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扫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5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扫盲
分类号: G62
页数: 2
页码: 604-605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初等教育扫盲1925-1988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初等教育 郴县 扫盲

内容

民国14年(1925)夏,李翼云等人在县城和栖凤渡创办平民夜校和农民夜校,吸收工农大众入学。以《平民读本》、《农民读本》为教材,结合文化学习,传播革命思想,培训工农运动骨干。至民国16年,全县有平民夜校、农民夜校13所,入学者达3000多人次。民国17年,国民党调集湘粤军阀“会剿”湘南革命力量,夜校均被查封。民国20年,县政府通令各级学校设民众夜校,教成人识字,以扫除文盲。至民国27年,全县办民众夜校60所,民国31年减至13所,学员170人。民众夜校设国语、算术、职业常识等课。民国35年,县政府规定按乡、保设立民众夜校,但大多数乡、保未行。民国37年,全县总人口195991人,文盲、半文盲超过半数。
  50年代起,全面开展扫盲。1951年9月,办速成识字试点班4个,其中县城有职工班1个,学员41人;乡村有农民识字班3个,学员134人。是年底,在县城创办职工速成识字学校,学员151人;在乡村办农民识字班23个,学员727人。扫盲教师共267人。1952年,成立郴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在县城设职工业余学校4所,分中级班(中学)和普通班(小学)。普通班负责扫盲,学制2年,设政治、语文、算术、珠算等课。农村各区、乡,陆续开办夜校,时称冬学。是年底,全县有14775人参加扫盲学习,1953年增至19763人,脱盲1307人,脱盲率为6.6%。之后,由于“大跃进”、国民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至60年代末,扫盲工作时断时续。70年代初,强调学习“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理论,城乡遍设政治夜校,结合政治时事学习,开展扫盲。1974年,全县有政治夜校1368所,内设扫盲班(组)786个,学员万余人,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向学员讲读“最新指示”和有关报刊杂志登载的理论文章,扫盲成效不大。1978年,全县有教师3237人,参加各种业余学校扫盲学习者共12484人。但全县青少年和壮年人口中,仍有文盲14134人,其中青少年文盲6259人,壮年文盲7875人。
  1979年起,以扫除青少年和壮年文盲为重点,全县设扫盲学校253所,至1981年,累计扫除文盲12722人,其中青少年脱盲5494人,壮年脱盲7228人。经此次扫盲后,全县青少年和壮年人口的无盲率分别为99.4%和97%。是年经省人民政府验收,郴县被评定为基本扫除文盲县。1981~1988年,将扫盲与学习农业技术相结合,各乡镇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持续开展扫盲工作。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