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公路
分类号: F512.3
页数: 5
页码: 471-475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境内公路发展情况。包括线路、桥梁、汽车站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公路 郴县

内容

民国17年(1928),筑成衡郴公路,为郴县公路之始。民国21年,筑成郴宜公路。民国27年,筑成郴桂公路。民国33年,日军犯境前,为避免资敌,县政府遵上级指令,将公路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复通车。民国37年,郴资公路土路通车。至此,境内公路长125.73公里。民国38年8月,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公路破坏,使交通中断。
  新中国建立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1949年11月至1952年,县人民政府组织5万多劳力修复郴桂、郴宜、郴衡、郴资公路,共修复桥梁6座、431米,填土石方56万方,修复路面120多公里,迅速恢复了公路交通。1952~1957年,修复桂阳至鲁塘石墨矿、窝泥坪至金狮岭矿、许家洞至金银寨矿等工矿公路30公里。1958年,贯彻“全党全民办交通”方针,掀起修筑公路的热潮。1958、1959两年修筑公路170公里。至1966年,拓宽、改造郴县至衡阳、桂阳、宜章、资兴的公路,并修筑县、乡级公路21条,长约300公里,奠定了公路网络基础。1967~1978年,修筑乡村公路600多公里,建成乡村公路网,全县各公社和大部分大队通公路。1979~1988年,改建国道107线;县乡公路修建重点转向接通断头路,沟通未通车的行政村,并对原有公路加强养护,扩宽路面,改善路况,提高效益。乡村公路的修建贯彻“民需民办、民办公助”的原则,1958~1988年,国家投资1965万元,乡、村群众自筹资金3246万元。1988年,县内共有公路1650公里,其中国道42.96公里,省道37.5公里,县道208.18公里,厂矿、农林场自修的专用公路4条38公里,乡、村公路1323.36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6.8公里。
  一、线路
  (一)国道公路
  京深线(代号107线),北起北京,南抵深圳。县境段北起廖王坪,南至廖家湾。民国13年(1924)6月,湘南善后督办唐生智出于军事目的,决定修筑衡阳至郴县的公路。衡郴公路于民国15年1月动工,民国17年12月竣工通车。郴宜公路于民国18年动工,其中廖家湾石壁下一带,岩石壁立,下临急流,石质为火成岩,工程艰巨,筑路队开山劈石,历时半载,始告完工。民国21年6月,该路通车。日军犯境前,为避免资敌,县政府奉令于民国33年7月,破坏郴衡公路高亭司至栖凤渡段。民国34年1月19日,又将郴衡公路、郴宜公路彻底破坏。是年8月25日,日军投降后,县政府奉令修复。1963年,部分路段路面铺柏油(沥青表面处置)。至1973年,衡阳至宜章公路完成油路铺装。1981年11月,此路由国家统编为国道107号。1984年,为改建国道107线,成立国道107线改建工程郴县指挥部,副县长周儒平任指挥长。改建中,共征用县内耕地669.64亩(其中稻田549.46亩,旱土92.81亩,鱼塘27.37亩),拆迁各类房屋1.7万平方米。1989年8月,改建工程全部竣工。境内路段改造成路基宽12米,沥青面宽11米,纵坡小于5%,弯道半径大于250米的二级标准公路,县境段路长由原44.63公里减至42.96公里,每昼夜车流量由1657辆提高到2638辆。
  (二)省道公路
  郴道线(代号1806线) 线路自郴州市马家坪起,经郴州市、郴县、桂阳、嘉禾、蓝山、宁远至道县。民国25年(1936)4月,动工修建郴县至桂阳段,从县城起,经五里堆至桂阳县,长34.8公里,民国27年8月竣工。日军犯境前,县政府奉令将此路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复。该路骆仙岭至寒溪桥段弯急坡陡,经常发生事故,1957~1959年,将此段路改修成从马家坪经同心桥至寒溪桥。1966年,县内段铺沥青面层,路面宽6米,境内长13.3公里(不含郴州市路段),属三级公路。
  郴酃线(代号1813线) 线路从郴州市万花冲接国道107线起,经郴州市、郴县、酃县红星桥与国道106线相接。民国21年(1932)冬,湖南省公路局对郴县至资兴县55.98公里公路进行测量设计。翌年3月,为“围剿”红军,郴县、资兴两县“剿匪筑路局”强征民工修筑路基,省公路局负责桥涵工程,后因经费短缺而停工。民国35年,省公路局决定以工代赈赈,动工复修郴资公路,至民国37年6月郴县至资兴段土路通车。1950年,整修郴资公路,路面铺碎石。1969年9月~1970年6月,成立工程指挥部,按三级公路标准,对郴县至彭市路段进行改建,重点将秧溪至牛皮塘一段10.185公里进行改线新建,避免原线路与资许铁路的7处平面交叉。1974年,将其改建为油路,路面宽由5米加至7.5米。该公路县境段长24.2公里,属三级公路。
  (三)县道公路
  郴万线(郴01线) 从郴县县城起,经槐树下、泉溪洞、水头、水塘、坳上至万岁桥。境内从泉溪洞至万岁桥,长16公里,四级公路,碎石路面,路基宽6~6.5米,路面宽3.5~4米。泉溪洞至李家湾段、李家湾至万岁桥段分别于1968年、1970年修成通车。
  大碧线(郴05线) 栖凤渡镇大丘铺起,经五里牌、乌泥铺至永兴县碧塘,境内从大丘铺至乌泥铺,长18.3公里,其中四级8.3公里,等外级10公里,路基宽4.5~5.5米,碎石路面宽3~3.5米,大丘铺至五里牌、五里牌至乌泥铺段分别于1968年、1974年修成通车。
  板月线(郴06线) 从马头岭乡板子楼起,经荷叶坪、同和、华塘、保和至月峰,全长32.8公里,其中四级5.3公里,等外级27.5公里,路基宽6~6.5米,碎石路面宽3.5米。板子楼至荷叶坪、同和至华塘、华塘至月峰段,均于1958年修成通车,荷叶坪至同和段于1987年修成通车。
  壕芙线(郴07线) 从廖家湾乡壕口起,经永春至芙蓉乡,全长38.5公里,等外级公路,路基宽5米,碎石路面宽3米。该路坡陡、弯急。壕口至永春、永春至芙蓉段分别于1966年、1974年修成通车。
  鲁上线(郴08线) 从鲁塘乡起,经冷水、焦塘、芙蓉电站、南溪、仰天湖至永春上茶源,全长35.3公里,其中四级19.7公里,等外级15.6公里,路基宽4.5~5米,碎石路面。鲁塘至南溪、南溪至上茶园段分别于1977年、1984年修成通车。
  良江线(郴09线) 从良田起,经堆上、高雅岭至江口,全长13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5.5米,碎石路面宽3.5米。1967年修成通车。
  秧鲤线(郴10线) 从白露塘镇秧溪起,经桥口至鲤鱼江,全长1136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7.5米,碎石路面宽5.9米。民国37年修成通车。
  白塘线(郴11线) 从白露塘起,至塘溪乡塘溪圩坪,全长9.5公里,等外级公路,路基宽4~4.5米,碎石路面宽3.5米,1959年修成通车。
  桂泡线(郴43线) 从桂阳县城起,至泡古浪,郴县境内从桂阳县六合圩至鲁塘乡村头村老屋场,长5.3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4米,碎石路面宽3米。1980年修成通车。
  香三线(郴79线) 从白露塘镇香山坪起,经柿竹园、东波至大奎上乡三口洞,全长28.12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6~7米,路面宽3.5~5米,香山坪至东波14公里为沥青面层,余为碎石路面。香山坪至东波、东波至三口洞分别于1954年、1964年修成通车。
  (四)乡村公路
  1988年底,境内乡村简易公路(包括机耕道)共1323.36公里,乡村公路把各乡、村、组与县道公路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26个乡镇均通公路,已通公路的行政村235个、村民小组2013个,分别占其总数的87.7%、74.1%。
  二、桥梁
  民国15~23年(1926~1934),修筑衡阳至宜章公路时,境内筑有鲁塘坳桥、锁匙桥、栖凤渡桥、万寿桥、雷打坳桥、廖家湾桥、壕口桥、石壁下桥等公路桥梁8座,多为临时性桥梁(木台木面)或半永久性桥梁(石台木面)。后修郴桂线、郴资线公路时,境内又筑有8座桥梁。民国34年1月日军犯境前及民国38年国民党军队败退时,主要公路桥梁均被炸毁。1949年12月,境内有公路桥16座。
  新中国建立初,新建公路桥多由民桥改建,新建桥梁仍为临时性桥梁、半永久性桥梁。60年代初,县内部分公路桥梁腐朽,成为危桥。从1964年起,开始改造危桥,将招旅桥、栖凤渡桥、锁匙桥、壕口桥等15座桥梁全部改建为永久性桥梁(石台石拱或钢筋混凝土桥)。之后,新建公路桥梁均为永久性桥梁。1988年,境内有公路桥386座,全长3500米。
  其中桥长50米以上的桥梁有24座。
  栖凤渡桥 民国17年(1928),修建衡郴公路时,将民桥丰乐桥改建成公路桥,原拟加建钢筋混凝土,桥面副墩均已完成,因经费无着,只将老桥略加修补,空慢车通过。民国18年,利用老石拱增建,桥长85.5米,宽5米,3孔。1959年,重建成8孔、长109米石台木面桥。1967年,加固扩建,桥长114米,高8米,宽6.54米。1986年,改建国道107线时,在该桥上游新建成长118米、宽12米的3孔双曲拱桥。
  招旅桥 民国27年(1938)修建郴桂公路时,将文星桥改建成公路桥。日军犯境前,桥被毁。民国35年,修复成6孔,孔跨7.5米,全长63米的石台半截石墩木架木面桥。民国38年9月,国民党军队溃败时烧毁该桥。1950年1月,照原样修复。1964年,按照省危桥改造会议精神,将该桥改建为3孔,孔跨15米,拱矢比为1/4的实腹式乱石拱桥,桥面宽7米,全长62.3米。
  黄泥滩桥 连接桥口镇黄泥滩村星合与枫月两个渡口的桥梁,是五里牌乡和桥口镇的交通要道。星合、枫月、月形3个生产队70%的耕地各在河对岸,农民生产、来往行人靠小木船渡河。此渡口河面宽,水深流急,雨季河水上涨,行人过渡十分危险,1972年1月和1981年4月先后两次发生翻船事故,共死亡32人。当地群众迫切要求建桥。县人民政府为改变此渡口险况,决定修建桥梁。1983年7月动工,1984年1月第四拱合拢接口时突然倒塌,死亡10人,伤17人。之后,续建。1984年秋,建成4孔、孔跨30米、全长154米、宽4.5米的石拱桥。
  三、汽车站
  民国17年(1928),筑衡郴公路时,建立郴县汽车站(设在县城)、栖凤渡汽车站。民国21年,湘南衡阳协泰汽车转运总公司在郴县设立分公司,于和平路建立郴县汽车站,设职员3人。民国35年,建立良田汽车站。民国36年,建立华塘汽车站。1953年,建立鲁塘简易汽车站。1954年4月,汽车站均改由湖南省公路局郴县管理站管理。1956年,建立郴县汽车中心站,翌年改为郴县总站。1959年5月,在县城国庆路(今邮电大楼后面),新建汽车站,10月竣工营业。1964年,汽车站改由湖南省汽车运输公司郴州公司管理。之后,汽车客运发展,先后在各公社驻地和村庄集中处设乘车点、停靠站。1982年,良田汽车站撤销。1988年,华塘汽车站撤销。是年,境内仅剩栖凤渡汽车站,有职工3人。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