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7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运输
分类号: F512.3
页数: 5
页码: 478-482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运输业发展情况。包括运输工具、搬运装卸、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运输方式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运输工具
  清末,陆路运输货物的工具主要为人力挑抬的扁担、箩筐、粪箕等,客运工具主要为轿子。水路运输工具多为小船和小划子。民国初,县内出现人力车、胶轮马车、架子车(俗称板车)、三轮车和自行车。民国17年(1928),县内通行客、货汽车。民国25年,通行客、货火车。民国36年,郴县始购有一辆日本产货车。民国38年,郴县汽车站有客车2辆,货车7辆,私营运输行及外地驻郴县营运商有货车30辆。
  新中国建立后,机动车辆不断增多。1956年,私人营运汽车全部转入国营。1959年,县内始购进拖拉机,拖拉机农忙时耕地,农闲时从事运输。1965年,全县拥有汽车25辆,拖拉机20余台。60年代后期,县内开始购进摩托车。1978年,汽车增至154辆,拖拉机增至887台。1979年后,允许私人从事运输,个人购买汽车、拖拉机、摩托车者日渐增多。1988年,全县有汽车1360辆(其中私人800辆),其中大客车20辆、大货车952辆、小货车139辆、小车249辆;有拖拉机1623台(其中私人1422台);有摩托车211辆(其中私人126辆),其中三轮摩托车45辆、二轮摩托车166辆;有架子车1913辆,三轮车622辆,胶轮马车32辆。是年抽样调查,每100人中有自行车11辆。
  第二节 搬运装卸
  清末、民国时期,码头、车站的搬运装卸主要靠人力挑抬。民国22年(1933),郴县保安司令部指使封建把头组织肩运业职业工会,垄断搬运装卸市场,规定未入该会者不能从事搬运装卸业,并对搬运工人在经济上实行两个“二八分成”(工人力资交20%给把头作管理费,再抽20%给保安团购买枪支弹药)。民国25年4~5月,何大炮等带领搬运工人反对两个“二八分成”和板车租金,迫使把头废除板车租金。铁路通车后,火车站装卸作业由铁路搬运工进行。民国27年,县城成立板车职业工会。至民国34年,板车职业工会有会员79人。
  1951年,成立新搬运工会,并建立郴县搬运公司筹备处,有职工380人,板车211部。翌年,又将约20辆个体马车组成马车组。1953年,县搬运公司更名为县搬运站。1955年3月,搬运队伍实行分行作业:由105人、100辆板车组成铁路搬运作业站;35人、7辆板车组成公路搬运作业站;145名工人、112辆板车、21辆马车组成城关镇搬运供应社。12月,公路搬运作业站交汽车站接管(即后来的湘运汽车装卸队)。1956年4月,撤销搬运工会,城关镇搬运供应社改为郴县搬运服务社。铁路作业站的搬运工人转移到各物资单位作固定搬运工。6月,郴县搬运服务社下放给城关镇,1959年移交郴州市。1961年,将全县各火车站装卸队组成运输联社。1962年8月,将华塘、华塘煤矿、华塘马车队、鲤鱼江、街洞、桥口、邓家塘、栖凤渡等8个装卸队和桥口搬运组收归县管,成立县运输联社,但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运输联社共有职工169人,人、畜力车18部,是年装卸货物29.8万吨,协运货物1.44万吨。1963年起,县将一些装卸队下放给公社管理。1965年,县运输联社只剩下桥口、鲤鱼江2个装卸队,有职工55人,板车11部,装卸货物2万吨。之后,各公社装卸队招收农民装卸工,除装卸货物外,还发展打片石、锤石渣等业务。1972年,全县共有12个装卸队(其中亦工亦农的10个)和3个民间运输队(马车队、航运队和民间运输队),从业人员700余人,完成搬运装卸量155万吨。1977年,县运输联社购买1台解放牌汽车,经营运输业务。1979年,县运输联社改名为县运输公司,有职工103人,货车3台,年货运量0.9万吨,货运周转量36万吨公里,装卸货物25万吨。1981年后,各火车站搬运装卸工作多由各车站家属担负,县搬运装卸量减少。1988年,县运输公司有职工46人,搬运装卸货物4.8万吨。
  第三节 公路运输
  一、客运
  民国17年(1928)12月,湖南省第二汽车路局衡(阳)郴(县)线车务所开通衡阳至郴县城客运。翌年11月,由省公路局接管。民国26年1月,省公路局开设长沙至郴县,衡阳至宜章小塘的直达通票客车,每日对开一班。同时,开办县城至苏仙岭、温泉浴池的定点包车客运业务。民国27年,开通县城至桂阳客运。民国31年,只剩县城至宜章、桂阳2条线路经营客运。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县城至衡阳客运。民国37年冬,新开县城至资兴客运。但因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公路客运亏损严重。是年,省公路局急电各段停开30公里内短途客车,郴州地区只有营运客车2辆,公路客运多告停顿。
  1953年,郴县汽车站有5辆客车负责全地区客运业务,营运路线有县城至耒阳、宜章、桂阳3条,营运里程近200公里。郴县无县级汽车站,故没有客运量的统计数。1956年,成立郴县汽车中心站,管理全地区公路客运,有营运客车18辆,营运里程923公里。1957年元月,成立湖南省公路厅运输局郴县总站(即以后的湘运郴州公司)经营全地区客运,县内的客运由郴县总站安排。1964年起,县道公路经过的公社相继通行客班车。1975年,各公社驻地都通行客班车。1981年起,个体户购置客车参加客运。1985年,县运输公司客车投入客运,当年完成客运量2.5万人次,周转量8.75万人公里。1988年,县运输公司有客车4台,162个座位,开行三都、坳上、太平、同和等地,完成客运量2.48万人次,周转量66.26万人公里。
  二、货运
  民国17年(1928),衡阳至郴县公路通车,随即开办汽车货运业务。民国25年,粤汉铁路通车,大宗货物改由火车运输,公路货运清淡,郴县汽车站每月运输茶叶、药材、烟草、面粉等物资7吨。之后,汽车货运业务又扩展到郴县至桂阳、资兴等地。民国38年,郴县汽车站有货车7辆,郴县商车和长沙、衡阳等地驻郴商车及驻军军车共约30辆。
  1956年,民营汽车全部转入国营,由郴县汽车中心站一个车队驻郴营运(后发展到3个车队)。县内生产、生活资料等物资运输业务由郴县汽车中心站车队担负。东波有色金属矿、鲁塘石墨矿和县建筑公司、县铅锌矿等单位开始购置汽车,担负各单位的货运任务。1965年起,农村大小拖拉机也参加货运。1977年,县运输联社购置货车投入货运。1980年起,社会车辆和个体车辆大量增加,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的公路运输形式,专业运输部门货运量下降。1983年,全县完成货运周转量3922万吨公里。1988年,全县拥有载货汽车1091辆,大小拖拉机1623台,完成货运周转量5852万吨公里。
  第四节 铁路运输
  一、客运
  民国25年(1936),粤汉铁路通车时,经过县境的仅有一对每量期开行2次的客车和每日1次的混合列车,各站客运量极少。民国26年,过境客运列车增加到4对。民国34年,因日军入侵,铁路运输陷于停顿。光复后,铁路运输恢复。
  新中国建立后,粤汉铁路(后改为京广铁路)每日通过县境的客车对数:1952年3对,1957年5对,1965年10对,1975年12对,1978年13对,1980年14对,1982年16对,1984年17对,1985年19对,1988年21对(其中特别快车4对,普通快车12对,普通客车5对)。县境内各车站年平均客运总量:民国时期约5万人次,1952年约20万人次,1957年约50万人次。1959年11月,郴州、许家洞、槐树下火车站入郴州市境,郴县境内火车客运人数减少,1965年约5万人次,1978年约8万人次,1988年约15万人次。
  资兴至许家洞铁路1953年每日开行一对旅客列车,日客流量30人次。1976年起每日开行两对旅客列车,客流量增加。
  郴嘉铁路,每日开行旅客列车2对。因郴州至嘉禾的公路客车趟次多、上下车方便,故郴嘉铁路郴县段客运量不大。
  二、货运
  粤汉铁路株(洲)韶(关)段通车初期,县内各站货运量不大,郴县站利用混合列车办理零担货运。之后,沿线煤矿陆续开发,货运量逐步增长。民国29年(1940),许家洞站煤运量达1.5万吨。民国36年9月,郴县站发送货物0.4万吨。1950年,郴县站发送货物3.2万吨。1957年,全县货物发送量25万吨,其中郴县站8万吨,街洞站达10万吨。1959年11月,郴州、槐树下、许家洞等站入郴州市境,县内铁路货运量减少,年货运量在20~40万吨之间,1988年全县货物发送量40余万吨。
  资许铁路县内车站1957年完成货运量约1万吨,1988年约5万吨。
  郴嘉铁路县内车站货运量很少。
  第五节 水路运输
  清代,境内通往衡阳、长沙等地客、货运输以水运为主,用竹筏、小船载客、货,沿东江、郴江、西河往返。清光绪十九年(1893),有小木船11艘、30吨位,小客船2艘、18座位,年货运量约6.7万吨,客运约1600人次。民国初期,战火不断,运输物资增加军火。民国15年(1926),小木船增至142艘,其中货船131艘、342吨位,客船11艘。年货运量142万吨,客运1.4万余人次。民国18年,始用木帆船运输。衡郴公路、粤汉铁路通车后,水运逐渐减少。民国28年,有船194艘 ,其中小木船90艘、270吨位,木帆船80艘、420吨位,客船24艘,年货运量2.13万吨,客运1100余人次。
  新中国建立初,水运量增加,1951年,货运量达5万吨。后因公路、铁路运输迅速发展,水运量逐渐减少。1962年,有船150艘,其中小木船130艘、450吨位,木帆船18艘、348吨位,小客船2艘,年货运量1万吨。70年代,开始使用机动帆船、机动轮船运输。1975年,有机动船3艘、45吨位。1988年,有机动船15艘,其中货船10艘、客船2艘、打渔船3艘。主要航行在资兴市鲤鱼江——桥口——瓦窑坪——石面坦——永兴县城关,年货运量约0.4万吨。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