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构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3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机构 队伍
分类号: G322.764
页数: 4
页码: 631-634
摘要: 本章郴县科学技术机构分别介绍管理机构、研究机构、推广机构、科技团体。科学技术队伍记述了农业技术人员、工程记述人员、其他行业技术人员。
关键词: 科学技术 郴县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管理机构
  新中国建立前,郴县无科技管理机构。1949年10月~1959年8月,科技工作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分管。1959年9月,建立中共郴县县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与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由1名县委书记兼科委主任。1968年,科委被撤销。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设科学技术办公室,1978年,改为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后为县人民政府)的综合职能机构,时有工作人员5名,1988年增至8名。
  1986年10~12月,各乡镇先后建立科技领导小组,1987年改为科学技术委员会,由1名副乡(镇)长兼主任。1988年,各行政村配备科技管理员。科技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
  二、研究机构
  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12月建立,址在板桥秧溪。1974年,有水田522亩、旱土335亩、水塘30亩、职工304人(其中技术干部9人)。1987年6月改为县鱼苗鱼种场,主要研究和培育淡水鱼类优良品种。1988年有水塘162亩、职工110人。县农科所先后开展水稻、油菜、马铃薯、水果、鱼类等育种育苗研究和改造矿毒田、冷浸田等科学实验,并引进、推广一些农业先进技术。其中1971~1974年间,选育成早稻中熟品种“郴辐一号”,单季亩产400公斤以上。该成果在全省推广。该所研究的水旱轮作改良土壤方法,效果显著,在全县推广。
  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2年5月成立,有技术人员2名,隶属县农业机械局。1973年,该所与动力机械厂合作研究出水稻小苗移栽器、棉花营养钵制钵机、郴县—1型机滚船;1974年研制出“五用机”(即打稻、切片、刨丝、磨浆、切碎并用);是年7月,与县农业机械厂研制出水稻点播机、手扶拖拉机耕作底座装置;1975年与桥口公社农具厂研制出qQ——22型滚刀式青饲料切碎机;1977年与县农业机械厂研制出郴农——3型机耕犁、水稻小型联合收割机;1978年与县农业机械厂研制出湘郴——3型薯类加工三用机(即磨浆、切片、刨丝并用)等。其中qQ——22型滚刀式青饲料切碎机、湘郴——3型薯类加工三用机获省科技成果奖。1981~1983年,开展全县农业机械区划工作,制订规划,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依据。1987年2月,该所被改为郴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站。1988年,全站技术人员3名,主要推广农业机械技术。
  县甘蔗科学研究所
  1975年3月,改县农垦场为县甘蔗科学研究所,职工176人,其中技术干部4人。有水田20亩、旱土320亩。1976年,开展蔗籽土法育苗试验,培育出甘蔗实生苗,为省内首例。1977年引进高梁蔗,试种60亩,第一季亩产高梁230公斤,产蔗秆3100公斤。10亩第二季再生苗亩产高梁90公斤,蔗秆1000公斤。是年以高梁蔗秆作原料,用土法制出黄片糖。1978年该所复名县农垦场。
  县食用菌研究所
  前身系县乡镇企业局食用菌技术推广站,建于1981年,址在石盖塘。
  生产草菇。1984年加工的草菇干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全省乡镇企业优秀产品,1985年获地区优秀产品奖。是年,开展大面积草菇栽培,生物效率达44%,创全省草菇大面积高产纪录。
  1987年,承担省科委下达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星火计划”项目,至1988年该项目完成,草菇生物效率为45%,金针菇、猴头菇生物效率120%。此外,还先后引进新品种10多个。是年7月,该站被改名为郴州食用菌研究所,系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经济实体,有职工11人(含技术人员3名)、科研教学楼500平方米、栽培房千余平方米,加上其他用地,共占地20多亩。1983~1988年,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500多名,为社会提供生产服务。
  三、推广机构
  50年代起,县、乡两级主管农、林、水工作的部门负责推广农业科学技术。1955年,始设华塘、栖凤渡、桥口、良田等4个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片站。翌年增设坳上、鲁塘、雅市3个片站。1965年进行调整,保留雅市、华塘、鲁塘、栖凤渡、良田5个片站,共有技术干部21人。1968年,片农科站瘫痪。
  1972年起,设公社农科站。是年,全县17个公社农科站共有技术人员75人,其中技术干部23人、农民技术员52人。1974年,始建大队农科队和生产队农科组。全县217个大队建农科队71个,成员354人;2224个生产队建农科组2005个,成员8362人。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基本形成。
  80年代初,农科队、组解体,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工作由县、乡两级主管农业的部门负责。县内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近百个。其中,县属的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兽医、林业、经济林、电力、机电排灌、设计、水电工程、培训、机械、水产、病虫测报、苗情、种子等15个股(站、公司),共87人;乡(镇)所属的有: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各26个,还有5个乡(镇)林业站负责推广林业科学技术。
  四、科技团体
  1978年9月成立郴县科学技术协会。1981年6月召开首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百人,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1人、常务委员11人),由主席、副主席、秘书各1人组成常设办事机构。该会负责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引进和推广以及科技普及、咨询、培训等活动,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建议和要求,维护其合法权益,沟通与党政领导的联系,协调各学会之间的关系。1987年6月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85人,选出新的委员会。
  1979~1988年,先后建立农、林、机械电子、卫生、水电、数理化、工交、青少年科普、珠算、建筑、财会、畜牧水产、农机、税务学会以及工程质量监督研究会、电化教育协会等16个团体,共有会员3618人。
  1980年6月,良田公社首建科学技术协会,至1987年10月,各乡镇相继成立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全县26个乡镇科协共有会员1435人。各乡镇科协主要在本乡镇开展科技普及和推广活动,促进乡镇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队伍
  50年代初,对工程和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职称评定。1953年,全县有工程技术人员15人,农业技术人员9人。24名技术人员中,有技师1人、技术员9人、助理技术员2人。
  1966年,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增至18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人,农业技术人员103人,卫生技术人员58人,其他行业技术人员8人。
  1980年,开展技术职称套改、复查和晋升。198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631人。其中,工程师9人、农艺师8人、主治医师3人、助理工程师53人、助理农艺师30人、医师82人、各种技术员446人。
  1986年,国家开展职称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1987年6月成立县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职称改革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在县内全面展开。1988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52人,其中获高级职称72人、中级职称869人、初级职称1689人,暂未评聘的322人。专业结构情况如下表。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