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9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池
分类号: F299.23
页数: 2
页码: 494-495
摘要: 本节记述郴县县城建设城池西汉高祖年到1951年年间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城池 县城建设

内容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桂阳郡太守杨璆在郴州肇建城池(城墙和护城河)。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增筑子城。宋淳熙十六年(1189),太守丁逢肇建城楼。明洪武二年(1369)卫镇抚缪亨、千户刘保,见城池破旧不堪,乃重新修筑,使城池初具规模:城墙周长593.3丈,高2.5丈,厚1.8丈,筑重楼5座、城门四座(东南西北四门分别称朝阳、迎薰、瞻极、仙桂),北门建后不久即封闭。城西壕因地高不能潴水,明景泰年间(1450~1457),千户高景春将西壕扩修成宽6丈、深2丈。明正德七年(1512),千户胡勋增修城廓。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州赵恂复创筑外城,自西到东用石头新砌筑长225丈、高1丈的城墙,墙上盖瓦;并对其它地段加以整修,东南西三门皆立月城。清代时,对城池又多次进行修补,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城墙周长630丈,高2丈,厚0.8丈;城壕宽丈余,深5尺;城墙上有垛口466个,城有3门(东南西门名依次为朝阳、镇南、瞻成,北门已闭)。城楼3座(东南西楼名依次为来鹤、迎薰、爽极)。民国30年(1941),县政府实测城墙,并填汇《郴县县城地籍一览图》,测得城墙(包括城墙遗址)正南长440米,正西长520米,正东长385米,东北长120米,正北长320米,城墙周长共1785米。民国时,因历年准许居民自由从城墙取砖石,至民国34年,城墙已成半废物。民国35年,拆除西门,通汽车站。民国36年8月,拆除部分城墙,解土填平城壕。1951年8月,修建、扩宽北街,拆南门和迎薰楼;修建、扩宽民主街,拆东门和来鹤楼;在民主街建部队文化干校,平掉百余米城墙。之后,各段城墙被相继拆除。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