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4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加工
分类号: TS210.4
页数: 2
页码: 553-554
摘要: 本节描述了郴县粮食加工清末、民国时期,粮食加工多沿用土砻、脚碓、水碓、石碾和石磨,用人力、畜力或水力带动。县城专门从事粮食加工人员约70余人,他们收购稻谷、糙米,加工成一、二道米出售,或代加工官军用粮。民国36年(1947),县城下行街陈家大屋米厂始用机器加工大米。
关键词: 郴县 经济 粮食加工

内容

清末、民国时期,粮食加工多沿用土砻、脚碓、水碓、石碾和石磨,用人力、畜力或水力带动。县城专门从事粮食加工人员约70余人,他们收购稻谷、糙米,加工成一、二道米出售,或代加工官军用粮。民国36年(1947),县城下行街陈家大屋米厂始用机器加工大米。
  1949年冬,城关区兴建郴州、人民两家国营米厂。1950~1952年,城关区工商界先后兴办自力、湘南、生活、公益、向群等5家私营米厂。1951年,专区兴办国营郴州联新面粉厂。1952年12月,联新面粉厂下放给郴县(1953年12月底因亏损停办)。1953年郴州、人民两家国营米厂合并为郴县碾米厂,厂址设南街,有职工14人,月加工大米229.7万公斤。5家私营米厂月砻谷125万公斤,月碾糙米102万公斤。不久,5家私营米厂合为湘南、自力两家米厂。农村集镇粮食加工同时交基层粮站,加工统销粮。1956年,湘南、 自力两私营米厂并入郴县碾米厂。1959年,将县碾米厂移交给郴州市。1962年,全县有板桥、桥口、街洞、栖凤渡、鲁塘、华塘、马头岭、坳上、良田、新市等9个粮站粮食加工厂,其主要机械设备有砻谷机5台,碾米机4台,黄谷米机8台,年加工能力约260万公斤。后,各粮站不断更新设备。至1988年,除坳上、新市、马头岭3个粮站粮食加工厂因设备为黄谷米机,加工经济效益差而停产外,全县粮食系统尚有板桥大米厂和桥口、良田、鲁塘、华塘、栖凤渡、街洞等6个粮站粮食加工厂,年加工能力约2500万公斤。加工设备,华塘米厂为组合米机,其余6个厂为一砻谷机和一碾米机。
  1959年,农村始用小型碾米机、磨粉机和压面机。后,农村机械化、半机械化加工机械逐年增加。70年代,大多数大队、生产队都有小型碾米机或农副产品加工厂。1982年后,小型碾米厂或加工厂多为个人承包,涌现出一批加工专业户。1988年,全县农村有碾米机1830台、磨粉机153台、磨浆机114台。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