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砖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072002021000133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砖瓦
分类号: TU522
页数: 2
页码: 432-433
摘要: 本节介绍了郴县青砖、青瓦生产发展情况。
关键词: 砖瓦 生产 建筑材料 郴县

内容

县内青砖、青瓦生产始于秦代,明清尤盛。民国38年(1949),城郊有13家砖瓦厂,从业人员90余人,有资金9381万元(法币)。生产仍沿用人力取土、手工成胚、自然干燥、土窑焙烧(燃料为柴)、润水成色的传统方法,以销定产。
  新中国建立初,有个体砖瓦厂30家,从业人员300余人,生产青砖、青瓦。1953年3月在马家坪建立地方国营厚生机砖厂,有36名工人,8台手压砖机,用煤炭为燃料,围窑烧制红砖。1954年3月,厚生机砖厂改名为郴县机砖厂,工人增至102名,年生产红砖285万块。1956年,组织城区私营砖瓦厂建立城关镇砖瓦生产合作社。1958年6月,县机砖厂与城关镇砖瓦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县机制砖厂,有工人200多人,年产红砖464万块。1959年3月,县机制砖厂与县水泥厂合并为县第一建材厂,10月派100人去鲤鱼江生产砖瓦,支援钢铁生产。12月,县第一建材厂被移交给郴州市,去鲤鱼江的人员组建成鲤鱼江砖瓦社。1963年,鲤鱼江砖瓦社迁回县城,仍生产红砖,翌年并入县建筑公司。1971年,建立县建筑材料厂,有工人72人,购300型砖机一套。1973年县建筑材料厂从河北购进8套制作水泥平瓦的机器,年生产水泥平瓦能力6万块。1971~1975年,累计生产红砖2881万块。1976年,县建筑材料厂停产红砖。1978年,又停产水泥平瓦。1980年,县园艺场从四川省引进技术,生产玻璃纤维瓦,年产瓦7~9万块。1983年县园艺场从四川省新津县引进技术,生产灰砂砖。灰砂砖用85%的天然河沙和15%的生石灰为原料,经过磨粉、筛选、注水、搅拌、消化、再搅拌、成型、蒸汽养护等工序制成。产品经郴州地区砖瓦质量监检站物理性能检验证明:抗压、抗折强度和冻融性能均合格,标号100,其规格与普通粘土砖相同,并具有棱角分明、规格标准、外表光洁、颜色灰白的特点。1986年被湖南省建材局列入“七五”计划,作为新产品予以发展。年生产能力1200万块。1983~1988年产灰砂砖3631万块。
  农村砖瓦生产多为手工制作,自产自用,只有少量商品性砖瓦。1978年后,桥口、马头岭、五里牌、鲁塘等公社砖厂和栖凤渡瓦厂购进制砖制瓦设备。但个别厂因设备性能不佳,出现亏损。1988年,乡镇企业砖瓦厂产红砖1276万块,瓦888万片。

知识出处

郴县志

《郴县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郴州县志1986年,中共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部署,决定编纂郴县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5月,派县政协副主席刘开选、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陈先鸿赴长沙,参加湖南省市、县志研讨会学习。6月下旬,组建修志领导班子,成立郴县志编纂委员会,县长兼主任委员。因人事变动,分别于1989年4月、1990年11月、1993年2月、1994年4月调整县志编纂委员会班子,县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共63人先后任委员。下设县志办公室,定为正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具体主持县志编纂工作。1990年始建县志总纂班子。1993年2月,建立《郴县志》审稿小组,成员15人,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县志稿全面审查把关。县志编修工作自1986年秋起,历时8个寒暑,先后经历4个阶段。

阅读

相关地名

郴县
相关地名