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园校选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26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园校选介
分类号: G527.64
页数: 6
页码: 625-630
摘要: 本章郴县园校选介分别为幼儿园、初等学校、中等学校。
关键词: 教育 郴县 园校选介

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
  1959年3月,郴县与资兴合并,原资兴县机关幼儿园随迁至县城东门口(原基督教会礼拜堂),改名为郴县机关幼儿园,是一所半托、全托混合性幼儿园。在园幼儿36人,教职员工6人。1961年7月,郴县、资兴县分设,该园迁至今郴州地区气象站处,1964年再徙至高山背。是年,在园幼儿60人,教职员9人,设施不齐。1966~1972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园舍被占用,设施遭破坏,被迫停办。1973年恢复,1977年在园幼儿68人,教职员工7人。设施依旧,教学无计划,课程无固定。80年代步入正轨,发展迅速。1985年,在园幼儿增至176人,按年龄分设大班1个,计36人;中班3个,计90人;小班2个,计53人;教职员工12人,设施初有改善。1988年,县财政拨款4万元,县属各企事业单位集资67万元,兴建教学楼和游乐场。园舍占地面积35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6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61间。有电教仪器5台,其他教具、玩具、生活用具较全。各种器材设备总价值约达45万元。是年,在园幼儿202人,设2个小班64人,2个中班64人,2个大班74人。教职员工34人,其中幼师毕业和具有中专文化的14人,具有高中文化的9人,具有初中文化的7人,临时工4人。
  1958~1988年,该园获县级奖9次,获地区级奖4次。1986年获湖南省卫生文明单位奖。1987年获湖南省幼儿知识竞赛二等奖,许元重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1988年,该园被定为郴县示范性幼儿园。
  第二节 初等学校
  一、华塘镇中心完小
  一华塘镇中心完小,前身系吉阳乡高级小学,创办于民国28年(1939)。时有学生10余名、教师2名,租借茅坪龙家东侧书坊作校舍,两块黑板,一个文具柜,自备课桌,设施极为简陋。民国29年改为吉阳乡中心国民学校。乡民集资,在华塘铺墟场东头建成新校舍,砖木结构,“山”字形布局,两边为二层楼房,设教室、寝室16间,中间为大礼堂,校前为运动场,置有篮球、排球及一些田径运动设备。是当时县内最好的小学校舍。民国32年,该校迁至华塘铺龙氏宗祠,腾出校舍供省立三师办学。民国34年郴县沦陷,省立三师迁往蓝山县。是年秋,日军投降,中心国民学校迁回原址复课。
  1949年12月,校舍成为中共吉宁区委和区政府机关驻所,高小学生分别就读于塘昌和保和完小。1956年撤区并乡,1957年就原址复办华塘完小。1960年附设初中班,1961年完小、初中分设,70年代设学前班。1984年改为华塘镇中心完小,时有学生485人、教职工23人,设教学班12个。1985年,在原址建成新校舍,添置图书2600册、文体器材65件、电教仪器207件,成为全县电化教学示范学校。1988年,全校学生近千人,教职工32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后又通过群众集资建成标准教学楼、宿舍、礼堂,面积共2100多平方米,设施不断完善。
  该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先后进行“三算(笔算、口算、珠算)结合”、“语文提注”、“语音”等教研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其教法推广至全县各小学;开展数学、作文、朗读、歌咏、演讲、书画、小制作等多种竞赛活动,促进德育、智育发展;开辟勤工俭学基地150亩,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加强劳动教育;制订《政治学习制度》、《学校升降国旗制度》、《班级各项评比管理制度》、《小学生学习常规细则》、《学校纪律十不准制度》、《卫生纪律公约》、《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实施方案》、《班主任工作细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职工岗位责任制》、《后勤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学校整体工作规划》等10多项制度,进行严格而科学地管理;订立校训:“明理、笃学、求实、创新”,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风:“钟爱、严谨、开拓、奉献”,学风:“尊师、勤奋、立志、攀登”,从而形成教师乐于奉献,学生勤奋上进的良好风气。学校和师生多次获国家、省、地、县级奖励。
  其中,少先队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奖;学生龙霞获全国“学赖宁”奖章;曹柏龙获全国中小学生“绿化知识竞赛”三等奖;龙斌获全国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智力竞赛”二等奖;谢军、何钟斌、侯水平获全国小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智力竞赛”三等奖;学前班获“湖南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称号。80年代,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合格率及升学率保持在98~100%之间。1986~1988年,共有76名毕业生考入县一中和县三中,升重点中学人数居全县各完小之首。
  二、栖凤渡镇中心完小
  栖凤渡镇中心完小,原系丰乐区高级小学,民国14年(1925),创办于栖凤渡神农殿,民国17年正式立案,时有学生90名。民国26年,为避日军侵扰,该校迁至西竺庵,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复迁入神农殿办学,并改名为栖凤乡中心国民学校,时有学生200余名。
  1950年,该校改名为栖凤渡完小。1957年附设初中班。1959年,将附设初中班改为郴县五中,完小迁至西竺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该校为郴州地区重点完小,郴县文教科派员常年驻校指导教研教改工作,总结各年级教学改革经验,并推广至全县。1973年与庄门小学合并,改名为庄门完小。1982年,复分设栖凤渡完小,与栖凤渡公社中学共用校舍。1983年,公社和群众筹资近30万元,在打锣坪征地30亩,新建校舍2000多平方米,完小随即迁入。1985年秋改名为栖凤渡镇中心完小,有学生500余名,教职工20多名。定为镇中心完小后,予以重点建设,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成为全镇小学教师学习、培训、教研教改的中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至1988年,全校有学生近千人,教职工30多名。学校和师生多次获省、地、县级奖励。
  三、桥口镇中心完小
  该校在桥口圩场西南附近。原系桥口公社完小,1985年改为桥口镇中心完小。1986年,镇政府拨款46.5万元,群众集资19.5万元,贷款5万元,兴建校舍4726平方米。校园占地102亩。教学楼、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幼儿乐园、卫生室、体育场、校门、围墙等设施齐备而规范;教学区、生活区、文体活动区、生产实习区布局合理;添置图书4000余册和多种教学设备,其中电教设备价值1.625万元,13个教学班均有幻灯机和小银幕。
  该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注重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形成教师忘我工作,学生刻苦学习的良好风气。从三年级起,开设劳动课,配备专任教师,结合勤工俭学,开展劳动教育。现有生产基地55亩,其中桔园20亩、药材5亩,杉木林30亩。建养猪场1个,年饲养肉猪90头。勤工俭学年纯收入万余元。学生在勤工俭学活动中,逐步树立劳动观念,并掌握一些农业生产技术知识。80年代,该校积极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好人好事不断出现,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同时,努力探索教学改革路子,并按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郴州地区教委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日常行为监督岗”,加强学校管理,从而实现“校园整洁经常化,室内布置标准化,师生行为规范化”,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8年,该校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学生合格率,均超过省、地验收标准。
  四、三合小学
  三合小学,原系吉阳乡土坡洞王氏初级小学,由王兰创办于民国26年(1937)秋。有学生40名,教师3名。民国27年秋,由当地群众集资建成新校舍400平方米,并辟花园60平方米、操场千余平方米,置有篮球架、单杠、双杠、跷跷板、秋千、滑梯等体育和娱乐设施,是当时县内较好的农村小学。民国28年,王氏宗族规定,凡6~14岁的少年儿童都要入学,学生增至120名,聘请教师6名,其中体育教师1名,雇用杂工1名。王兰自任校长,制订教学、教师、学生、后勤等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办得很正规,是年下期改为吉阳乡第四保国民小学。
  1950年,该校改名为塔水乡第七村初级小学。1953年,因行政村变动,更名为三合小学。1965年增设高小班,名三合完小。1975年附初中班,1978年复名三合小学。1987年,群众集资10万余元,村企业出资14万余元,兴建标准教学楼。楼高三层,面积1050平方米,并建厨房、厕所、澡堂、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整个校园占地5亩。该校订立《小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升降国旗制度》、《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细则》、《小学生德育评价方案》、《小学教学常规》等整套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管理;校长、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齐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学赖宁、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并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和访问老干部、老党员、劳动模范等形式,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情操;举办学习方法座谈和朗读、数学、书法、美术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展专题讲座、上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加强教研教改;采用“读、写、问、答、议、练”六字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0~1988年,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及合格率达95~100%,优秀率在40%以上。学生在全地区历届会考中,成绩多次名列华塘学区榜首。学校及师生多次获省、地、县级奖励。
  五、下鲁塘村小学
  下鲁塘村小学创办于50年代初,当时办学条件较差。1984年春,村民集资80多万元建成两栋新式教学大楼,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围墙600余米。
  18间教室宽敞明亮,每间教室置有玻璃黑板。学校有仪器室、资料室、教师办公室、少先队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及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校门、食堂、澡堂、厕所、抽水房等附属工程配套,水泥篮球场、羽毛球场、百米跑道、跳高、跳远沙坑等体育设施齐全。
  1988年,该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480人。还有两个学前班,共81人。教师18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12人,教师中有小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8人。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狠抓教学质量,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开辟第二课堂,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全国“创造杯”少先队活动大竞赛中,学校四(2)中队写的稿件获奖,由湖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南省委授予“创造型中队”称号。教育质量在鲁塘学区名列前茅,毕业班的升学率达90%以上。是年,该校在全县小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中,何碧湘荣获二等奖。1989年12月,下鲁塘村小学被郴县人民政府授予“规范化学校”称号。
  第三节 中等学校
  一、郴县一中
  郴县一中,前身系私立适存中学。民国32年(1943)2月,由安善乡(今五里牌乡)洞尾村李达九创办,址在该村李氏宗祠。民国34年元月,郴县沦陷,该校迁至嘉禾县。是年8月郴县光复,该校旋即迁回原址。民国35年2月迁至县城文庙(今郴州地区计量局处),校舍面积13398.65平方米,是年增设高中,定名为湖南私立适存中学。
  1953年10月,该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改为郴县第四初级中学,1959年划归郴州市,1960年元月迁至苏仙岭下,1962年8月划归郴县,增设高中,更名为郴县第一完全中学,在校学生384人,教职员工42人。1963年撤销高中。1964年复设高中,在校学生512人,教职员工58人,校舍面积2500平方米,教学仪器价值2万余元。“文化大革命”中,校舍和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67年10月,该校迁至高山背,1972年复迁苏仙岭下,1975年改为“五七大学”,1977年复改为郴县一中。1978年2月被列为省重点中学。1983年3月,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唐天际为该校题书“团结、俭朴、笃学、求实”的校训。1988年,校园占地面积84.46亩,教学楼、实验楼、宿舍、礼堂、校办工厂等建筑面积共19376平方米,各种教学仪器、体育运动器材、家电维修器具、英文打字机、电脑、缝纫机等总价值约30万元。设高中班15个,初中班7个,在校学生1223人,教职员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107人。专任教师中,按学历分,有大学本科66人,专科39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有高级教师21人,一级教师24人。
  1977~1988年,该校初、高中毕业生考入中专、大学的共1687人。其中考入中专的585人;考入大专的627人;考入本科的475人。师生中获地区级以上奖励的累计340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37人次;获省级奖励的116人次;获地区级奖励的187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省招收飞行员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全省学校“艺术教学”先进单位、省先进基层团委等称号。
  二、郴县三中
  郴县三中,前身系桥口公社完小附设初中班,创办于1958年9月,校址在桥口墟场。
  1960年10月,因资兴县并入郴县,析出初中班,成立郴县第七初级中学。1961年10月,原资兴县域析出,该校改名为郴县第三初级中学。1969年2月,在亚家山牛头岭建成新校舍。该校迁入新址,并停办初中,改办高中,名郴县第三中学。1975年该校下放归桥口公社管理,名郴县桥口中学。1979年收归县办,复名郴县第三中学。1983年停办高中,改办初中。1984年被列为县重点中学,加强建设,至1988年共新建校舍4000多平方米,有教学楼、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运动场、植物园等设施,其他用房完备配套,整个校园占地160亩,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图书、仪器、文体器材及其他教学设备齐全,是郴县办学条件最好的初级中学。是年在校学生700余名,教职员工近百名,设教学班12个。
  该校创办后,全面贯彻中共中央的教育方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并举。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学赖宁等活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多次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和郴州地区教育先进单位。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其经验在全地区推广;开辟勤工俭学基地百余亩,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并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学校多次获“郴县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坚持开展教研教改,电化教学成绩显著,其经验在中南六省推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5~1988年,各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统考,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7科人平成绩为75.5~85.1分,居全县第一或第二名,其中有些单科成绩蝉联全县第一名。1980~1988年,学校及师生先后获国家、省、地、县级奖分别为25次和60余人次。
  三、郴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郴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前身系“五七大学”。1975年创办,址在县一中。1977年县一中恢复,该校迁往板桥公社梯子岭。1980年下期,更名为郴县农民专科学校。1982年下期改为郴县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学制2年,采用湖南省统一教材,主要招收农民知识青年入学,亦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1984年6月,联合国官员考夫曼女士赴校考察后,该校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人口理论教育定点联系学校。旋即,国家教委、湖南省教育厅将该校定为联合国在湖南省重点扶植的五校之一。6月,更名为郴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学制3年,全省统一招生,国家承认中专学历,但不包分配。实行“政府统筹,部门主办,教委统管,各方配合”的管理体制,采用多种形式办学。1988年,在校学生605人,教职员工56人。专任教师34人,其中大专、本科毕业的21人,占62%。设农学、园艺、水电、选矿、采矿、建筑、家庭综合经营、家用电器维修等11门专业课,有专业教学班17个。校园占地670亩,其中校舍占地50亩,建筑面积9200多平方米。有实验室4个,各种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2.3万余册)总价值22万余元。建有林场、果园、禽畜养殖场、庭院经济试验场、蘑菇场、教学仪器厂、饮料厂等生产实习基地,年产值可达60多万元。是年,在宜章县设立分校。省人民政府授予郴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为“全省农业战线先进单位”称号。
  1975~1988年,累计毕业6084人。其中1893人成为农村科技示范户或各种专业户,1488人成为乡村基层干部或各种技术骨干。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