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电话
分类号: F632.764
页数: 3
页码: 491-493
摘要: 本节郴县电信电话记述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农村电话。
关键词: 电话 邮政 电信

内容

一、长途电话
  民国18年(1929),遵照湖南省政府指令,县电话管理处利用乡村电话线路,先后连通桂阳、永兴、资兴和宜章等县长途电话,作军政专用。民国22年,湖南省政府与国民党陆军第四路军总指挥部工程处、湖南省电政管理局、隶属交通部的9省(含湖南)长途电话工程处等,均在郴县开办长途电话。民国25年12月,长郴线通话。从此,部、省、县3家经营的长途电话并存,分头扩充。民国28年,郴县有直达长沙、衡阳、耒阳、坪石、宜章、桂阳、宁远等电话线路7条,有30门长途交换机1台。经营的业务种类有普通、加急、传呼、预告4种。交换量较少,业务不多。民国33~38年,长途电话线路遭到破坏,业务日渐减少。
  新中国建立后,电信员工与广大军民奋力抢修电话线路,次第沟通郴县至资兴、桂东、临武等线,并接管地方经营的长途电话设施,统一管理,迅速恢复长话业务。1953年,长话业务总类有防情、军政、企业、一般和公务5种。是年,共接通去话2.25万张。1956年,长话业务扩大到支局所,并开办会议电话等新业务,业务量增加,县长途台成为全地区县间中心台。1958年,共接通去话7.83万张。是年10月,县邮电局长话业务交地区邮电局经营,县内各支局所受理的来去话通过农村总机接转,业务量减少。1961年,只接通长话4330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途电话受到社会各界重视,业务迅速增长。1979年,全县共接通去话2.1万张,较1961年增长3.8倍。1980年后,使用长途电话较多的711矿和柿竹园矿先后架专线直达地区邮电局,县境长话业务下降。1984年,去话为1.4万张。
  1985年,业务种类增至特种电话、代号电话、首长电话、紧急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等8种。同时开办国际及港澳电话。1988年,全县去话4546张。
  二、市内电话
  1950年前,县境无市内电话,统称乡村电话,总机设在县政府,长话、市话、农话合用。县城仅有党、政、军、机关专用电话20余部。
  1950年12月,始设市内电话,装机50门,用户25户(计费的19户),用户申请装机要缴纳保险金。1952年12月,湖南邮电管理局投资1.47万元扩建郴州市话,敷设电缆100对,交换机容量扩大到100门,市话种类有普通、合用、同线、临时、公用、电话副机、中继线和专用8种。因通讯能力不足,故由局长掌握放号,一般用户装机难。1955年末,仅有市话用户146户。1956年,采用单局制市话通讯网,并对业务种类作了调整,市话业务得以发展。1957年,市话用户达229户。1958年8月,县城由城关镇改郴县郴州市,邮电局取消装机保证金,各行业“大跃进”,要求装机者猛增,年末用户达370户。此后,市话业务交地区邮电局经营,县邮电局无市话业务,县内机关企事业单位由地区邮电局装机。
  1988年,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共装机251门。
  三、农村电话
  民国15年(1926),从县城展线至茶山坂,开辟县内第一条乡村电话线路。之后,逐渐扩展到各区、乡,为军政专用,业务简单。民国25年,县内有电话杆路13条,长310公里,分别通往茶山坂、极乐、东江、乌泥铺及区乡之间,并连通桂阳、资兴、永兴和宜章等县。
  民国26年,农村电话向社会公众开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民国30年,执行“湖南省乡村电话营业通则”,不与省办长途电话营业抵触者,按实际需要开放营业,营业收入按月缴纳县库。民国33年6月,日军侵犯湘南后,乡村电话线路屡遭破坏,部分线路改为军政专用。
  民国35年3月,升平、五市、四明、恭惠、栖凤、吉阳、凤翙、永二等乡镇电话线路修复通话。民国37年,全县有县城至栖凤渡、许家洞至桥口线路2条,长37.5公里,5至20门小交换机4台,共40门,电话机26部,员工8人。
  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电话迅速恢复、发展。1950年,全县农话杆路210公里,通达各区,有交换机4部,容量40门,军政专用。1953年7月起,农村电话作为地方国营通信事业交邮电部门代管,实行独立核算,对社会开放。1955年1月,农村电话实行全面收费,是年农话用户93户。1956年,执行中央“关于社社通电话”的指示。农村电话扩大网络,并先后增办长途电话、会议电话、电路出租等特别业务。1957年末,农话用户增至160户。
  1958年,全县农话杆路增至1320公里,交换机容量262门,年末用户达350户。因一哄而起,质量低下,管理不善,1961年后经济效益下降。1963年1月,调整农村电话管理体制,县将社间交换中心以下的7台总机(共174门)、536杆公里线路和7名职工下放给人民公社,由公社自建自营。县邮电局经营交换点12处,交换机容量580门,杆路长度582公里。
  1966年起,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农话接通率下降。1968年末,农话用户为353户,接通电话7.83万张,比1965年的18.9万张减少59%。1975年10月,县邮电局开始改进农村通信设备,调整业务范围,形成以县局为中心包括架空明线、电缆、载波在内的农话辐射星状网络。1979年末,农话用户增至512户,接通农话30.9万张,分别比1968年增长45%和2.9倍。1980年,行政村通话226个,占84.7%。1985年8月25日,东波矿发生特大洪水,电话中断,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县邮电局话务班王洪英立即向郴州行署、中共郴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等处报警,并想方设法通过高峰电站的通信线路,沟通长沙与东波矿调度室的长途电话。加上全局职工连夜抢修,迅速恢复通信,减轻了损失。是
  年,共接通农话32.3万张。但乡镇经营的农话,因经济困难,设备年久老化,杆线被盗或倒杆断线严重,不少用户拆机,至1988年,行政村通话的仅5个,比1980年减少221个。
  是年全县共有农话交换点27处(其中县邮电局经营的13处),交换机容量1290门(其中邮电局经营的760门),比1950年增加31倍;有农话单机1065部(邮电局经营的301部);农话杆路总长度453公里(邮电局经营的411公里);有环路载波全机1部、分机6部、特高频发信机3部;电缆22皮长公里;工程汽车2辆,三轮摩托1辆,自行车26辆。年末用户386户,全年通话30.22万张。此外,县内还有用户专用电信设备:交换机22台、共1940门,电话机1320部,传真机28部,架空明线200.5杆公里,电缆40.03皮长公里。这些设备均与县邮电局联网。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