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道
分类号: F512.3
页数: 2
页码: 469-470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水路发展情况。包括航道、渡口、码头。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水道 郴县

内容

一、航道
  (一)东江主流航道
  东江主流,自资兴市鲤鱼江流入县境,境内流经桥口镇、五里牌乡、太平乡,长32.51公里,坡降0.33‰,河道宽21~76米,可常年航行载重量10吨船舶。1952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对东江航道不断进行重点整治和经常性维护。1967年,修筑石面坦水轮泵站,建筑长50米、宽7米、高7.2米的船闸。1988年,桥口至鲤鱼江14公里航道,为季节性航行,每年4~9月可通载重量5~15吨船只;桥口至永兴县城48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行载重量5~20吨船只。
  (二)东江支流航道
  东江支流航道主要有郴江和西河。
  郴江发源于江口乡狗肚山,境内流经江口、良田、小溪、坳上、桥口等乡镇,长37.77公里,坡降3.75‰。自郴县城至郴江口,明、清时能通行载重量数十担的小舟,境内所产铅、磺、煤等矿石均赖此水道运出。1954年,在郴江修建水深1.5米的小型闸坝一处,改建农坝一处,并辅以疏挖和炸礁,能常年航行3吨小船。1966年,郴江兴建4座小型水利闸坝,均未建船闸,航运中断。
  西河发源于南溪乡安乐洞,境内流经鲁塘、华塘、同和、荷叶坪、马头岭、岗脚、栖凤渡、太平等乡镇,长76.18公里。明、清时,华塘招旅至太平洗金滩段可通行载重量数十担的小舟。1960年后,河床淤塞,沿河乡镇拦河筑坝建水电站、水泵站时,均未建船闸,造成断航。
  (三)章溪水航道
  章溪水发源于仰天湖,经永春乡、廖家湾乡入宜章县。郴县境内长21.13公里。清代、民国时期,小划子和竹木排可由廖家湾通行至宜章县境。公路通车后,断航。
  二、渡口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县境有渡口39个,分布在东江、郴江、西河上,多为乡绅、里民捐设,并立船渡会,购置稻田解决渡工报酬。民国时期,渡口仍保持39个。其时,政府无人管理渡口船只的修缮和船工的食宿等问题,渡口的渡运不正常。民国35年(1946),石面坦渡口一次翻船死亡42人。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加强对渡运工作领导。1955年,全县有渡口46个,渡船42只。县人民政府召开渡口整顿工作会议,有渡口的乡成立渡口管理委员会,农民自筹资金1665元,整修好23只渡船。1957年,个别渡口无人管理,出现停渡的情况。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一个乡社所用的渡口由乡社包干,固定专人负责,解决渡工报酬,落实修理船只的办法和经费;牵连几个乡、社的渡口,实行渡河收费。县每年检查渡口渡运情况,渡口管理工作加强。1963年,有渡口34个,渡船34只。1963年起,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在部分主要渡口修建公路桥或民桥,渡口减少。1972年1月18日,桥口公社黄泥滩大队星合生产队社员收工回家,一只定员16人的小船乘坐53人,超载翻船,死亡17人。县革命委员会及时对事故做了调查和处理,并在全县加强渡口船只的管理工作。1980年起,各乡对渡口实行定户、定人、定收入承包责任制。1981年4月17日13时,桥口公社黄泥滩大队枫月渡,一只限载16人的渡船载运出工回家的月形生产队36名社员,渡船逆水行至上游回水尾时,浪水涌进船仓内,渡船氽头翘尾,向下漂浮。船上人员有的涌上船尾,有的掉入河中随水漂流。在附近的渔船渡工欧阳圣志、吴代章和下渡口渡工欧阳圣国、欧阳兆虎闻救命声,急忙驾船赶至出事点救起18人。后渡船翻沉,15名女社员落水死亡。县人民政府对事故进行及时调查和妥善处理。同时在全县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杜绝事故的发生。1981年,全县有渡口24个,渡船24只,县拨款8700元整修17只渡船,并制定渡口守则,核定渡船载货吨位和载人数量。1983年,在黄泥滩渡口处修建黄泥滩大桥。1984年,渡口减至12处,有渡船12只,渡工17人。1987年,渡口较多的桥口镇建立船舶管理站,确定一名干部专职管理渡口和船舶。岗脚、栖凤渡、同和等乡镇有兼职船管员,并建立船舶台帐,从事客、货运输的机动船只均需办证营业。1963~1987年,县共筹资774万元(其中交通部门投资198万元,各乡镇筹资364万元,农民集资212万元),分别在9个乡镇21处渡口建桥21座。1988年,有年西冲、庄门、萧家、下渡、小禾塘、青江、牙江、瓦窑坪、两江口、牛口等10处常年渡口和小芒、王家舫等2处生产渡口,有渡船12只,船工12人。
  三、码头
  清代,东江、郴江、西河等通航河流两岸靠城镇的地方都有码头,规模较大的有县城的马头石、南关上、裕后街三大码头和桥口黄泥堡码头。马头石码头为南、北货物集散码头;南关上、裕后街码头为运盐专用码头,码头旁设数座盐围。桥口的黄泥堡码头,集运方圆几十里的货物,年装卸量上万吨,清末、民国初期繁荣热闹一时,被当地人称之为“小南京”。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码头装卸量逐渐减少。郴江断航后,县城几处码头被废弃。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