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8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邮政
分类号: F632.764
页数: 5
页码: 486-490
摘要: 本章郴县邮政记述邮路、投递、业务分为函件、包件、汇兑储蓄、报刊发行。
关键词: 邮电 郴县 邮政

内容

第一节 邮路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6),县城设驿站1处,专为朝廷传递公文和军报。唐代,境内设州驿和栖凤驿。明、清时期,县城北接永兴,南至宜章的大道成为驿路干线。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县城设总邮铺,县内有邮铺18个,主邮路4条,长105公里。东经石泉铺、菱角铺、石虎铺、鸦溪铺达兴宁(今资兴市);南经升桥铺、长山铺、良田铺、两路铺到宜章;西经骆仙铺、塘昌铺、华塘铺、招旅铺通桂阳州(今桂阳县);北经下湄铺、长冲铺、大茫铺、真陂铺、白茫铺至永兴。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郴州邮政支局以驿铺路线建立邮差路线(又名邮差干路),时有郴州至衡州(今衡阳)逐1昼夜快班邮路1条,为全省7大干线之一,邮差定挑30余公斤,昼夜兼程,掌灯疾走。光绪三十一年(1905),增辟县城至桂阳州、资兴、桂东、汝城等步班邮路。民国14年(1925),县内步班邮路次第开辟,并增辟县城至永兴不定期水上邮路。民国17年后,郴县次第通行汽车、火车,邮件由委办汽车和火车运载,相关干线步班邮路撤销。日军侵郴后,公路、铁路多被毁坏,车辆停开,又恢复一些干线步班邮路,郴县至桂阳用板车运送邮件。民国38年县内仅有干线邮路70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县城至各地的干线步班邮路逐年增加,后随交通条件的好转,干线步班邮路逐步由火车和委办汽车邮路所取代。至1958年,全县有干线邮路1578公里,比1949年增加20.1倍,成为郴州地区邮件运转中心。1958~1960年,辟县城至鲤鱼江“火箭”邮路,连夜用自行车将报纸从县城运往鲤鱼江,使鲤鱼江、资兴等地能看到当天的《郴州日报》。1958年10月,郴州地区邮电局成立,县内各支局、所邮件均由地区局转运,至今未变。1988年,全县仅有邮运路线93公里。
  第二节 业务
  县邮政自开办起,先后经营过专营、兼营、代理等业务70余种。主要专营业务有函件、包件、汇兑、发行、机要通信等,主要兼营业务有代售印花税票、信贷、储蓄、人寿保险、商业汇兑、邮购货物、代发广告等。
  一、函件 包件
  函件包括各类信函、明信片、印刷品、贸易契、盲人读物等,历为邮局专营业务,业务量居邮政业务量之首。包件初为邮政兼营业务,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专营业务。邮局创办初期,函件、包件业务不多。自民国4年(1915)辟圩镇投揽后,业务拓展。民国11年,全县共收寄函件8.4万件。民国14年,收寄包件1500件。民国34年起,函件、包件量下降。民国37年,全县只收寄函件3.36万件。民国38年4月,全县仅收寄包件7件。
  新中国建立后,交通发展,经济日兴,加上职工主动上门揽收,业务迅速增长。1950年,全县出口函件32.95万件、包件1868件。1955年,出口函件86.58万件、包件1.77万件。1957年7月,增办机要邮件后,函件出口业务增加,1958年,达132.25万件。1960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后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业务增长速度减慢。1978年后,交通与电信通讯发展,函件、包件业务量减少。1988年,全县收寄各类函件90.16万件,包件0.663万件。
  二、汇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郴州邮局开办国内普通汇兑业务,时通用金属货币,调拨汇兑困难,以办理小额汇款为主,每笔汇款限10元(民国时期通汽车、火车后放宽至50元),且汇率高,业务少。民国8年(1919),增办国际汇票、航空汇票,并将小额汇兑业务扩大到代办所,汇兑业务发展,形成与银行竞争之势。因汇兑不平衡和交通时有不便,积存现款无法缴解。民国13年,采取限额或加收补水费等办法予以限制或拒绝。民国21年,开办电报汇兑,郴县邮政局被定为电报汇票发汇局,汇兑业务开始回升。民国32年,增办高额汇票和代收货价汇票等业务,业务量大增。次年,日军进犯湘南,汇兑业务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因国民党发动内战,时局动荡,货币贬值,汇兑业务萧条。民国38年4月,全县只开发汇票531张,兑付397张,汇钞(金元券)150.4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邮政汇兑业务迅速发展。1950年,全县开发汇票2.17万张。1953年起,银行、邮局实行汇兑分工,邮局专办私人汇款,每笔款限300元内,是年开发汇票3.65万张。1954年,改邮汇金库制为向银行立户存取,解决汇兑资金周转困困难。1955年9月,改定额汇票为剪格汇票。1958年1月,又改用二联式复写汇票,汇率为1%。是年,全县共开发汇票6.24万张。1962年,又改用信封式汇票。1979年,京广铁路复线、国道107线改建、郴嘉铁路等工程相继开工,境内工程建设人员猛增,汇款者增加。1980年,开发汇票11.4万张。1986年后,上述建设工程渐次竣工,汇兑业务减少。1988年,全县开发汇票9.76万张,兑付2.91万张,平均每百人汇票30张、兑付8.9张,分别低于全地区59张、31.6张的水平。
  三、储蓄
  民国22年(1933),县邮政局开办储蓄业务。初期,只办活期储金,后陆续增办支票储金、定期储金和划拨储金。民国25年,增办儿童储金和储金礼券,后增办零存整取储金。
  民国29年,国民政府责成邮政局开办储汇业务,县政府命乡镇公所、保甲长组成“劝储队”,逐户劝储,储金业务锐增。民国34年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储蓄减少。民国38年4月,县邮电局仅有定期储户10户,活期储户153户,储金(金元券)余额1.1万元。1951年,郴县邮政局停办储蓄业务。1987年5月,县邮电局恢复储蓄业务,1988年,储户达2.55万户,年末存款余额142.93万元。
  四、报刊发行
  民国初期,报刊发行分别由报社和书店办理,邮局只作印刷品传送,民国18年(1929),县邮局将国民党郴县党部办的《指导周报》100份作新闻纸寄送。民国24年,邮局开办代订刊物业务。
  新中国建立初,邮政局改代订刊物为代销报刊,主要经销《新湖南报》、《民主报》等。
  1950年3月,实行“邮发合一”,始承担报纸发行工作,并代订代销杂志,邮局发行报纸达258种。10月,杂志交邮局发行。1951年,邮局开始重视农村发行工作,提出“把报刊发行到每一个角落”的口号,乡邮员采用代收鸡蛋、大米等多种便民措施订报刊,报刊发行量锐增,1952年,全县共发行报纸期发数2968份,累计60.17万份,发行杂志期发数2680份,累计3.72万份。1956年,报刊大量增加,邮局实行订销、零售同时并举。1958年,报纸期发数增至2.196万份,累计278.8万份;杂志期发数增至1.575万份,累计7.47万份。
  1966年,县邮电局报刊发行业务交地区邮电局。1981年,县邮电局恢复报刊发行业务。
  1986年,报纸期发数达4.34万份,累计589.21万份;杂志期发数3.58万份,累计48.68万份。1987年,《湖南科技报》、《湖南广播电视报》由报社自办发行,报刊因订价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压缩经费开支,发行量下降。1988年,报纸期发数3.98万份,累计数560.45万份,杂志期发数3.01万份,累计数41.86万份。
  第三节 投递
  一、市内投递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邮政初设,信件由邮局代办人员捎口信自取。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设市内投递,有信差1名。民国29年(1940),县城设投递段2个,有信差2名,日投2次。民国36年,县城军队云集,人员增多,设投递段3个,信差4名,城内日投2次,郊区隔日1次。
  新中国建立初,县城投递沿旧制。1954年,县城设投递班1个,投递段6个,投递员增至7名。翌年7月,始用自行车投递,日投3次,第一次投递报纸,第二次投递函件和小包件,第三次投递函件和杂志。1958年10月后,市内投递归地区局经营。
  二、乡村投递
  清代以前,送往乡、村的官府文书由驿卒、挑夫传递。清末,农村邮件多交民信局或信脚传递。民国3年(1914)后,农村渐次增设邮政代办所和信柜,由经理人员负责投递附近邮件,邮局酌付酬金。民国5年,县内设村镇投揽点,邮局定期派差到农村集市收集和投递邮件。民国12年,邮局雇员任村镇临时信差,信差按固定环行邮路走班,3~4日一次。
  民国18年全县有村镇投揽点43处,分甲、乙两段。民国22年,邮局雇专人投揽农村邮件。
  因有的专夫向收件人索取力资过多,引起民众不满,后改设邮政信柜,由经理人负责投递。
  全县设邮政信柜14个,投揽点9个。民国33年,辟设县城至鲤鱼江、折岭、招旅3条环形邮路,总长约250公里,配邮差3名,均为2日班。邮差李珍富自备马匹驮运邮件,受到称赞。民国38年,全县乡村投递邮路总长约280公里。
  新中国建立后,重视农村邮件投递。1950年起,增辟邮路。1953年,全县共有农村投递邮路772公里,为1949年的2.76倍。按照中央关于“社社要通邮”的指示,1957年,农村投递邮路增至1292公里。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实行公社义务邮递员制度,农村投递邮路猛增至1737公里,全县100%的公社、大队和60%以上的生产队能看到当天县报。
  1961年起,调整自办邮路,取消义务邮路,邮路总长度下降到1045公里,投递频次相应减少。此后随经济发展逐步回升。1979年,农村投递邮路达2063公里。1980年起,农村投递按五定(定人员、定点、定线、定出班时间、定归班时间)跑班,实行奖罚兑现,投递质量明显提高,雷动协等被评为“质量信得过”投递员。1988年,全县共有农村投递邮路104条,总长度2127公里(其中自行车邮路1068公里),比1949年增长6.6倍,其中个人承包邮路16条,348公里;建有信报代投点288处,有乡邮员36人,委办乡邮员5人,有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各1辆,自行车49辆。全县由邮递员直接投递的乡镇26个,行政村191个,村民小组1881个。直投面:乡镇100%,行政村71.3%,村民小组69.2%。其中,每天投递一次的乡镇24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26个;2天投一次的乡2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1855个;4天以上投递一次的村7个,村民小组835个。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