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7.64
页数: 2
页码: 618-619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勤工俭学1906-1988年的发展历程,郴县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县。
关键词: 教育 郴县 勤工俭学

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半日学堂“半日攻读半日庸作”;民国时期,女子职业学校、益湘农校开展与职业教育有关的劳动。这些学校的学生多系贫家子弟,其劳动收入,或作学费,或作生活费用。
  50年代初,提倡勤工俭学、勤俭读书、勤俭生产,高小以上各类学校有建校劳动、开荒种菜等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贯彻中共中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勤工俭学,办工厂、开垦荒地办农林场。全县辟勤工俭学基地6290亩,其中水田1827亩、旱田2721亩、山林1742亩。学校除开设劳动课外,还与工厂定点,与社队挂钩。每学期,师生定期参加工农业生产达45天左右。课堂教学受到冲击。1961年,清理“一平二调”,大部分勤工俭学基地被退还社队。1962年,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并适当安排生产劳动的教学原则,勤工俭学走上正轨。“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毛泽东主席“五七”指示。开展学工学农,复建校办工厂、农场。生产劳动有种植、养殖、冶炼、化工、加工等门类,劳动时间不断增多,勤工俭学再度偏离正轨。1980年起,把勤工俭学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一项措施,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并按教学计划合理设置劳动课,使之健康发展。1981年初,县人民政府发布《对维护勤工俭学有关问题的通告》,给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定权发证。是年,全县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定权发证的学农基地有7800亩,校办工厂3个,固定资金35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万元,创纯利20万元。1982年8月,副县长陈腾芳代表郴县参加全国勤工俭学表彰大会。会议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成果展览以《校校有基地、茶园满山头》为题,展出郴县勤工俭学成果。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经委、计委授予郴县“开展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奖状,并发给奖金10万元。9月,湖南省在郴县召开勤工俭学工作现场会。1985年,全县各校均有勤工俭学基地。其中学农基地10366亩,校办工厂12个,年创纯收入50.2万元。1987年,中共郴州地委颁布勤工俭学十大政策,对基地建设、工厂登记发证、贷款、税收、原材料供应、技术引进及咨询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县学校向银行贷款共40多万元,办工厂、商店47家。
  1988年,进一步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县教委组织人员编写劳动技术课教材3套,共发行4.2万册。并为各中心完小、中学、职业学校配劳动技术课专任教师1~2名,小学配兼任教师1名,结合劳动技术教育开展勤工俭学,使学生成为爱劳动,懂技术,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年,全县有校办工厂和商店62家、禽畜养殖场176个,总产值210万元,利润101万多元。郴县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县。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