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等农业技术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中等农业技术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
页码: 610
摘要: 本节郴县中等农业技术教育记述1917-1988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中等教育 郴县 农业技术教育

内容

民国6年(1917),创办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址在县城西街城隍庙。学制4年,设农业、林业、土壤、气象等课。首期招生60余名。民国9年停办。民国38年元月,黄士衡等30多位郴县籍知名人士捐献资金,在良田创办湖南私立益湘农业学校。学制3年,设土壤、肥料、气象、病虫害、农作、园艺、森林、蚕桑、畜牧、农业土木、测量等课。面向全国招生,男女兼收。对成绩优良的贫困子弟,或减收学费,或作工读生录取,免收学费。首期招生120名,其中初级农业班60名,高级农业班60名。1950年上期,该校迁至槐树下新江黄家,下期迁往三里田。1951年下期,由郴县专员公署接管,1952年并入长沙农业学校。在郴期间,先后招生600余人。1958年春,县政府在七里洞创办郴县农校,设3个班,学员150人,开设政治、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畜牧等课,学习时间半年。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培训骨干。是年,开始兴办农业中学。1959年,全县有农业中学13所,其中6所分布在县城市郊、华塘、鲁塘、桥口、马头岭、栖凤渡公社,其余分布在资兴境内。共有33个班,在校学生1396人,教职工67人,其中专职教师39人。学制3年,课程以农业专业课为主,亦设政治、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1962年元月,全省农业中学座谈会在郴县召开。
  1963年,全县农业中学增至19所,分布在县内10个公社。其中坳上、鲁塘、市郊、栖凤渡、良田等公社各1所,桥口和马头岭公社各2所,板桥和五里牌公社各3所,华塘公社4所。1970年秋,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均改为普通中学。
  1975年,为适应“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形势,将县一中改为“五七大学”,以学农为主。后定名为郴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1981年,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郴县分校,县人民政府设专门机构,配专干2人、兼干1人,实施管理。学制3年,设农学、畜牧兽医、淡水养鱼、农业经济4个专业,教学以广播讲课为主,面授为辅。每学完一科,由省电视大学组织考试,成绩及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学完全部学科,考试成绩合格者,由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发给毕业证书,国家承认中等学历。1988年,在籍学员44人。1981~1988年,累计招生613人,毕业187人。其中,李邦易于198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学员。
  1983年,将县四、五中改为郴县第一、第二职业高中,学制3年,以学农为主,每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由政府统筹,部门联办。1986年,复将第二职业高中改为普通中学。
  1987年,县人民政府采取“政府统筹,农委主办,教委主管,多方配合”的办法,加强农业职业学校建设和管理。1988年,县第一职业中学校园占地340亩,其中校舍面积9250平方米。有农场、林场、茶叶场、禽畜养殖场、鱼塘等教学实验场地,各种教学仪器价值11万余元,图书1.3万册。学制分3年制和1年制两种,设养殖、农作、畜牧、水产、建筑、财会、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村家庭综合经营等专业课。在校学生639人,专任教师52人。
  1983~1988年,累计毕业524人,其中有38人被郴州地区各县市农业、外贸、饲料公司等单位录用,有3人被招聘为乡干部,24人担任村干部,81人成为农村专业户主或科技重点户主,8人考入对口高校。1988年12月,该校被国家教委列为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