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经费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2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经费设备
分类号: G40-058
页数: 2
页码: 624-625
摘要: 本节郴县经费设备记述教育经费、教学设备。
关键词: 教育 郴县 经费设备

内容

一、教育经费
  晚清,官立学堂由官府置田土、山林、铺宇等不动产,每年从中收租,以作教育经费;民立、私立学堂,由办学者置不动产。此外,各学堂还从学生所交学费中提取部分资金转入不动产,使其产业不断扩大,以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光绪三十二年(1906),提取额为:初等小学,学生每月银元0.3元;高等小学0.6元;中学1~2元。还有民众和社会团体捐资,亦转为不动产。是年,境内各学堂共有不动产租谷25947石,折银元6.58万元。
  民国时期,县政府接管晚清遗留校产租谷5000多石(年收租量);晚清办的各私立、民立学校校产相承;新办的私立、民立学校,其常备教育经费的筹积方式与晚清同。并且县内捐资兴教者众。民国10~35年(1921~1946),县内众多捐资兴教者中,受到教育部奖励的有2人,其中捐稻谷百石者1人,捐法币万元者1人;受到省政府奖励者10人,其中捐银元千元者2人,捐银元1100元者1人,捐田者7人,所捐田亩折年租谷合计406.5石,其中最多的78石,最少的31石;由地方树碑立传的1人,捐田折年租谷百石。民国25年,省政府颁布《补助私立学校暂行规程》,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各级私立学校给予补助。民国29年底,全县各私立学校共获省政府补助费34.5万元。民国36年,全县8乡1镇的所属学校,校产合计有:水田折年租谷27298石、铺宇24间以及年产600斤茶油的油茶林。
  凡校产均由所属学校支配。县财政历年有教育经费支出,其情况详见《财政篇》。其经费由县教育科统一支配。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来源虽广,但多数年份入不敷出。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经费有县财政拨款、上级追加补助、农村集体和企事业单位投资、群众集资、勤工俭学收入提成等项。1953~1988年,县财政历年支出教育经费一般占总支出(不含上解)的25~30%。其中,1953年为76.52万元,占是年财政总支出的55.3%,1988年为599.9万元,占是年财政总支出的27.7%,其金额是1953年的7.8倍。群众集资,1954~1958年,5年累计为6.76万元,1984~1988年,5年累计为431.8万元,是前个5年群众集资的63.9倍。勤工俭学收入提成,1980~1988年,累计为610.7万元。1984年起,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乡(镇)、村所属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乡(镇)财政和村集体收入中支出。部队、厂矿学校经费自筹,未办学校者,就近投资,其子弟就近入学。1984~1988年。全县乡镇财政支出教育经费1117.3万元,占同时期乡镇财政总收入的75%;村集体投资249.2万元;驻县部队与厂矿单位向驻地乡、村投资共200多万元。80年代,有港、澳、台胞和华侨捐资兴教。1987年,成立郴县侨联教育奖励基金会,至1988年,捐资者共35人,捐献人民币5.388万元。
  二、教学设备
  晚清,私塾学生需自备桌椅,中小学堂图书、仪器及运动器材极少,教学设备十分简陋。民国时期,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设备最好的当数第七联合中学。民国19年(1930),该校添置图书价值为260元,添置仪器价值为290元,民国35年,有理化教学仪器93件、实验药品49种、图书943册。小学教学设备状况近似晚清,改善不大。
  50年代末,全县学校的课桌椅、黑板、床铺等用具基本换新。1962年,全县各类学校有理化、生物等教学仪器共4816件,价值2.6万元;实验药品107种,价值4000多元;图书1.26万册,价值1.4万元。1966~1967年停课“闹革命”,绝大部分教学设备被毁。
  1968年复课,课桌奇缺,图书一空,实验演示不能开课。1972年发动师生自制教具。1973年举办首届自制教具展览,展出各类自制教具3663件,价值1.05万元,至1982年添置各类仪器总价值12.7万元。其资金源于国家资助、乡(镇)村集资、勤工俭学提成和学生交纳等方面。1984年扩大电化教学,县财政拨款24万元,为各中学、中心完小购置彩色电视机、录音机、电唱机等电教设备。1988年,全县各类学校中有实验楼1栋(面积1700平方米)、仪器室70间、实验室50间(总面积5500多平方米)、地面卫星接受站1座、各种仪器柜640个、录相机33台、监视器34台、电影机1台、微电脑10套、投影仪3台、录音机252台、幻灯机150台、幻灯教材1092套、教学录相带621盒、教学录音带817盒。电教仪器总价值121.6万元。其他教具、仪器、运动场地、普通体育器材基本齐备。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