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政治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政治工作
分类号: G40-058
页数: 2
页码: 622-623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政治工作清代至1988年全县各学校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尊师重教、尊师爱生、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
关键词: 教育 郴县 政治工作

内容

清代,郴州学宫内置卧碑,上刻顺治九年(1652)钦颁学规文,其内容为:忠君、修身、齐家、敬师、不词讼、不营私、不议论朝廷、不结盟结社八条,训诫生员“上报国恩,下立人品”,维护帝王政权和封建礼教。境内各私塾书院,亦以此为施教宗旨。晚清废科举,学堂思想教育仍不离其宗。
  民国2年(1913),郴县各学校按南京临时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以美感教育完成道德”的方针,开展思想教育。民国6年执行教育部训令,禁止学生参加政党、议论政治、干涉校务。民国8年后,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县内进步教师常结合有关教材,向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教育。民国15年,中央教育行政扩大会议制订《厉行党化教育计划》,推行党化教育,民国17年改称“三民主义教育”。为使计划得以实施,陆续颁布一些条例、章程,规定以“礼、义、廉、耻”为校训;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学生守则;开设党义课(后称公民课),以鼓吹“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为授课内容,向学生灌输“忠于三民主义”,“忠于党国”的思想。并实行政治检查制度,钳制师生言行,违者严惩不殆。民国30年起,县党部、三青团分部在各学校大肆发展组织。中学配有导师,劝导师生加入国民党、三青团。并设军训课,配备军事教官,将初中学生组成童子军,进行严格训练,对高中学生直接开展军训,鼓吹“勘乱救国”之道,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进步师生仍冲破种种禁锢,加入共产党、共青团,宣传共产主义和革命思想。20~40年代,县城师生先后开展声援“五卅运动”,抵制英日商货,宣传抗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一系列革命斗争。
  1950~1952年,全县各学校相继建立健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大力宣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捐献钱物,支援前线;积极参加拥军优属活动;中学生踊跃参军参干。1953年起,执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暂行规定(草案),“对学生施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各学校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活动,加强道德教育。学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争做“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蔚然成风。1954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学校党支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领导。1957年起,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开展理想前途教育,启发高小、中学毕业生正确对待升学,“一颗红心,两种打算”。鼓励全心全意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8年,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以“红”与“专”关系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强调政治挂帅,提倡知识分子劳动化,盲目增加劳动时间,严重影响课堂教学。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全县各学校开展访“三老”(即访问老红军、老贫农、老党员)、写“三史”(即写村史、家史、校史)、忆苦思甜等活动,提高师生政治思想觉悟,战胜困难。1963~1965年,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进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教育。全县各校开展学解放军、学雷锋、学焦裕禄活动,弘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建立学雷锋小组千余个,先进人物、模范事迹层出不穷,出现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新风气。
  “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坚持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鼓吹“造反有理”、“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大批判代替政治课。提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鼓励学生交白卷、反潮流,校风校纪遭破坏,学业被荒废,师生受害非浅。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各学校党、团、队组织建设,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活动,进行纪律教育,校风校纪明显好转。1979年,执行教育部修订的学生守则,开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全县各学校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尊师重教、尊师爱生、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1981年起,贯彻中共中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即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学习雷锋、创三好”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下鲁塘完小师生经常为当地敬老院挑水洗衣,义务照顾孤寡老人,被传为佳话。春节、“八·一”期间,许多学生向前线部队和当地驻军写慰问信,助人为乐之事不胜枚举。1985年起,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全县各学校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作为政治思想工作重点,举办“读书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创文明学校”、“创文明班级”等活动,开展理想、情操和法制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继承革命传统,政治思想工作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大师生从中受到深刻教育。至1988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正规,秩序井然,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是年,全县师生向遭受洪灾的岳阳县捐献救灾款1.87万元、粮票1.6万公斤,县一中师生向南县一中捐款1142元、粮票2170公斤、衣服52件,支援灾区师生恢复正常教学。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