石辟掉半边山坡,佛像毁于“文化大革命”,“圆泉香雪”奇观早已消失,寺宇倾斜,寺前仅存清嘉庆十三年、光绪四年、民国11年碑刻3块。1985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相山瀑布
  相山瀑布在白露塘镇上白水村王相山,系古郴州八景之一。王相山又名簧相岭,高250余米,周围35公里,翠峰叠嶂,巍峨峻峭。山北断崖高200余米,白水自崖顶飞流直下,色皎如雪,声震如雷,洒落崖底菱角池,激起层层浪花,生出蒙蒙水雾,萦绕山谷。当晴空万里,红日高照,阳光穿透水雾,交相辉映,道道彩虹划过峡谷山坡,美不胜收。山谷深邃,古木参天,幽兰葱绿,清香凉爽。山上有池,相传百凤在池畔孵雏,人取之则迷路,弃之则可归。宋代画家王茂悦曾作《郴州白水奇清图》,绘出相山瀑布风景,朝中参政高斯得观后,赞赏不已,即在画上题长诗一首:“灵区有异产,化国无潜珍。坡公论人物,我则论奇清。壮哉此白水,谁其深青冥……”历代还有很多文人名士为相山瀑布赋诗,其中高信诗:“晓酿晴光笼淡日,晚凝青色隐残虹。”范廷谋诗:“画面苍崖锁翠微,万山攒动一泉飞。凌空卷雪天边落,历乱奔雷涧底归。似练平铺凝暮霭,如银闪烁映斜辉。当年采药人何处,但觉清冷沁客衣。”70年代,堵白水发电,瀑布势减。
  三、北湖
  北湖在原县城西北隅,广二百余亩,水自湖底石窟出,冬温夏凉,清澈如鉴。天若放晴,夜空星月尽沉湖底,水波鳞鳞,银光闪耀,十分美丽,谓之“北湖水月”,为古郴州八景之一。湖中多鱼,入夜之后,举火叉鱼者众。火光映红天空,追鱼喊声不绝,良多趣味。唐韩愈曾泛舟夜游北湖,观看此景,兴趣盎然,作《叉鱼诗》咏其事。县人于湖心建亭,取名“叉鱼亭”,以纪念韩文公。《大明一统志》有载。湖滨原有龙王庙、北楼、北湖居士宅、韩文公祠、北湖书院等建筑物,均已久废。
  今辟为公园,园依湖名。水榭楼台,曲桥回廊,座落有序,重建“叉鱼亭”于湖面,北湖新貌更加秀丽。湖岸西南,地面广阔,绿树成荫,小道迁回,通往各个游乐场所。林中有郴州体育训练基地,中国女排由此腾飞,创造蝉联五次世界女子排球赛冠军的奇迹。北湖更享盛誉。
  四、仰天湖
  仰天湖在县南黄岑山东面海拔1430米处,因其位居高而得名。湖底有泉涌出,故又有浪井或潮井之称。《舆地纪胜》载,黄岑山“上有浪井,三日一涌”。明吏部左侍郎何孟春作《黄岭叠翠》诗,其中有诗句赞道:“潮井春深垂螮蝀,仰天秋净浴芙蓉。”湖水清澈,有鱼类繁殖,有水鸟栖息。湖周围一片茫茫草原,面积2万余亩,奇花异草生长茂盛。今,这里辟为牧场,牛羊成群。每当山风吹拂,绿草作浪,便可体验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节 奇岩
  一、岩砦
  岩砦位于桥口镇西瓦窑坪一带。这里,东江东来,郴江南至,汇合北流,直至黄泥滩一带,两岸连山,重岩叠峰,石峰挺拔,石砦林立,或蜿蜒如长城,或矗立如古堡,形状奇异多姿,岩石呈朱红,碧水丹崖,风光独秀。明代地理学家徐宏祖游览后,在所著《徐霞客游记》中称此地“寸土绝丽”。两江汇流之处,三砦鼎立,隔水对峙。屹立在左岸的称铁鼎砦,山势壁立,巅有石鼎在裂罅中,鼎耳外露,古柏贯耳僵生,傲立苍穹,铁鼎砦显得更加神奇壮丽。史有唐代曹成王皋在此击败叛军之说,故又称曹王砦。高耸于右岸的称凉伞砦,因石峰状如华盖而得名。座落在正面壁上的称神仙砦,由48峰、98谷组成,方圆15公里,18条小路盘旋而上,峰回路转,险峻非常。砦脚有石佛山,六尊巨大彩色石佛依峭壁而琢,或坐或立,神态逼真。上有一个对穿溶洞,面积300平方米,高2米。洞内有石臼、炉灶遗址等,传为古人避兵所用之物。砦顶屹立一巨石,如雄狮仰天咆哮,更显出神仙的雄浑气势。自神仙砦逆东江而上,有鹅公砦、浣纱砦、鲤鱼砦……等;顺东江而下有金鸡砦、牧牛砦、美人镜砦等,不胜枚举。凡砦,当地人均以其形似某物而呼名。至黄泥滩有一巨岩,形状如狮,临江而卧,上下垂直高度200余米,人称狮形砦。上有一岩洞,称为“黑坦”,面积千余平方米,高约25米,内有庵宇,建筑年代无考。洞内还有一洞,入口狭小,面积与外洞大致相等,怪石纵横交错,入而迷返。各岩砦景观离奇,令游人叹为观止。
  二、岩鹰坦
  岩鹰坦位于良田镇桥头村。对穿溶洞,长2500米,宽500米。内有石龙,形迹俨然;石田数层,塍界分明;生钟乳,如笋如柱,形态各异;有石楼,长宽各10余米,石阶如梯,可拾级而上,昔人至此避兵;坦顶,石乳结成二石下垂,长宽各3米余,形如钟鼓,击之有声,与钟鼓声无异;泉水清冽,由后坦门流出,灌田数百亩,春夏水涨,乘木筏游遍全洞,方尽其妙,秋冬水涸,两岸皆可步行。前后坦门皆有庵。今已修整,移作他用,奇观消失。
  三、万华岩
  万华岩系一巨大溶洞,位于城西南安和乡坦山。洞口横巨壑张开,悬崖高耸,石壁矗立,若鬼斧神工之造,气吞天地万物。春雨季节,瀑布自60米高的崖顶飞流直下,更加壮观。洞口内外,有“万华岩”题、“坦山劝农记”、“万华岩记”等崖刻多处。“万华岩”三大字,刻于内顶崖面,离地高33.3米,其镌刻之艰险令人惊叹。
  主洞长1800米;宽5~20米不等,最宽处达70米;高10~20米不等,最高处达30多米。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千姿百态,似田、坝、瀑、幔、帘、笋、柱者,真如其物,触目可感;似人、狮、象、鹤、蟒者,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凡此种种,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河水自洞内潺潺流出,清冽不涸。水下有钙膜晶堆,为世界溶洞罕见之珍品。至洞口一段,河面较宽,可以泛舟。全洞景观,如诗如画,美丽神奇,令人陶醉。1983年3月,中国地质部溶岩研究所洞穴研究队与美国洞穴会赴华考察队一同考察万华岩,倍加称赞,在所赠锦旗上书“万华岩是世界上最壮丽的溶洞之一”。
  四、七姊石
  七姊石位于江口乡龙广洞村与保和乡宋家洞村交界处山峰绝顶。七块巨石并列,云遮雾绕,时隐时现,宛若七仙女下凡。石底有岩洞,内有七姊妹石像。外有七姑庵。山泉清澈,流入下石江。
  五、九姊岩
  九姊岩位于荷叶坪乡九姊仙山。九块巨石鳞次结成,洞高约10米,长宽各7米余。内有九姊仙石像,并有重岩数层,形同阶梯,沿石阶而上,可出崖顶,一望无际,不敢久瞰。岩下有九姊庵。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