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街道
分类号: F299.23
页数: 1
页码: 495
摘要: 本节郴县街道建设记述清嘉庆二十三年至80年代末期发展变化。
关键词: 城乡建设 街道 县城建设

内容

县城街道经历代建筑,至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有街15条,其中城内有州前街、正街,城外有古渡街、丁字街、大街、东塔街、西塔街、下星街、谢家井街、法宝寺街、扎上街、河街、半边街、正一街、后街;有巷15条,其中城内有考棚前通防守署前出西门一条,考棚右通育婴堂出西门一条、关帝庙前通常平仓前一条,城外有张家巷、田家巷、天官坊巷、社仓巷、陈家巷、濂溪巷、邓家巷、姬家巷、罗家巷、水圳巷、三公巷、仙桥巷。街巷宽1.5~4米,城区面积近1平方公里。
  民国20年(1931),县城有九街十八巷:福星街、寿星街、文星街、东塔街、西塔街、半边街、草鞋街、丁字街、三河街;张家巷、田家巷、秀水巷、马家巷、小马家巷、陈家巷、大吴家巷、小吴家巷、白家巷、杨家巷、温家巷、濂溪巷、水巷、王家巷、郭家巷、欧家巷、黄家巷、铜巷。民国26年,街名多以“中山”、“民治”命名。县城通汽车、火车后,街道由南向北扩展,新建北湖路、车站路、板子街、文前路、升平路和火车站东、西两侧小巷。民国35年,中山东街、中山西街由4米拓宽至14米。民国38年,城区面积1.15平方公里,各类房屋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街巷面积4.76万平方米。
  1951年1月,成立城关区修街委员会,2月始集资修铺全长740米的中山东街、中山西街水泥路面。4月,文化路、北湖路、解放路、文前路由泥路改建为碎石路。8月,中山南路、中山北路、民主街(今人民东路)由4米扩宽至14米,铺成碎石路面。1952年扩修板子街,铺碎石路面。1955年,通郴师路(今桔井路和飞虹路)。1958年建协作路。1959年,文化路、北湖路、苏仙路铺设沥青面层。1959年底,主要街道有中山东街、中山西街、中山南街、中山北街、民主街、文化路、解放路、北湖路、苏仙路、升平路、和平路、协作路、国庆路等12条,总长8745米,次要街巷有40余条,长1.7万余米,是年11月,街道建设移交郴州市。60~70年代,先后建人民西路、东风路、桔井路、高山背路、劳动路、广场东路、广场西路、健康路;并将中山北街、国庆路、人民东路、解放路等泥结碎石路面改为沥青面层。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兴建南塔路、兴隆街、飞虹路、七里大道,拓宽改建北湖路、解放路、国庆路北段、协作路北段以及工业大道。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