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49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幼儿园
分类号: G619.29
页数: 2
页码: 599-600
摘要: 本节记述1917-1988年郴县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幼儿园 郴县 学前教育

内容

民国6年(1917),基督教长老会湘南区会在其所属的新华学校首办新华幼稚园。只收3~6岁的教徒子女,是年入园34人,民国24年增至55人,尔后各年多保持在五六十人。
  分大小两班,设唱歌、讲故事、认字、算术、手工等课,聘教师2人,每人月薪银元4~6元。园内设施甚简。民国26年,县城江西会馆在其所属的豫章小学开办豫章幼稚园,只收会馆成员子女。入园幼儿一般为一二十人,教师1人。教学情况和教师待遇与新华幼稚园近似。民国36年,凌联猷等7名女教师各捐稻谷3石,在西街城隍庙创办健慧幼稚园,收在城教师子女,入园幼儿一般为二三十人。因经费拮据,只聘教师1人,余由创办人等义务兼教。园内杂务,由邻近学校女工兼顾,亦无报酬。上述3所幼儿园均至解放前夕停办。
  1951年,县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托儿所、幼儿园等事业统一由文教部门管理的指示》精神,将幼儿教育纳入文教工作计划。1952年8月,县文教科在苏仙桥建立郴州干部托儿所,招收幼儿35人,配教职员工21人,有房屋29间,教具和生活用具基本齐备。1954年,将该所移交给郴县专员公署。195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厂矿企业、机关团体幼儿园以“自办为主”的方针,县内办厂矿、机关建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28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劳力高度集中,统一调用,在“家务社会化”口号下,农村幼儿园伴随公共食堂一哄而起,年底全县各社队兴办幼儿园746所,入园幼儿达27002人,教职员工2356人。农村幼儿园舍多为宗祠、民宅;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具,则向各家各户平调;幼师、保育员,由各生产队临时抽调青年农妇充任;教具、玩具无几,幼儿园仅仅是看管小孩的场所。
  1959年3月,资兴县并入郴县,原资兴县直属机关幼儿园迁入郴县城关东门口,改名为郴县直属机关幼儿园,在园幼儿36人,教职员工6人。1961年,撤销农村公共食堂,社队幼儿园随之一哄而散,全县仅存县直机关幼儿园,在园幼儿53人,教职员工4人。1963年起,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农村季节性的幼儿园逐渐兴起。1965年,全县有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233人。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视幼儿教育事业为“福利主义”、“修正主义温床”,全县幼儿园受到冲击,1966~1969年均被迫停办。1971年,“农业学大寨”进入高潮,劳力再度集中,农村幼儿园渐有恢复。全县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304人,教职员工14人。1973年,恢复县直机关幼儿园。1974~1977年,农村幼儿园均停办。
  1980年,建立县、乡两级幼儿教育领导小组和幼教工作研究会,配专干、兼干司理其事。县、乡两级妇联参与管理,并着手改善幼教设施和分期培训幼师。是年全县有幼儿园129所,在园幼儿4559人,教职员工168人。1982年,国家颁布《幼儿教育纲要》,全省农村幼儿教育研讨会在郴县召开。1983年进行调整,裁撤部分幼儿园。
  1988年,全县有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1676人。教职员工56人,其中幼师毕业的约占半数。各乡镇将教育经费的15%用于幼儿教育,各幼儿园设施基本配套,其中多数幼儿园达到一人一巾、一杯、一围衣的标准。乡镇中心幼儿园置有放像机和彩色电视机,其余多置有风琴或电子琴。是年,华塘镇龙瑛菊、龙绿菊姐妹自出房屋3间,自筹资金3000元,镇政府资助3000元,购置幼教基本设备,创办县内第一所个体幼儿园。首批招收幼儿55人,每人每学期交费50元。
  1980~1988年,县乡两级共举办幼师培训班89期,每期培训半月或半年不等,参训者累计2100多人次。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