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7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道路
分类号: F512.3
页数: 12
页码: 467-478
摘要: 本章介绍了郴县交通道路发展情况。包括步道、水道、公路、铁路。
关键词: 交通运输 道路 郴县

内容

第一节 步道
  一、线路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修筑郴县至广东坪石的“新道”。东汉时,开辟郴县县城至浈阳(今广东英德)500余华里通道和郴县至零陵郡的峤道。后,各朝代相继修路,至清代,县境内形成南来北往、通东达西的大道网。主要大道有:
  郴县至宜章大道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至二十五年(40~49),桂阳郡太守卫飒,组织民众凿山开辟从郴县县城起,经宜章、曲江(今广东韶关)、含洭,至浈阳(今广东英德)500余华里通道,沿途设立亭馆。南宋时(1127~1279)改为块石大道。清嘉庆年间(17961820),扩建成9尺宽块石大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放海禁后,郴宜大道,日行骡马2000多匹,挑夫不下万人。郴县至宜章大道有两条,其一从郴县县城南行经南关上、香花坳、升桥铺、草鞋岭、走马岭、黄泥坳、万岁桥、铺下、良田、青阳坪、两路司、折岭脑,入宜章界牌脚,再经30里到宜章县城。此路为郴宜大道,乡人称为“西大路”。其二从郴县县城南行经化龙桥、东壁岭、王仙桥、大坌头、水竹洞、下湾洞、曲江、新丰、坳上、水龙里、小水桥、麦田、青阳坪,与郴宜大道会合,乡人称为“东大路”。
  郴县至桂阳、临武大道 东汉章帝建初八年(83),大司农郑弘奏开自桂阳郡(今郴州地区)至零陵郡(今零陵地区)的峤道。由郴县县城西行,经骆仙岭、寒溪桥、壕口、长塘铺、昌坪圩、华塘铺、黑山口、招旅,入桂阳县极乐,至桂阳。郴县至临武大道从华塘铺分途南行,经塔水、侍郎桥、黄沙、折铺、正和圩、新地、村头、石陂司、冷水,入上、下鲁塘,再东南行,达临武。
  郴县至长沙大道 从郴县县城北行,经桂门岭、下湄桥、铜坑湖、陷池塘、长马冲、麻田桥、杨柳铺、马头岭、荷叶塘、黑山头、大丘铺、金盆窝、栖凤渡、锁匙桥、草田铺、鲁塘坳,入永兴县金陵,经耒阳过衡阳入长沙。
  郴县至资兴大道 由郴县县城东行,经牙石桥、梯子岭、叉路口、窝泥坪、塘湾、田家桥、雅市坪、秧溪、周家坳、桥口、下渡,入东江,过鱼仙铺达资兴。
  郴县至永兴大道 由郴县县城东行,过苏仙桥、白鹿洞、拨牛坪、磨心桥、株木山、长冲铺、陈家楼、荒冲、大茫铺、牛形坳、中伙铺、张公岭、五里牌、白茫铺、九仙洞、洞子江、老女桥、乌泥铺,至永兴。
  二、桥梁
  境内步道间的桥梁多,有永久性桥梁和临时性竹木桥。史书记载的则为较坚固的石板桥、石墩木面桥、石拱桥等永久性桥梁。明万历四年(1576),有桥21座。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有桥128座。光绪三十三年(1907) ,有桥146座。其时,桥梁多为民间自建,乡村设有桥会、桥田,用于修建民桥,亦有善士倡建募修。
  新中国建立后,县、乡、村都重视民桥建设,拨款、筹资兴建和改建民桥,新建民桥多为石墩石拱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57年,有民桥253座。后,新建桥梁100余座,并有128座民桥被改为公路桥。1988年,有较大型民桥219座。比较著名的桥梁有:
  丰乐桥 清嘉庆十六年(1811),乡民李林、李登遇、杨荣宗、李乐昌等捐款在西河栖凤渡处建石桥,历时一年多建成,共用白银7400余两。桥8墩7孔,石台石拱,桥两侧为青石栏杆,两端各有2个汉白玉石鼓,桥侧置亭。民国17年(1928),修建衡郴公路时,此桥被改为公路桥。
  文星桥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乡民许显高、史嘉禄等捐款在西河招旅渡上建石台石拱桥,历时5月余建成,共用白银4300余两。桥3拱,长50米、宽5.3米、高11.6米。民国26年(1937),修郴桂公路时,此桥被改为公路桥。
  三合桥 位于西河的华塘镇三合村处。清道光五年(1825)开工兴建,道光七年竣工。石拱木面,7墩6拱,全长60米、宽2.55米、高7米。桥上有砖木结构花亭,亭两侧各墙之间倚桥面架有1.3米高的木栏杆,将桥亭连为一体。民国34年(1945),国民党军第三十七军为防御日军西犯,烧毁桥面、桥亭。民国35年,群众集资依原样重建。
  三、路亭
  清代,县内路亭多由好义之士倡仪捐款修建。路亭多建于人行要道的岭顶山坳、桥渡边头或岔路口。主要道路一般每5里左右设一亭,供行人松肩歇脚、乘凉避雨。路亭建筑形式有多角式、房庙式、牌楼式、全敞式,多为砖石、砖木结构,均为瓦顶。亭墙上大都镌有石碑文,刻记建造时间、捐资情况及承建人。有的亭子还置有田产,设专人供应茶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有路亭70个。清末、民国时期,新建路亭不多,只对少数路亭进行维修,有些路亭因年久失修,濒于倒塌。
  新中国建立后,对少数交通要道上的旧亭,进行整修改造,但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路亭被逐渐废弃。1978年后,有少数地方筹款新修和改建路亭。1988年,全县有路亭56个。
  第二节 水道
  一、航道
  (一)东江主流航道
  东江主流,自资兴市鲤鱼江流入县境,境内流经桥口镇、五里牌乡、太平乡,长32.51公里,坡降0.33‰,河道宽21~76米,可常年航行载重量10吨船舶。1952年开始,县人民政府对东江航道不断进行重点整治和经常性维护。1967年,修筑石面坦水轮泵站,建筑长50米、宽7米、高7.2米的船闸。1988年,桥口至鲤鱼江14公里航道,为季节性航行,每年4~9月可通载重量5~15吨船只;桥口至永兴县城48公里航道,常年可通行载重量5~20吨船只。
  (二)东江支流航道
  东江支流航道主要有郴江和西河。
  郴江发源于江口乡狗肚山,境内流经江口、良田、小溪、坳上、桥口等乡镇,长37.77公里,坡降3.75‰。自郴县城至郴江口,明、清时能通行载重量数十担的小舟,境内所产铅、磺、煤等矿石均赖此水道运出。1954年,在郴江修建水深1.5米的小型闸坝一处,改建农坝一处,并辅以疏挖和炸礁,能常年航行3吨小船。1966年,郴江兴建4座小型水利闸坝,均未建船闸,航运中断。
  西河发源于南溪乡安乐洞,境内流经鲁塘、华塘、同和、荷叶坪、马头岭、岗脚、栖凤渡、太平等乡镇,长76.18公里。明、清时,华塘招旅至太平洗金滩段可通行载重量数十担的小舟。1960年后,河床淤塞,沿河乡镇拦河筑坝建水电站、水泵站时,均未建船闸,造成断航。
  (三)章溪水航道
  章溪水发源于仰天湖,经永春乡、廖家湾乡入宜章县。郴县境内长21.13公里。清代、民国时期,小划子和竹木排可由廖家湾通行至宜章县境。公路通车后,断航。
  二、渡口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县境有渡口39个,分布在东江、郴江、西河上,多为乡绅、里民捐设,并立船渡会,购置稻田解决渡工报酬。民国时期,渡口仍保持39个。其时,政府无人管理渡口船只的修缮和船工的食宿等问题,渡口的渡运不正常。民国35年(1946),石面坦渡口一次翻船死亡42人。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加强对渡运工作领导。1955年,全县有渡口46个,渡船42只。县人民政府召开渡口整顿工作会议,有渡口的乡成立渡口管理委员会,农民自筹资金1665元,整修好23只渡船。1957年,个别渡口无人管理,出现停渡的情况。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一个乡社所用的渡口由乡社包干,固定专人负责,解决渡工报酬,落实修理船只的办法和经费;牵连几个乡、社的渡口,实行渡河收费。县每年检查渡口渡运情况,渡口管理工作加强。1963年,有渡口34个,渡船34只。1963年起,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在部分主要渡口修建公路桥或民桥,渡口减少。1972年1月18日,桥口公社黄泥滩大队星合生产队社员收工回家,一只定员16人的小船乘坐53人,超载翻船,死亡17人。县革命委员会及时对事故做了调查和处理,并在全县加强渡口船只的管理工作。1980年起,各乡对渡口实行定户、定人、定收入承包责任制。1981年4月17日13时,桥口公社黄泥滩大队枫月渡,一只限载16人的渡船载运出工回家的月形生产队36名社员,渡船逆水行至上游回水尾时,浪水涌进船仓内,渡船氽头翘尾,向下漂浮。船上人员有的涌上船尾,有的掉入河中随水漂流。在附近的渔船渡工欧阳圣志、吴代章和下渡口渡工欧阳圣国、欧阳兆虎闻救命声,急忙驾船赶至出事点救起18人。后渡船翻沉,15名女社员落水死亡。县人民政府对事故进行及时调查和妥善处理。同时在全县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以杜绝事故的发生。1981年,全县有渡口24个,渡船24只,县拨款8700元整修17只渡船,并制定渡口守则,核定渡船载货吨位和载人数量。1983年,在黄泥滩渡口处修建黄泥滩大桥。1984年,渡口减至12处,有渡船12只,渡工17人。1987年,渡口较多的桥口镇建立船舶管理站,确定一名干部专职管理渡口和船舶。岗脚、栖凤渡、同和等乡镇有兼职船管员,并建立船舶台帐,从事客、货运输的机动船只均需办证营业。1963~1987年,县共筹资774万元(其中交通部门投资198万元,各乡镇筹资364万元,农民集资212万元),分别在9个乡镇21处渡口建桥21座。1988年,有年西冲、庄门、萧家、下渡、小禾塘、青江、牙江、瓦窑坪、两江口、牛口等10处常年渡口和小芒、王家舫等2处生产渡口,有渡船12只,船工12人。
  三、码头
  清代,东江、郴江、西河等通航河流两岸靠城镇的地方都有码头,规模较大的有县城的马头石、南关上、裕后街三大码头和桥口黄泥堡码头。马头石码头为南、北货物集散码头;南关上、裕后街码头为运盐专用码头,码头旁设数座盐围。桥口的黄泥堡码头,集运方圆几十里的货物,年装卸量上万吨,清末、民国初期繁荣热闹一时,被当地人称之为“小南京”。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码头装卸量逐渐减少。郴江断航后,县城几处码头被废弃。
  第三节 公路
  民国17年(1928),筑成衡郴公路,为郴县公路之始。民国21年,筑成郴宜公路。民国27年,筑成郴桂公路。民国33年,日军犯境前,为避免资敌,县政府遵上级指令,将公路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复通车。民国37年,郴资公路土路通车。至此,境内公路长125.73公里。民国38年8月,国民党军队撤退时,将公路破坏,使交通中断。
  新中国建立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1949年11月至1952年,县人民政府组织5万多劳力修复郴桂、郴宜、郴衡、郴资公路,共修复桥梁6座、431米,填土石方56万方,修复路面120多公里,迅速恢复了公路交通。1952~1957年,修复桂阳至鲁塘石墨矿、窝泥坪至金狮岭矿、许家洞至金银寨矿等工矿公路30公里。1958年,贯彻“全党全民办交通”方针,掀起修筑公路的热潮。1958、1959两年修筑公路170公里。至1966年,拓宽、改造郴县至衡阳、桂阳、宜章、资兴的公路,并修筑县、乡级公路21条,长约300公里,奠定了公路网络基础。1967~1978年,修筑乡村公路600多公里,建成乡村公路网,全县各公社和大部分大队通公路。1979~1988年,改建国道107线;县乡公路修建重点转向接通断头路,沟通未通车的行政村,并对原有公路加强养护,扩宽路面,改善路况,提高效益。乡村公路的修建贯彻“民需民办、民办公助”的原则,1958~1988年,国家投资1965万元,乡、村群众自筹资金3246万元。1988年,县内共有公路1650公里,其中国道42.96公里,省道37.5公里,县道208.18公里,厂矿、农林场自修的专用公路4条38公里,乡、村公路1323.36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6.8公里。
  一、线路
  (一)国道公路
  京深线(代号107线),北起北京,南抵深圳。县境段北起廖王坪,南至廖家湾。民国13年(1924)6月,湘南善后督办唐生智出于军事目的,决定修筑衡阳至郴县的公路。衡郴公路于民国15年1月动工,民国17年12月竣工通车。郴宜公路于民国18年动工,其中廖家湾石壁下一带,岩石壁立,下临急流,石质为火成岩,工程艰巨,筑路队开山劈石,历时半载,始告完工。民国21年6月,该路通车。日军犯境前,为避免资敌,县政府奉令于民国33年7月,破坏郴衡公路高亭司至栖凤渡段。民国34年1月19日,又将郴衡公路、郴宜公路彻底破坏。是年8月25日,日军投降后,县政府奉令修复。1963年,部分路段路面铺柏油(沥青表面处置)。至1973年,衡阳至宜章公路完成油路铺装。1981年11月,此路由国家统编为国道107号。1984年,为改建国道107线,成立国道107线改建工程郴县指挥部,副县长周儒平任指挥长。改建中,共征用县内耕地669.64亩(其中稻田549.46亩,旱土92.81亩,鱼塘27.37亩),拆迁各类房屋1.7万平方米。1989年8月,改建工程全部竣工。境内路段改造成路基宽12米,沥青面宽11米,纵坡小于5%,弯道半径大于250米的二级标准公路,县境段路长由原44.63公里减至42.96公里,每昼夜车流量由1657辆提高到2638辆。
  (二)省道公路
  郴道线(代号1806线) 线路自郴州市马家坪起,经郴州市、郴县、桂阳、嘉禾、蓝山、宁远至道县。民国25年(1936)4月,动工修建郴县至桂阳段,从县城起,经五里堆至桂阳县,长34.8公里,民国27年8月竣工。日军犯境前,县政府奉令将此路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修复。该路骆仙岭至寒溪桥段弯急坡陡,经常发生事故,1957~1959年,将此段路改修成从马家坪经同心桥至寒溪桥。1966年,县内段铺沥青面层,路面宽6米,境内长13.3公里(不含郴州市路段),属三级公路。
  郴酃线(代号1813线) 线路从郴州市万花冲接国道107线起,经郴州市、郴县、酃县红星桥与国道106线相接。民国21年(1932)冬,湖南省公路局对郴县至资兴县55.98公里公路进行测量设计。翌年3月,为“围剿”红军,郴县、资兴两县“剿匪筑路局”强征民工修筑路基,省公路局负责桥涵工程,后因经费短缺而停工。民国35年,省公路局决定以工代赈赈,动工复修郴资公路,至民国37年6月郴县至资兴段土路通车。1950年,整修郴资公路,路面铺碎石。1969年9月~1970年6月,成立工程指挥部,按三级公路标准,对郴县至彭市路段进行改建,重点将秧溪至牛皮塘一段10.185公里进行改线新建,避免原线路与资许铁路的7处平面交叉。1974年,将其改建为油路,路面宽由5米加至7.5米。该公路县境段长24.2公里,属三级公路。
  (三)县道公路
  郴万线(郴01线) 从郴县县城起,经槐树下、泉溪洞、水头、水塘、坳上至万岁桥。境内从泉溪洞至万岁桥,长16公里,四级公路,碎石路面,路基宽6~6.5米,路面宽3.5~4米。泉溪洞至李家湾段、李家湾至万岁桥段分别于1968年、1970年修成通车。
  大碧线(郴05线) 栖凤渡镇大丘铺起,经五里牌、乌泥铺至永兴县碧塘,境内从大丘铺至乌泥铺,长18.3公里,其中四级8.3公里,等外级10公里,路基宽4.5~5.5米,碎石路面宽3~3.5米,大丘铺至五里牌、五里牌至乌泥铺段分别于1968年、1974年修成通车。
  板月线(郴06线) 从马头岭乡板子楼起,经荷叶坪、同和、华塘、保和至月峰,全长32.8公里,其中四级5.3公里,等外级27.5公里,路基宽6~6.5米,碎石路面宽3.5米。板子楼至荷叶坪、同和至华塘、华塘至月峰段,均于1958年修成通车,荷叶坪至同和段于1987年修成通车。
  壕芙线(郴07线) 从廖家湾乡壕口起,经永春至芙蓉乡,全长38.5公里,等外级公路,路基宽5米,碎石路面宽3米。该路坡陡、弯急。壕口至永春、永春至芙蓉段分别于1966年、1974年修成通车。
  鲁上线(郴08线) 从鲁塘乡起,经冷水、焦塘、芙蓉电站、南溪、仰天湖至永春上茶源,全长35.3公里,其中四级19.7公里,等外级15.6公里,路基宽4.5~5米,碎石路面。鲁塘至南溪、南溪至上茶园段分别于1977年、1984年修成通车。
  良江线(郴09线) 从良田起,经堆上、高雅岭至江口,全长13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5.5米,碎石路面宽3.5米。1967年修成通车。
  秧鲤线(郴10线) 从白露塘镇秧溪起,经桥口至鲤鱼江,全长1136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7.5米,碎石路面宽5.9米。民国37年修成通车。
  白塘线(郴11线) 从白露塘起,至塘溪乡塘溪圩坪,全长9.5公里,等外级公路,路基宽4~4.5米,碎石路面宽3.5米,1959年修成通车。
  桂泡线(郴43线) 从桂阳县城起,至泡古浪,郴县境内从桂阳县六合圩至鲁塘乡村头村老屋场,长5.3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4米,碎石路面宽3米。1980年修成通车。
  香三线(郴79线) 从白露塘镇香山坪起,经柿竹园、东波至大奎上乡三口洞,全长28.12公里,四级公路,路基宽6~7米,路面宽3.5~5米,香山坪至东波14公里为沥青面层,余为碎石路面。香山坪至东波、东波至三口洞分别于1954年、1964年修成通车。
  (四)乡村公路
  1988年底,境内乡村简易公路(包括机耕道)共1323.36公里,乡村公路把各乡、村、组与县道公路连通,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县26个乡镇均通公路,已通公路的行政村235个、村民小组2013个,分别占其总数的87.7%、74.1%。
  二、桥梁
  民国15~23年(1926~1934),修筑衡阳至宜章公路时,境内筑有鲁塘坳桥、锁匙桥、栖凤渡桥、万寿桥、雷打坳桥、廖家湾桥、壕口桥、石壁下桥等公路桥梁8座,多为临时性桥梁(木台木面)或半永久性桥梁(石台木面)。后修郴桂线、郴资线公路时,境内又筑有8座桥梁。民国34年1月日军犯境前及民国38年国民党军队败退时,主要公路桥梁均被炸毁。1949年12月,境内有公路桥16座。
  新中国建立初,新建公路桥多由民桥改建,新建桥梁仍为临时性桥梁、半永久性桥梁。60年代初,县内部分公路桥梁腐朽,成为危桥。从1964年起,开始改造危桥,将招旅桥、栖凤渡桥、锁匙桥、壕口桥等15座桥梁全部改建为永久性桥梁(石台石拱或钢筋混凝土桥)。之后,新建公路桥梁均为永久性桥梁。1988年,境内有公路桥386座,全长3500米。
  其中桥长50米以上的桥梁有24座。
  栖凤渡桥 民国17年(1928),修建衡郴公路时,将民桥丰乐桥改建成公路桥,原拟加建钢筋混凝土,桥面副墩均已完成,因经费无着,只将老桥略加修补,空慢车通过。民国18年,利用老石拱增建,桥长85.5米,宽5米,3孔。1959年,重建成8孔、长109米石台木面桥。1967年,加固扩建,桥长114米,高8米,宽6.54米。1986年,改建国道107线时,在该桥上游新建成长118米、宽12米的3孔双曲拱桥。
  招旅桥 民国27年(1938)修建郴桂公路时,将文星桥改建成公路桥。日军犯境前,桥被毁。民国35年,修复成6孔,孔跨7.5米,全长63米的石台半截石墩木架木面桥。民国38年9月,国民党军队溃败时烧毁该桥。1950年1月,照原样修复。1964年,按照省危桥改造会议精神,将该桥改建为3孔,孔跨15米,拱矢比为1/4的实腹式乱石拱桥,桥面宽7米,全长62.3米。
  黄泥滩桥 连接桥口镇黄泥滩村星合与枫月两个渡口的桥梁,是五里牌乡和桥口镇的交通要道。星合、枫月、月形3个生产队70%的耕地各在河对岸,农民生产、来往行人靠小木船渡河。此渡口河面宽,水深流急,雨季河水上涨,行人过渡十分危险,1972年1月和1981年4月先后两次发生翻船事故,共死亡32人。当地群众迫切要求建桥。县人民政府为改变此渡口险况,决定修建桥梁。1983年7月动工,1984年1月第四拱合拢接口时突然倒塌,死亡10人,伤17人。之后,续建。1984年秋,建成4孔、孔跨30米、全长154米、宽4.5米的石拱桥。
  三、汽车站
  民国17年(1928),筑衡郴公路时,建立郴县汽车站(设在县城)、栖凤渡汽车站。民国21年,湘南衡阳协泰汽车转运总公司在郴县设立分公司,于和平路建立郴县汽车站,设职员3人。民国35年,建立良田汽车站。民国36年,建立华塘汽车站。1953年,建立鲁塘简易汽车站。1954年4月,汽车站均改由湖南省公路局郴县管理站管理。1956年,建立郴县汽车中心站,翌年改为郴县总站。1959年5月,在县城国庆路(今邮电大楼后面),新建汽车站,10月竣工营业。1964年,汽车站改由湖南省汽车运输公司郴州公司管理。之后,汽车客运发展,先后在各公社驻地和村庄集中处设乘车点、停靠站。1982年,良田汽车站撤销。1988年,华塘汽车站撤销。是年,境内仅剩栖凤渡汽车站,有职工3人。
  第四节 铁路
  一、线路
  (一)北京至广州铁路
  单线铁路 原称粤汉铁路。1957年10月4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连接平汉、粤汉铁路。是年11月,命名为京广铁路。粤汉铁路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11月先在广东省境内动工,民国7年(1918)筑成武汉至株洲段和韶关至广州段。株洲至韶关段456公里,因地形复杂,工程艰巨,需款甚巨,无法动工。民国19年至民国22年9月筑成韶关至乐昌段。民国22年7月修筑乐昌至株洲段,民国25年4月28日,粤汉铁路在太平里车站接轨,6月郴县火车站通车,9月全线通车。粤汉铁路郴县段,南起廖家湾岭下(从广州黄沙站测算距离桩号,K359+223),北至廖王坪乡草田铺村鲁塘坳(桩号K433+831),长74.6公里。郴县共派4000余民工参加修筑粤汉铁路,其中422人在施工中遇险或患病身亡。筑路时,境内共采伐木材1.48万立方米,征收土地3412亩。民国33年夏,日军四次侵犯衡阳,为免铁路被日军利用,粤汉铁路局奉命将株洲至栖凤渡间路基、轨道、桥梁、涵洞、行车设备及站房设备先后进行破坏。民国34年1月,再将栖凤渡至乐昌间铁路设施进行破坏。民国34年12月开始修复,民国35年3月,耒阳至乐昌段通车。民国38年秋,国民党军队在撤退时,破坏铁路设施。是年10月,郴县组织3万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兵团和衡阳铁路管理局抢修队抢修铁路。郴县获得铁道部授予的“功在人民”大匾。12月,粤汉铁路全线修复通车。50年代中期起,开始对县境内临时桥梁改造,到1959年全部改造为永久性桥梁。
  复线铁路 民国25年建成的粤汉铁路单线衡(阳)广(州)段弯多、坡陡,设施简陋,50年代多次进行技术改造,但仍通过能力不足,成为京广铁路南北运输中突出的“窄路”。1958年5月,广州铁路局向铁道部报告“衡广复线改造任务书”。9~10月,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和广州铁路局共同上报初步设计方案,10月,铁道部批准下达鉴定意见。1959年,衡阳至广州复线开始动工,完成部分路线改线和部分复线路基土石方工程。后因调整国民经济,压缩基建,于1961年8月停工。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衡广复线工程正式复工。郴县境段北起K1872+200,南至K1938+500,其中郴州市境内25公里,郴县境内41.3公里。郴县成立支援铁路建设办公室,负责其事。各级党委、政府对征地拆迁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深明大义,积极支持。县内共征收土地3241亩(其中稻田1100亩、旱土718亩、鱼塘30亩、山地1393亩);拆迁房屋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新建复线尽量利用原有线路,县内段坳上车站以北基本利用原有线路,坳上车站以南为新辟线路。1986年8月郴州至韶关区段电气化工程动工。1987年12月29日,栖凤渡火车站复线开通。1988年6月3日,街洞火车站复线开通。1988年11月24日,坳上、良田火车站复线开通。11月26日,郴县境内电气化区段建成投产,采用B T +直供的混合供电方式供电。全线采用单相工频25千伏交流制集中供电。采用远动装置起动,一次起动开通成功。县内铁路复线建成后,年运输能力由.15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以上。
  (二)资许铁路
  民国26年9月,湖南省煤炭局为开采资兴境内煤炭,筹建资许铁路,从京广铁路许家洞车站南端K1893+477.5处,引线至资兴县蓼江市,全长37.4公里,其中县境内长19.2公里。民国30年夏,许家洞至鲤鱼江19公里建成通车。是年冬,鲤鱼江至三都间13公里通车。其中鲤鱼江铁路大桥因缺乏资金、器材,未能动工,仅搭成木便桥,铺设轻便轨道,用斗车驳运,联接两岸火车运输。郴县大奎上、桥口、五里牌等地共2120人参加筑路。建设此路时,在郴县共征收土地1398亩(稻田512亩,旱土369亩,山地517亩),采伐枕木8463立方米。民国32年,粤汉、湘桂、黔桂三个铁路局与湖南省煤炭局合资修筑鲤鱼江大桥。民国33年,完成桥台和桥墩,后因日军继续南犯而停工。民国34年1月,日军侵郴前,为避免资敌,炸毁资许线2~8公里间3座桥梁,全线运输中断。抗战胜利后,全线枕木腐朽,桥桥梁毁坏,涵洞淤塞,多处塌方,不能通车。1951年秋始动工修复,1952年元旦竣工通车。1967年,从亚家山火车站引线建成桥口氮肥厂专线,长0.843公里。1972年,从桥口火车站引线建AJ—21(4994)专用线,长0.878公里。
  (三)郴嘉铁路
  从京广铁路郴州火车站北运转场接轨至嘉禾县行廊,为一级窄轨地方铁路,轨距762毫米,路基宽4米。1959年修成郴州市至黄沙坪部分路基。1960年,因压缩基本建设而停建。1979年6月,续建。1981年12月,郴州至桂阳段建成,简易通车。县境段长22.2公里,共征收土地1132.5亩。1984年1月~1987年9月,续建成桂阳至嘉禾段。1987年10月,全线通车。
  二、桥梁、隧道
  (一)桥梁
  京广铁路桥梁民国25年修的粤汉铁路郴县路段有前后湾桥、坳上跨线桥、新江桥、八里牌桥、芳头桥、东关桥、双脑湾桥、圬工桥、新桥、河脚井桥、槐树下桥、柘源桥、岭下洞桥、栖凤渡桥、泉水洞桥等15座桥梁。1959年11月,芳头桥、东关桥、双脑湾桥、新桥、河脚井桥、槐树下桥入郴州市境。1988年,修成的衡广复线,境内新建桥梁12座:泉水洞桥(单线桥,长117.2米),栖凤渡桥(单线桥,长117.2米),岭下洞桥(单线桥,长36.9米),柘源桥(双线桥,长29.49米),八里牌桥(双线桥,长28.3米),玛瑙山桥(双线桥,长32.9米),周家桥(双线桥,长44.38米),吊楼下桥(双线桥,长25.42米),万寿桥(双线桥,长293.3米),海龙口桥(双线桥,长155.83米),良田桥(双线桥,长8米),廖家湾桥(双线桥,长8米)。原泉水洞桥、栖凤渡桥、岭下洞桥仍为复线所利用;原前后湾桥、坳上跨线桥、新江桥、八里牌桥、柘源桥被废弃。
  资许铁路桥梁 资许铁路县境段有桥梁5座,总长173米。
  郴嘉铁路桥梁 郴嘉铁路县境段有桥梁6座,总长319.3米。最大的仙台岭桥,横跨西河,桥高32.7米,四孔等截面悬链型双曲拱桥,孔距48米,全长246.69米。
  (二)隧道
  郴县境内3条铁路中只有京广线有隧道。民国25年修筑粤汉铁路时,县境内建有廖家湾隧道(长108米)、虎形坳隧道(长115米)和婆婆岩隧道(长250米),民国33年7月,为防止铁路被日军利用,国民党军炸毁婆婆岩隧道出入口,民国35年修复。民国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溃败时,再次炸毁婆婆岩隧道及预置其中的10余辆车辆,是年12月修复通车。1959年11月,虎形坳和婆婆岩隧道入郴州市境。1988年,新筑成的衡广复线郴县段设有陈家湾隧道(长230米)、周家隧道(长785米)、坳上隧道(长138米)、万寿1号隧道(长195米)、万寿2号隧道(长416米)、万寿明洞(长75米)、海龙口隧道(长213米)、南岭隧道(长6058米)。8个隧道总长8074双线米。全部为新建隧道,原有的廖家湾隧道被废弃。8个隧道中以南岭隧道最长,它位于郴县良田站与宜章县太平里站之间,京广线D K1931+817~D K1937+860处,全长6058双线米,是衡广复线第二大隧道。隧道埋深位于下连溪河底约40多米(轨顶标高约278米),内有20多条断层密集交错,溶洞洼地密布,中外专家公认隧道地质之复杂为国内外罕见。该隧道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第一、第五工程处施工。1979年9月开工,1986年11月18日,全隧道贯通。1987年3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到郴县良田镇井冲视察南岭隧道。是年9月完成隧道全部主体工程。
  三、火车站
  (一)京广铁路车站
  民国25年(1936),粤汉铁路郴县段自北至南设有栖凤渡、许家洞、郴县、坳上、邓家塘等5个火车站,除郴县车站为三等车站外,其余为四等车站。民国29年,增建街洞、槐树下火车站。1950年,新建良田火车站。1966年,增建大冲火车站。1978年,增设水塘、水龙、九树下等3个会让站。1983年,建罗家湾、廖家湾站。1988年,建成的衡广复线郴县段只设栖凤渡、街洞、坳上、良田等4个火车站,均属中间四等站,办理客货运输业务。
  栖凤渡站 位于京广线K1876+037处,民国25年建。1987年修建复线时,站址北移591米,中心里程位于K1875+500处,新建主体站房577平方米,站内铺设6股道,站台2座。1988年发送货物9.40万吨。
  街洞站 位于京广线K1883+536处,建于民国29年。修建复线时,站址南移540米,中心里程位于K1884+075处,主体站房519平方米,站内有8股道和2座站台,新站于1988年6月3日落成启用。是年,发送货物11.18万吨。
  坳上站 位于京广线K1922+931处,建于民国25年。复线施工时修建新站,中心里程位于K1920+480处,主体站房366平方米,站内有4股道、2座站台。1988年11月,新站落成启用。是年,发送货物5.5万吨。
  良田站 位于京广线K1930+025处,1950年12月建站。复线建设中,在老站西侧4公里处(中心里程位于K1930+300处)修建新站,1988年11月建成。主体站房245平方米,站内有5股道和2座站台。1988年发送货物10.74万吨。
  (二)资许铁路车站
  资许铁路在郴县境内设有桥口车站(中间四等站)和雅市坪、亚家山2个乘降所。
  (三)郴嘉铁路车站
  郴嘉铁路郴县境内设有大水洞、月形、华塘、塔水、庵子脚等5个中间站。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