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初等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初等学校
分类号: G527.64
页数: 4
页码: 626-629
摘要: 本节郴县初等学校分别介绍华塘镇中心完小一、栖凤渡镇中心完小、桥口镇中心完小、三合小学、下鲁塘村小学等学校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教育 郴县 初等学校

内容

一、华塘镇中心完小
  一华塘镇中心完小,前身系吉阳乡高级小学,创办于民国28年(1939)。时有学生10余名、教师2名,租借茅坪龙家东侧书坊作校舍,两块黑板,一个文具柜,自备课桌,设施极为简陋。民国29年改为吉阳乡中心国民学校。乡民集资,在华塘铺墟场东头建成新校舍,砖木结构,“山”字形布局,两边为二层楼房,设教室、寝室16间,中间为大礼堂,校前为运动场,置有篮球、排球及一些田径运动设备。是当时县内最好的小学校舍。民国32年,该校迁至华塘铺龙氏宗祠,腾出校舍供省立三师办学。民国34年郴县沦陷,省立三师迁往蓝山县。是年秋,日军投降,中心国民学校迁回原址复课。
  1949年12月,校舍成为中共吉宁区委和区政府机关驻所,高小学生分别就读于塘昌和保和完小。1956年撤区并乡,1957年就原址复办华塘完小。1960年附设初中班,1961年完小、初中分设,70年代设学前班。1984年改为华塘镇中心完小,时有学生485人、教职工23人,设教学班12个。1985年,在原址建成新校舍,添置图书2600册、文体器材65件、电教仪器207件,成为全县电化教学示范学校。1988年,全校学生近千人,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后又通过群众集资建成标准教学楼、宿舍、礼堂,面积共2100多平方米,设施不断完善。
  该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先后进行“三算(笔算、口算、珠算)结合”、“语文提注”、“语音”等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其教法推广至全县各小学;开展数学、作文、朗读、歌咏、演讲、书画、小制作等多种竞赛活动,促进德育、智育发展;开辟勤工俭学基地150亩,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制订《政治学习制度》、《学校升降国旗制度》、《班级各项评比管理制度》、《小学生学习常规细则》、《学校纪律十不准制度》、《卫生纪律公约》、《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实施方案》、《班主任工作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工岗位责任制》、《后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学校整体工作规划》等10多项制度,进行严格而科学地管理;订立校训:“明理、笃学、求实、创新”,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风:“钟爱、严谨、开拓、奉献”,学风:“尊师、勤奋、立志、攀登”,从而形成教师乐于奉献,学生勤奋上进的良好风气。学校和师生多次获国家、省、地、县级奖励。
  其中,少先队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奖;学生龙霞获全国“学赖宁”奖章;曹柏龙获全国中小学生“绿化知识竞赛”三等奖;龙斌获全国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智力竞赛”二等奖;谢军、何钟斌、侯水平获全国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智力竞赛”三等奖;学前班获“湖南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称号。80年代,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合格率及升学率保持在98~100%之间。1986~1988年,共有76名毕业生考入县一中和县三中,升重点中学人数居全县各完小之首。
  二、栖凤渡镇中心完小
  栖凤渡镇中心完小,原系丰乐区高级小学,民国14年(1925),创办于栖凤渡神农殿,民国17年正式立案,时有学生90名。民国26年,为避日军侵扰,该校迁至西竺庵,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复迁入神农殿办学,并改名为栖凤乡中心国民学校,时有学生200余名。
  1950年,该校改名为栖凤渡完小。1957年附设初中班。1959年,将附设初中班改为郴县五中,完小迁至西竺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该校为郴州地区重点完小,郴县文教科派员常年驻校指导教研教改工作,总结各年级教学改革经验,并推广至全县。1973年与庄门小学合并,改名为庄门完小。1982年,复分设栖凤渡完小,与栖凤渡公社中学共用校舍。1983年,公社和群众筹资近30万元,在打锣坪征地30亩,新建校舍2000多平方米,完小随即迁入。1985年秋改名为栖凤渡镇中心完小,有学生500余名,教职工20多名。定为镇中心完小后,予以重点建设,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成为全镇小学教师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的中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至1988年,全校有学生近千人,教职工30多名。学校和师生多次获省、地、县级奖励。
  三、桥口镇中心完小
  该校在桥口圩场西南附近。原系桥口公社完小,1985年改为桥口镇中心完小。1986年,镇政府拨款46.5万元,群众集资19.5万元,贷款5万元,兴建校舍4726平方米。校园占地102亩。教学楼、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幼儿乐园、卫生室、体育场、校门、围墙等设施齐备而规范;教学区、生活区、文体活动区、生产实习区布局合理;添置图书4000余册和多种教学设备,其中电教设备价值1.625万元,13个教学班均有幻灯机和小银幕。
  该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注重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形成教师忘我工作,学生刻苦学习的良好风气。从三年级起,开设劳动课,配备专任教师,结合勤工俭学,开展劳动教育。现有生产基地55亩,其中桔园20亩、药材5亩,杉木林30亩。建养猪场1个,年饲养肉猪90头。勤工俭学年纯收入万余元。学生在勤工俭学活动中,逐步树立劳动观念,并掌握一些农业生产技术知识。80年代,该校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好人好事不断出现,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同时,努力探索教学改革路子,并按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郴州地区教委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日常行为监督岗”,加强学校管理,从而实现“校园整洁经常化,室内布置标准化,师生行为规范化”,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8年,该校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学生合格率,均超过省、地验收标准。
  四、三合小学
  三合小学,原系吉阳乡土坡洞王氏初级小学,由王兰创办于民国26年(1937)秋。有学生40名,教师3名。民国27年秋,由当地群众集资建成新校舍400平方米,并辟花园60平方米、操场千余平方米,置有篮球架、单杠、双杠、跷跷板、秋千、滑梯等体育和娱乐设施,是当时县内较好的农村小学。民国28年,王氏宗族规定,凡6~14岁的少年儿童都要入学,学生增至120名,聘请教师6名,其中体育教师1名,雇用杂工1名。王兰自任校长,制订教学、教师、学生、后勤等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办得很正规,是年下期改为吉阳乡第四保国民小学。
  1950年,该校改名为塔水乡第七村初级小学。1953年,因行政村变动,更名为三合小学。1965年增设高小班,名三合完小。1975年附初中班,1978年复名三合小学。1987年,群众集资10万余元,村企业出资14万余元,兴建标准教学楼。楼高三层,面积1050平方米,并建厨房、厕所、澡堂、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整个校园占地5亩。该校订立《小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升降国旗制度》、《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细则》、《小学生德育评价方案》、《小学教学常规》等整套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管理;校长、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齐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学赖宁、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并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和访问老干部、老党员、劳动模范等形式,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情操;举办学习方法座谈和朗读、数学、书法、美术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专题讲座、上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加强教研教改;采用“读、写、问、答、议、练”六字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0~1988年,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及合格率达95~100%,优秀率在40%以上。学生在全地区历届会考中,成绩多次名列华塘学区榜首。学校及师生多次获省、地、县级奖励。
  五、下鲁塘村小学
  下鲁塘村小学创办于50年代初,当时办学条件较差。1984年春,村民集资80多万元建成两栋新式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围墙600余米。
  18间教室宽敞明亮,每间教室置有玻璃黑板。学校有仪器室、资料室、教师办公室、少先队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及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校门、食堂、澡堂、厕所、抽水房等附属工程配套,水泥篮球场、羽毛球场、百米跑道、跳高、跳远沙坑等体育设施齐全。
  1988年,该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480人。还有两个学前班,共81人。教师18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12人,教师中有小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8人。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狠抓教学质量,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开辟第二课堂,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创造杯”少先队活动大竞赛中,学校四(2)中队写的稿件获奖,由湖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创造型中队”称号。教育质量在鲁塘学区名列前茅,毕业班的升学率达90%以上。是年,该校在全县小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中,何碧湘荣获二等奖。1989年12月,下鲁塘村小学被郴县人民政府授予“规范化学校”称号。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