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4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乡镇驻地建设
分类号: TU982.29.64
页数: 3
页码: 497-499
摘要: 本节郴县乡镇驻地建设记述建制镇驻地建设、乡驻地建设。
关键词: 村镇建设 城乡建设 乡镇驻地

内容

一、建制镇驻地建设
  民国19年(1930)以前,县内无镇的建制。民国19年,县城设东成、西就、南通、北达、中兴等5镇。民国27年,县城5镇合一统称为升平镇。1949年12月,在划区建设中,升平镇改为城关区。1952年2月,良田设镇。1953年4月,城关区改为城关镇。1956年5月,良田镇改为良田乡。1958年8月,划城关镇、许家洞乡等地成立郴县郴州市。1982年12月,恢复良田镇,建立栖凤渡镇、华塘镇、桥口镇,1983年7月建立白露塘镇。建镇后,各镇组织力量,全面考察镇驻地建设情况,制订总体建设规划,并按先急后缓的原则分期实施规划,镇驻地的建设逐步加快。1988年,5个镇房屋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其中公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良田镇
  为郴县“南大门”,是郴州至广州的交通要道,郴州至宜章大道、国道107线、京广铁路均纵贯该镇区。该镇清末时称良田市,时,街道长约840米,分上、中、下三街,200余家店铺,饮用水为镇区内4个井的井水。日军犯境时,毁坏中街100余间房屋。民国38年,镇驻地有店铺207家,房屋面积2.4万平方米。1958年,修良田至江口公路时,拆除中街部分房屋,分成上、下街。1959年建郴县二中。1958~1960年,用良田村陡岭下水电站的电照明。1974年建成公社一级电站,解决镇区照明。70年代后,公社所属单位相继建房。1984年改建国道107线时,镇区内900米国道拓宽至24米,建成为国道街。1985年,将良田至江口公路改成从该镇区南端绕行,原镇区内公路扩宽至18米,建成东、西街,路面铺水泥。1987年从3.2公里远的塘了坪村海龙口岩溶大泉引泉水,建成日产1000吨的自来水厂,解决镇区内的生活用水困难。是年,建成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农贸大楼。
  1988年,全镇区有上、下、东、西街和国道街等5条街道,总长2050米,共有房屋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中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房5.9万平方米。
  华塘镇
  位于郴桂公路线上,民国初期已形成两条小街,有店铺70余家。1949年有房屋约7500平方米。50年代末,公社机关单位陆续建房。1961年华塘粮站用柴油机发电,加工之余解决部分用户照明。1965年建招旅水电站,镇区实现电灯照明。1966年起,医院、学区、公社机关等单位自购抽永机建储水池解决用水困难。1978年华塘生产队在圩坪建储水池一个,实行居民统一供水。1983年冬,制定镇区建设总体规划,改造街道,疏通排水沟,将原来的石板路、泥路改修成水泥路。1988年,镇区内有中和路、文明路、繁华路、兴华路、园林路等5条街道,共长2315米,其中水泥路面3条,沥青路面、沙石路面各1条;共有房屋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房4.0万平方米。
  栖凤渡镇
  西河从镇北边流过,清嘉庆(1796~1820)前设圩场,有各种店铺100余家。
  1949年有下街、半边街、后街、栖正街4条街道,均为石板路面;房屋6120平方米,其中公房655平方米。1958年建栖凤渡电站,实现电灯照明。1959年,建郴县六中。1971年建郴县锅厂,公社机关单位亦相继建房。1976年,公社机关在离西河25米处打井抽水,并建60吨储水池一个,供公社机关和部分单位用水。1982年,公社改为建制镇,制定镇区街道和住房建设规划。1987年,建综合市场,占地2700平方米,为县内最大的乡镇级综合性市场。1988年,镇区内有栖正街、栖庄街、农民街、新栖街4条街道,总长1040米,房屋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其中公房5.5万平方米。
  桥口镇
  位于郴县东面,东江从镇西北流过。清末时立为圩场,称桥口市。1949年有街道一条,长约1000米,房屋面积5216平方米,其中公房1895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为区、公社、乡镇机关驻地,逐步扩建街道,机关单位相继建房。1960年冬,从鲤鱼江电厂展线接电,镇区实现电灯照明。1978年,桥口生产队在地区农校侧边打井一口,其井水质好,公社机关安装抽水机两台,建储水池,将水管安装至各单位及居民家,结束镇区饮用河水的历史。1988年,镇区内有街道2条,长2000米;房屋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公房3.2万平方米。
  白露塘镇
  1949年前仅为农民居住村庄,尚未形成街道,有房屋面积710平方米。
  1953年10月,郴县磺矿在此建白露塘工区区。1954年郴州至东波公路通车,白露塘成为交通要道,并以公路为中心,形成上、下街,供销社、粮站等机关单位相继在此建房。1961年,接地区畜牧场青龙口电站的电供居民照明。1963年接鲤鱼江电站的电,用电趋于正常。居民向来饮用山泉,后,各单位安装水管接山泉建储水池,生活用水自流化。1983年成立白露塘镇,镇区建设加快。1985年建农贸市场一座,覆盖面积1364平方米。1987年白露塘村建影剧院,座位1000个。1988年,镇区有街道2条,长800米;房屋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其中公房3.4万平方米。
  二、乡驻地建设
  清末、民国时期,乡政府驻地多设于各乡的集市,一般为各自然村的中心。乡政府办公用房一般为民间的公祠、庙宇、会馆等房。1949年,全县8乡驻地形成小集镇。
  新中国建立初,乡政府住民间的公祠、庙宇、会馆或没收的地主房屋。1952年,部分乡开始在其政府驻地建粮食仓库和供销门市部。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各公社管理委员会始建办公楼、食堂、礼堂、住宅。卫生院、工商所、税务所、农技站、林业站、食品站、邮电所、信用社、银行等单位亦陆续建房。公社机关驻地逐渐发展成为全社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70年代,公社驻地增办中学,新添不少校舍。随着小水电的发展,乡驻地都用上电,社队企业也得到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乡驻地,商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蓬勃发展,房屋建筑面积逐渐增多。房屋由一、二层砖瓦结构房向三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发展,且装饰日趋漂亮、美观。1988年,全县21个乡驻地,公房建筑面积23.22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