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4
页码: 605-608
摘要: 本节记述了郴县普通中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普通中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等教育 郴县 中学教育

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署州牧金镜蓉就东山书院旧址创办郴州官立中学堂,是为境内中学教育之始。是年,新华学堂从马头石迁至东门口,增设中学部。清末,中学不按初高年级分段,修业5年,一贯到底。设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格致、法制、理财、图画、体操等课。
  民国元年(1912),学校无增,学制4年,取消读经、讲经,增设手工、乐歌,其余课程沿旧。民国2年,郴州官立中学堂更名为郴州六城联合中学,由郴县、宜章、资兴、永兴、汝城、桂东6县联办。其学资按各县人口数和入学名额摊派。民国3年,该校改名为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民国11年,执行《壬戌学制》,修业6年,按初高级分段,各为3年。初高中均设党义、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卫生等课。民国18年,初中增设童子军课,高中增设军训课。民国20年,湖南省第七联合中学改名为郴郡联立中学。民国32年,县政府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李达九创办私立适存中学,何清华创办私立浚明初级中学。南京私立行健中学、广州私立知用中学、衡阳私立广德中学、长沙私立南江中学相继迁入县内。加上郴郡联立中学和新华学校中学部,是年全县有中学9所。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外地迁入的私立中学,除行健、南江继续在郴县办学外,其余均迁回原籍。民国35年,黄楚藩创办私立天凤中学。民国36年,王兰筹办私立香祖中学,城郊三里田办十力中学。民国38年上期,南江中学迁回长沙,香祖中学开学。全县有中学8所,在校学生1376人,教职员工151人。
  1949年底、郴县专员公署将郴郡联立中学与县立初级中学合并为郴县区立中学。取消公民、童子军、军训等课,增设政治。1952年,香祖中学停办,其学生转入浚明中学。11月,浚明中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是年,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解决工农子弟入学困难。
  1953年,接管适存和天凤中学,并将原区立中学更名为郴县第一完全中学,将浚明、天凤、适存中学,依次更名为郴县第二、三、四初级中学,在校学生2130人。初高中均设政治、语文、英语、数学、化学、物理、图画、音乐、体育等课。此外,初中还设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植物、动物、劳作等课,高中设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等课。1956年,县三中加设高中班,栖凤渡和良田完小各附设1个初中班,时称“戴帽初中”。全县在校中学生3026人。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科;数学,分为算术、代数、几何、三角4科。
  1958年,桥口、华塘、鲁塘3所完小,各附设初中班2个。全县中学9所,其中“戴帽初中”5所。县一中附设体育学院。公社还兴办一批民办中学。课程,改政治为社会主义思想课,改劳作为劳动,汉语、文学合并为语文。10月,县城各中学与在城的郴州师专、郴州师范、郴州大学等9所学校,联合组织“学校人民公社”,停课炼钢铁,直至年终。1959年,资兴县并入郴县。原郴县一、二、三、四中4所县属中学划归郴州市;原资兴4所县属中学改为郴县一、二、三、四中;栖凤渡、良田两所“戴帽初中”,分别改为五中和六中。加上桥口、华塘、鲁塘3所“戴帽初中”,全县有中学9所,在校学生1546人。1961年,郴县、资兴县分置。在资兴境内的一、二、三、四中划归资兴县;在郴县境内的五、六中改为郴县一中、二中;桥口、华塘、鲁塘3所“戴帽初中”依次改为县三、四、五中。1962年,将郴州市四中(原适存中学)划归郴县,全县中学6所,在校学生1733人,教职员工138人。县一、二、三、四、五、六中,依次分布在苏仙岭下、良田、桥口、华塘、鲁塘、栖凤渡。
  1966年下期,中学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班子瘫痪,学生外出串连,教师受到冲击。1968年,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开展“斗、批、改”,部分教师挨批斗,校规校纪荡然无存。1969年,缩短学制,修业4年,二二分段;简化课程,只设语文、数学、军事体育、革命文艺、工农业生产常识等课,且教材无定;取消考试制度,采用推荐方式升学。造成教无适从,学不安心的混乱局面。1971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全县设中学46所,在校学生11463人。其中初中38所,在校学生8613人;高中8所,在校学生2850人。教职员工合计735人。是年起,逐步恢复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1975年,将县一中改为“五七”大学,其余5所县属中学下放给所在公社管理,并在大奎上、新市、永春、板桥、马头岭等公社初中各增设高中班1~3个。是年,全县有中学68所,在校学生14562人。其中初中49所,在校学生11030人;高中19所,在校学生3532人。教职员工合计753人。
  1977年秋,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中学学制5年,三二分段。全县中学增至101所,在校学生20595人。其中初中76所,在校学生15588人;高中25所,在校学生5007人。教职员工合计1094人。翌年,县一中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1980年,按县办高中,公社办初中的原则,调整中学布局。将原下放的5所县属中学收归县办。县一中为完全中学,二、三、四、五、六中为高级中学,其余高中均予撤销。
  1982年,恢复6年制,统一使用部编教材。是年,全县有中学51所,在校学生13881人。
  其中,高中11所(内含厂矿子弟学校高中5所),在校学生2500人。教职员工合计1144人。1983年,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将县三中改为县重点初中,将县四、五中分别改为县第一、二职业高中,并落实一乡(镇)办好一所初中。1986年,复将县第二职业高中改为县第五高级中学。
  1988年,全县有中学39所。其中县办中学5所,即完全中学1所、高中3所、初中1所;乡(镇)办初中26所;厂矿子弟学校设初中的5所,初中高中并设的3所。在校学生合计13433人,其中初中10916人,高中2517人,教职员工894人。初、高中除同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劳动等课外,初中另设动物、植物、农业基础知识、生理卫生、音乐、美术等课,高中另设生物课。是年,全县初中毕业2741人,考入高中、中专的988人,升学率为36.0%;高中毕业865人,考入大专的148人,考入本科的86人,合计234人,升学率为27.1%。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