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电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视
分类号: G229.276.4
页数: 2
页码: 660-661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1969年到1988年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电视事业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差转收视
  1969年,郴州地区邮电局在马头岭建成邮电通讯微波站,并可收视中央电视台节目。时,逢重要新闻或重大专题报道,地、县领导干部可驱车上山观看,是为县内电视之始。1977年,郴州市北湖岭和郴县马头岭电视差转台相继建成,从此,县驻郴州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板桥、华塘、马头岭等公社的部分大队能收看电视节目。1979年,全县有黑白电视机16台。1981年,郴州地区、郴州市、郴县3家集资35万元(其中郴县集资3万元)筹建苏仙岭电视转播台,于1983年春建成开播,县内除大奎上、鲁塘、芙蓉、南溪、永春、江口、月峰等边远山区外,其余各地均能收看中央和省电视台节目。1988年,境内相继建成12个差转台和7个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覆盖率达70%左右。是年,全县共有电视机23258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48台。
  第二节 摄像与录相放映
  一、摄像
  1984年,中共郴县县委宣传部购置全套摄像设备。10月,摄制出专题资料片“可爱的郴县”。该片长达1小时,反映县内当时的工农业生产、土特产品、风土人情等状况,宣传改革开放,振兴郴县经济。
  1985年8月25日,东波暴发近二百年来罕见的特大山洪,摄像人员即日赶到现场,连续工作10多天,摄制出“郴县部分乡镇8.25灾情纪实”和“郴县东河流域受尾沙危害纪实”两部纪录片,录下洪灾危害和干部群众奋力抢险救灾的实情,保留真实而重要的历史资料。
  1986年,县委宣传部开始摄制新闻电视片,至1988年,共摄制50多部,其中10余部被省、地电视台采用。
  二、录相放映
  电视录相放映业始于1984年。时,全县15个放映队,多放映香港武打片,观者甚多。但因节目种类单一,不久,录相放映业下落,至1985年,全县仅存7个放映队。1986年以后,国内录相节目逐步增多,内容不断丰富,录相放映业有所回升。是年,全县有录相放映队27个,翌年增至65个,1988年仍有49个。
  录相放映由县广播电视局管理,凡营业者须事先申请、登记,经批准发证后方可营业。录相放映兴起之初,有些黄色低级制品流入市场,影响极坏。县广播电视局、文化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进行整顿,取缔一些不法放映队,没收黄色录相带40多盒,对个别已构成犯罪者追究其刑事责任。录相放映业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