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广播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村广播网建设
分类号: G229.276.4
页数: 1
页码: 659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1956年到1988年广播网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播网建设 广播事业 郴县

内容

1956年,全县建立区广播站8个,架设广播专线65.5公里,在40个乡和24个农业社共安装73只喇叭,是为农村广播网建设之始。至1964年,在全县28个公社、271个大队、2779个生产队,装喇叭457只,农村广播网建设进展缓慢。1965年,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地委宣传部在华塘公社办发展有线广播试点,从县城架设专线至华塘、招旅、塘昌、吴山4个大队及各生产队。这些地方喇叭入户率达100%。
  70年代初,中共郴县县委、县革命委员会遵照毛泽东“努力办好广播,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指示,掀起办广播高潮。1973年,全县17个公社均建立广播放大站,架设广播专线3128杆程公里;全县207个大队,有202个大队通广播,通播率为98%。其中99个大队建立广播室,占大队总数的44%;1918个生产队,有1882个通广播,通播率为98%;入农户喇叭33012只,入户率为59%。农村广播网基本形成。1979年,广播专线增至3432.4杆程公里。大队广播室增至181个,占大队总数255个的71%;农村入户喇叭增至45211只,入户率上升至78.3%。
  1982年,全县广播专线总长已达3910.1杆程公里;27个公社广播放大站拥有调幅收音机15台、扩音机50台、录音机19台、电唱机29台、载波调频接收机17台;151个大队广播室共有扩音机177台、收音机42台、录音机1台、电唱机154台,农村广播网建设进一步发展。1983年以后,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电唱机等现代化电气音响设备大量进入农户,无线广播传输建成,加之有线广播的管理没有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至1988年,全县268个行政村只有19个广播室,占行政村总数的7%;2716个村民小组,通广播的只有1095个,占村民小组总数40.3%;入农户喇叭19500只,占总农户69172户的28.2%;广播专线总长减至不足两千杆程公里。但由于无线广播传输的开通,全县大部分地区仍然能收听县广播站的播音。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