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投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投递
分类号: F632.764
页数: 2
页码: 489-490
摘要: 本节郴县邮政投递记述市内投递、乡村投递。
关键词: 邮电 邮路 邮政投递

内容

一、市内投递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邮政初设,信件由邮局代办人员捎口信自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设市内投递,有信差1名。民国29年(1940),县城设投递段2个,有信差2名,日投2次。民国36年,县城军队云集,人员增多,设投递段3个,信差4名,城内日投2次,郊区隔日1次。
  新中国建立初,县城投递沿旧制。1954年,县城设投递班1个,投递段6个,投递员增至7名。翌年7月,始用自行车投递,日投3次,第一次投递报纸,第二次投递函件和小包件,第三次投递函件和杂志。1958年10月后,市内投递归地区局经营。
  二、乡村投递
  清代以前,送往乡、村的官府文书由驿卒、挑夫传递。清末,农村邮件多交民信局或信脚传递。民国3年(1914)后,农村渐次增设邮政代办所和信柜,由经理人员负责投递附近邮件,邮局酌付酬金。民国5年,县内设村镇投揽点,邮局定期派差到农村集市收集和投递邮件。民国12年,邮局雇员任村镇临时信差,信差按固定环行邮路走班,3~4日一次。
  民国18年全县有村镇投揽点43处,分甲、乙两段。民国22年,邮局雇专人投揽农村邮件。
  因有的专夫向收件人索取力资过多,引起民众不满,后改设邮政信柜,由经理人负责投递。
  全县设邮政信柜14个,投揽点9个。民国33年,辟设县城至鲤鱼江、折岭、招旅3条环形邮路,总长约250公里,配邮差3名,均为2日班。邮差李珍富自备马匹驮运邮件,受到称赞。民国38年,全县乡村投递邮路总长约280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重视农村邮件投递。1950年起,增辟邮路。1953年,全县共有农村投递邮路772公里,为1949年的2.76倍。按照中央关于“社社要通邮”的指示,1957年,农村投递邮路增至1292公里。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实行公社义务邮递员制度,农村投递邮路猛增至1737公里,全县100%的公社、大队和60%以上的生产队能看到当天县报。
  1961年起,调整自办邮路,取消义务邮路,邮路总长度下降到1045公里,投递频次相应减少。此后随经济发展逐步回升。1979年,农村投递邮路达2063公里。1980年起,农村投递按五定(定人员、定点、定线、定出班时间、定归班时间)跑班,实行奖罚兑现,投递质量明显提高,雷动协等被评为“质量信得过”投递员。1988年,全县共有农村投递邮路104条,总长度2127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068公里),比1949年增长6.6倍,其中个人承包邮路16条,348公里;建有信报代投点288处,有乡邮员36人,委办乡邮员5人,有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各1辆,自行车49辆。全县由邮递员直接投递的乡镇26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1881个。直投面:乡镇100%,行政村71.3%,村民小组69.2%。其中,每天投递一次的乡镇24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26个;2天投一次的乡2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1855个;4天以上投递一次的村7个,村民小组835个。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